摘要:白族扎染(古称“绞缬”)的起源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东汉《云南省志·文化志》记载大理已有染织技艺,而唐代是其发展的关键节点——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舞队赴长安献演《南诏奉圣乐》,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正是扎染制成,见证其融入中原王朝
一、历史渊源:从唐宫舞衣到非遗瑰宝
白族扎染(古称“绞缬”)的起源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东汉《云南省志·文化志》记载大理已有染织技艺,而唐代是其发展的关键节点——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舞队赴长安献演《南诏奉圣乐》,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正是扎染制成,见证其融入中原王朝文化盛景的辉煌。明清时期,洱海地区染织业达鼎盛:明代“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行销全国,周城村形成“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的盛况。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大理的文化符号。
二、工艺特色:草木为色,一布千结
白族扎染以 “天然染色”与“手工绞扎” 为核心,全程需经画稿、扎缝、浸染、拆线等十余道工序:
1. 植物染魂:
染料取自苍山植物蓝靛(板蓝根),经发酵成靛蓝溶液。其色“青里带翠”,且具消炎止痒的药理功效,与化学染料相比更环保健康。染色遵循“青出于蓝”的古法——反复浸染多达20次,每浸一次色深一层,终成凝重素雅的蓝底。
2. 绞扎千变:
以针线对白布进行撮皱、折叠、缝缀,形成“疙瘩”。扎结的松紧疏密决定染色深浅,同一图案因手工差异呈现独一无二的冰裂纹晕染,机械印染无法复制。技法分“卷上绞”“叠胜绞”等百余种,针法细如发丝,一匹布需扎数万结,耗时数日。
3. 纹样密码:
图案取材苍洱风物:
- 自然图腾:蝴蝶(象征爱情与繁衍)、浪花、彩云;
- 文化符号:白塔、神话人物、民族风情;
- 几何哲学:回纹喻循环,方格表天地秩序。
现存纹样超千种,堪称“白族文化的视觉史诗”。
*表:白族扎染核心工艺特征*
| 环节 | 技艺要点 | 艺术效果 | 文化象征 |
|||||
| 扎花 | 手工缝缀万结,技法百余种 | 形成防染“疙瘩”,决定花纹 | 匠心与自然的对话 |
| 浸染 | 板蓝根冷染20次,反复提拉 | 青翠晕纹,冰裂天成 | “青白”喻人生至善 |
| 拆线 | 挑开线结,熨平褶皱 | 蓝底白花,虚实相生 | 解开自然的馈赠 |
三、文化基因:蓝白之间的生命哲学
- 色彩隐喻:
白色象征吉祥,青色代表希望与纯朴,“青白结合”传达白族人 “清清白白,光明磊落” 的处世哲学。
- 人生礼赞:
从婴儿八卦纹襁褓、婚嫁扎染嫁衣到老人深蓝寿衣,扎染贯穿白族人生命全程,成为族群认同的载体。
- 生态智慧:
就地取材(苍山板蓝根、棉麻布)、手工制作、零污染工艺,体现“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理念。
四、传承挑战与创新新生
危机与坚守:
- 技艺断代:化学染料冲击下,掌握板蓝根发酵技术的匠人不足十人;青年因收益微薄(日均扎结收入不足百元)弃艺务工。
- 生态退化:板蓝根种植锐减,替代品供不应求;机械化仿扎染冲击市场。
破局之路:
1. 活态传承:
- 国家级传承人段银开、张仕绅坚守古法,开设传习所授徒;
- 周城村杨春燕组织妇女合作社,以“扎染+旅游”模式增收,年接待体验游客超万人。
2. 设计革新:
- “蓝续”工坊将扎染融入现代服饰、茶席,开发多色扎染技术;
- 与品牌合作推出扎染文创,登陆巴黎设计周,让传统纹样对话国际时尚。
3. 科技赋能:
建立纹样数字基因库,3D还原古法工艺;抖音直播展示扎结技法,吸引Z世代关注。
结语
白族扎染,始于秦汉的草木染,盛于唐宫的舞衣风华,在苍山洱海间淬炼出“以绳为笔,以蓝为墨”的东方写意。当板蓝根的青翠浸透棉麻,当万千线结解开为蝴蝶与云纹,这蓝白交织的方寸之间,承载的是白族人清白立世的族群密码。而今,从周城的染缸到巴黎的秀场,这门千年技艺正以非遗为舟、创新为桨,向世界证明:最古老的绳结,亦能系住最辽阔的未来。
来源:旅游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