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妮·布歇是漫画家查尔斯 · 舒尔茨的合作伙伴。这位漫画家是《花生漫画》的作者,当时康妮试着把漫画中的角色史努比推荐给各种设计师,邀请他们为它设计服装。
因此我们必须记住,现代童年的范例也是现代成人的范例。当我们谈论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自己是什么。
——尼尔 · 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1
80 年代,康妮·布歇把手里的玩偶寄往世界各地,目的地是全世界的各个时装公司,如果能顺利交到设计师手中,那是再好不过了。
“这些忙碌的时尚名人竟然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为长着大耳朵和尾巴的毛茸茸卡通人物设计服装,这难道不令人惊奇吗?”
康妮·布歇是漫画家查尔斯 · 舒尔茨的合作伙伴。这位漫画家是《花生漫画》的作者,当时康妮试着把漫画中的角色史努比推荐给各种设计师,邀请他们为它设计服装。
正在画漫画的舒尔茨 | image:Bill Ray
在当时这可能单纯是一个有趣的尝试,但一扇门悄悄地打开了:从此往后,史努比不再只是为儿童打造的卡通形象。它开始打破年龄限制,出没于各种流行文化,如今,喜欢它的成年人甚至比儿童还要多。
越战时期,坦克上的史努比 | image:heddels.com
今年是史努比诞生的 75 周年,但你发现了吗?如今我们想起这只小狗时,大多数人并非想到漫画本身,而是形形色色的物件。不管是玩偶挂饰还是高级成衣,不管是优衣库还是 GUCCI,直至当史努比出现在奢侈品、腕表、珠宝上时,许多人仍然乐意买单。
但为什么是史努比?这只小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
image:Peanuts
最能说明“史努比魔法”的一点在于:明明是一个卡通形象,但与高级的、奢华的物品结合在一起时,却能诞生出一种美妙的化学反应?更重要的,这种做法也能即刻勾起我们某种愉悦的情绪。
image:OMEGA
而这种化学反应具体又是什么呢?我们这种迷恋情绪又该如何拆解?这关乎童年、人性、商业运作。眼下,我们能了解的是,史努比在商业上的成功,在人们心中建立的感情,以及这两者相合时带来的观感...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理清这张织网,那“时尚商业是如何触及感性层面”这件事,我们将更有头绪。
阿波罗十号任务执行前,宇航员托马斯 · 斯塔福德摸了摸史努比的鼻子,以祈求好运。| image:Gettyimages
2
在分析这种化学反应之前,我们或许还需要回顾一下史努比这种属性:各类跨度极大的品牌投来橄榄枝,这只卡通小狗都轻松接住。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诞生 75 周年,关于史努比的展览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在法国巴黎展出的「Snoopy in Style」。这是由一众地球上最为知名的设计师、品牌,为史努比度身定制的造型系列。爱马仕、CHANEL、三宅一生、sacai 等各类品牌都在这个系列中有戏份(具体的来龙去脉可以点击了解),而史努比则“轻松驾驭”。换句话说,就算是最顶级的设计师,也为它着迷。
展览由 Colette 联合创始人 Sarah Andelman 协助策展,LV 创意总监菲董也到现场捧场。| image:IG@snoopygrams
名贵手表、奢侈品、设计师品牌,查尔斯 · 舒尔茨在 1950 年推出花生漫画的时候,大概未曾想过笔下的这只小狗能够在漫画之外的次元如此受欢迎。
史努比缘何成为这样超越时间的角色?如果一定要分析的话,我们只能说凭借幽默而简单的笔触,舒尔茨将这只小狗刻画得简单、生动而容易被人记住。其余的成就,则由时代和流行文化、商业的选择促成。今天的重点,并不在于分析绘画风格。
而是反过来要问自己、分析自己:为什么,已经成年的我们,依旧会被这样的事物打动?甚至在一些明知是商业操作的情况下,因为一些钟爱的卡通人物,我们心甘情愿地掏钱买单。
“来,钱拿走,东西留下。”
真正看过花生漫画的人应该明白,实际上这本漫画有很多是关于男孩查理 · 布朗的日常故事,而且盈溢着淡淡的讽刺诙谐。| image:Illustration Courtesy Peanuts Worldwide
不管你是在何时喜欢上这只小狗的,殊途同归,它大体上都会制造一种天真浪漫的童年气息。可爱、纯真、简单、勇敢...很多时候,人们佩戴、穿着有史努比元素的物件的原因,也正是想展示这一面。“我的心里,葆有童真,我将这部分留给史努比。”
image:inquirer.com
某种程度上,这是感性的宣言。另一方面,如果一个成年人能够持续保持好奇心和童心,那常常同样意味着,他 / 她在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甚至社会地位上,都不会太差。也就是说,在生存压力比较小的状态下,才有“闲情雅致”去关注内心更多的欲求。
而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可以想见都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不能否认,史努比的成功,与 IP 消费紧紧相连。
如果我们把“史努比”看成是一个代称,延伸开来,就能发现给予人这种感受的形象还有很多。从史努比、米奇、Hello Kitty、巴斯光年,到后来大热的玲娜贝儿、酷洛米...形象各有不同,意义各有指向。当你放眼周围,这些象征童真的产品,有多少成年人在买?
