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造型:头部表现为瞠目、合口,鼻上有一像肉瘤似隆起的犀角,脚有三趾,作缓步走动的姿态。右前足石座侧面原刻有“高祖怀远之德”六字,因岁月磨泐,今仅能辨出“祖”“怀”“德”三字。
献陵石犀牛
一、献陵石犀牛
1、基本信息
(1)质地:陕西富平一带产的青石。
(2)尺寸:通长340厘米,身高209厘米,重约10吨。
(3)造型:头部表现为瞠目、合口,鼻上有一像肉瘤似隆起的犀角,脚有三趾,作缓步走动的姿态。右前足石座侧面原刻有“高祖怀远之德”六字,因岁月磨泐,今仅能辨出“祖”“怀”“德”三字。
2、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唐朝建立初期,国力逐渐强盛,统治者希望通过宏大的陵寝建筑和雕刻来彰显国威与皇室尊严,石犀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动物,被选为雕刻题材。
(2) 陵墓主人: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位于三原县北的永合村。李渊身为开国之君,深知暴淫骄奢之弊,故在遗诏中要求自己死后的陵寝“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所以当年仅在陵园四个神门外各置石虎一对,南神门外立华表和犀牛各一对,东神门外设石佛龛一个。
(3) 文化背景:在古代,犀牛被视为祥瑞之物,其庞大的身躯和独特的外形,代表着力量与威严,将石犀置于陵寝前,寓意着守护与庇佑。
3、艺术特色
(1) 整体造型:石犀虽然体型高大,但比例却十分恰当,反映了当时雕刻家对这种动物造型的整体把握。
(2) 细节处理:雕刻者在表现犀牛特点的关键面上,处理手法极为高妙,如全身迭复的厚皮及颈部下垂的厚皮,雕刻得简洁而生动;身体上的鳞甲纹和圈纹,给人在视觉上形成一种花斑的感觉。
(3) 雕刻风格:承袭前朝石刻的质朴,刀法上则更加精确,显露了初唐雕刻艺术不断精进的处理手法。
4、历史意义
(1) 历史见证:献陵石犀见证了唐朝初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写照。
(2)艺术价值:它是唐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为研究唐代雕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3)文化交流:石犀鼻子上的圆包,表明它是“圆帽犀”,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既显示了高祖生前的威德,又成为反映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纪念品。
献陵石虎
二、献陵石虎
1、基本信息
(1)尺寸:高205厘米,长253厘米,宽102厘米。
(2)造型:身躯浑圆,姿态凝重,虎头硕大,颈粗短,背平阔,四肢伫立,垂尾,腹下镂空,四足与石座相连,整个造型凶悍,令人望而生畏。
(3)雕刻手法:线条简练,镌刻手法写实,追求逼真而没有华丽的装饰,猛兽的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2、历史背景
(1)唐贞观九年五月,李渊卒,十月葬,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陵之规格修筑献陵,并在陵园四神门外4.5米处各置石虎一对。
(2)献陵石虎是目前所知帝陵用石虎为门兽的最晚实例,对后世陵墓石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文化内涵
(1) 宗教意义:李渊生前非常尊崇道教,并尊老子李耳为自己的祖宗,因此选择石虎作为陵前的守护者,而不是佛教中的神兽狮子。
(2) 象征意义:虎在中国古代被视为百兽之王,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和守护力量,将石虎放置在陵前,有守护陵墓、辟邪驱鬼的寓意,同时也象征着李渊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石灯
三、石灯
1、基本信息:
原立陕西乾县西湖村石牛寺内,1959年移入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原九层数叠,现存七层,通高194厘米,由灯室、蟠龙石柱和台座三大部分组成,采用圆雕、浮雕、线刻三种手法雕刻而成。
2、结构与雕刻:
(1)灯座:雕刻有山岳和佛龛,为石灯增添了庄重和神秘的氛围。
(2) 石柱:透雕四条蟠龙,神异华丽。四条蟠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在云端翱翔,展现了唐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3)灯身:刻着带有龙头的八棱石盘和莲花灯座,灯座之上设有方形灯室。方形灯室四面凿空,是放置灯盏的地方。
(4) 灯盖:灯室上方是四面坡流水式的屋形灯盖,屋檐四角略微上翘,极为舒展,给人以轻盈、灵动的感觉。
3、 艺术价值:
整体结构紧凑、布局和谐,造型生动,古朴大方,神异华丽。石灯的雕刻技法精湛,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石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唐代佛教文化和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对于研究唐代的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唐高祖简介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
1、家世背景
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高祖和文献皇后垂爱,历任千牛备身、卫尉少卿等。
2、主要经历
(1) 太原起兵:大业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城,联结突厥,示好李密,乘群雄争斗之机南下,直取长安城。
(2)建立唐朝:义宁二年(618年),得知隋世祖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
(4) 统一四方: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
(5)玄武门之变:他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致使二子相争,引发玄武门之变。事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很快传位于他,退称太上皇。
3、执政成就
(1) 政治:确立官制,恢复科举,制定《武德律》。
(2)军事:恢复府兵制,提高唐朝军事实力。
(3)经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改革币制。
(4)文化:修订历法。
4、历史评价
史学界对李渊的评价不一,有观点认为他优柔失断,赏罚不明,冤杀功臣,从起兵建唐到平定天下全靠李世民之力。也有观点认为他存在深谋多算、富有远见的一面。其在初唐颁行的一些措施,确立了有唐一代的基本制度、政策,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
五、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至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1、事件背景
(1)军功过高,太子嫉恨: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屡立战功,声望日隆,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嫉恨。
(2)太白经天,矛盾显化: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和初三连续两天太白星在白天出现,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加剧了兄弟间的矛盾。
2、事件经过
(1)世民设伏,围剿建成:李世民率领八百勇士在玄武门设伏,李建成、李元吉入宫时发现异常,掉头想逃,李世民将李建成射杀,李元吉被尉迟敬德射杀。
(2)两府援军,宫内混战:建成、元吉部下得知建成死讯,率领精兵逼近玄武门,与北门禁军相遇,双方展开混战。
(3)控制宫城,逼诏高祖: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时,高祖李渊泛舟湖上,听闻内乱后被尉迟敬德率领的精兵软禁,诸议事大臣也一同被软禁。高祖无奈下诏,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军权转交至李世民。
3、事件结果
(1) 建成、元吉被杀,他们的儿子也全部被杀害,并从宗室名册除名。
(2)李渊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
(3)两个月后,高祖李渊禅位李世民,李世民称帝,史称唐太宗。
4、事件影响
(1) 结束政局混乱:一举结束了武德年间李渊对诸子矛盾长期采取缓和做法导致的政局混乱。
(2)形成贞观之治:李世民得位不正带来的政治压力,促使他在政治上有所建树,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政策,形成了贞观之治。
(3)挑战继承制度:挑战了封建宗法的“嫡长子继承制”,对唐代社会的开放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导致李世民之后的储君地位不太稳定,唐代新旧君主接续之际常有政变发生。
六、唐诗