image:PORTER
我会想起,纪伯伦在《沙与沫》中写到:“你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认知。”对于童年的感觉更是如此。而我们在收集史努比的过程中,也是在印证那些对于童年的认知。
现在,我们阶段性整理一下这场论证:
在既定印象中,史努比这类形象代表着一类纯真的美好寓言。然而从亲民到顶奢,品牌们都无差别地将它捧为座上宾;在另一条平行线上,不管品牌们出于何种出发点,卖货赚钱还是诚意合作,我们的情感也因这些产品而受到调动。
的确,从一件 T 恤到六位数的腕表,这一切都是消费主义之下发生的事情。但今时今日,谁又能说消费主义之中无法包含真情实感呢?不能否认,如今大部分人都会通过消费选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指向。今天提到的这只小狗,也只是这类商业操作的一个鲜明缩影而已。
image:Fashionsnap
而我们知道这些又如何?无法改变任何事情。这篇文章也未必在劝任何人,只是在我们下一次激情下单的时候,明白我们的决策逻辑是什么样的,“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而后心甘情愿地去做”就足够了。
曾在苏富比拍卖的阿波罗 10 号机组史努比吉祥物,背面带有宇航员签名。| image:sothebys.com
3
接下来我们将更客观、带着历史的视角看待这类现象。
上世纪 50 年代,“Kidult”一词开始出现在电视行业。由“Kid”和“adult”组成,指代“喜欢看儿童剧集的成年人”,后来引申为“喜欢各类儿童事物的大人”。代表人物,绕不开天王迈克尔 · 杰克逊。他对于彼得 · 潘这一卡通形象尤为着迷,后来他花费上千万打造的私宅“梦幻乐园”,便是头号 Kidult 的证明 (彼得 · 潘的故事中就有一座梦幻乐园)。
MJ 与他的梦幻乐园 | image:truemichaeljackson.com
随着 21 世纪娱乐产业的兴盛,Kidult 原意中包含“幼稚、逃避责任”的那层贬义被剥离。以欧美国家为起点,Kidult 这一含义向全世界传播——后来遇到漫画之国日本,更撞上了“卡哇伊”时尚潮流,这一文化观念彻底被点燃。
image:FRUiTS
这么看,不管你此前是否听闻过 Kidult 这个概念,我都确信你或多或少做过类似的事情、有过类似的情绪。在今天,成熟的娱乐消费不止有声色犬马的负面意义,它也意外地替我们划出留驻童心的领地,不是吗?
image:peanutshotel.jp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点缀卡通形象,是一种浪漫色彩的反差。
当布拉德 · 皮特在《F1》电影里泡进冰桶,露出后背时,许多人被那块卡通热狗文身所吸引。这位极富男性魅力的车手,又用一种 Kidult 的方式展现出他的另一面。
“用幽默的方式标记出痛苦的时刻。这块热狗文身实际上是指向电影主角桑尼 · 海耶斯的背伤手术疤痕,在电影情节中,桑尼在早年遭遇严重的 F1 车祸。”——布拉德 · 皮特在幕后采访中透露。| image:Access Hollywood's
文身与卡通、高价单品与卡通都有一个共性:前者属于 Adult ,后者则代表 Kid。所以不管是菲董到场支持的史努比展览,还是 F1 车手身上的卡通文身,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似乎能看到这样一个“组合”:成年人的事物 + 卡通形象,很多情况下便能引发这种浪漫的情结。
商业世界,品牌们自然也捕捉到了这种心理,因此试图在物质层面满足我们“像孩子一样活着”的寄望,哪怕只有一两个瞬间。
image:buttonmuseum.org
史努比只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勾连起不同年代的人相同的浪漫情怀。所以,那种“美妙的化学反应是什么呢?”我们只能摸索到答案的一部分:当代人对于纯真事物的追寻、对于童稚的美好想象,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它们的宝贵,而后用精心制作的物品寄托这一部分感情。
再怎么解读,都是皮毛的梳理。因为不同卡通角色对于不同人的重要性、其中情感的深浅,远非语言能够阐明。
image:peanutshotel.jp
我们并不是旷野上食草根的修士,在这个时代中无法避开形形色色的消费。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用“韭菜与否”来评价消费的理智程度,但在有些情形下,消费本就是感性驱使的——只要价格合适,就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听见儿时的回音。
为什么我们如此需要“史努比”?
或许这是人类独有的行为:留存童稚的美好,也追求过去的浪漫。
60 年代,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控制台上,摆放着史努比和查理 · 布朗 | image:PEANUTS IN SPACE: SECRETS OF APOLLO 10
来源:雷霆战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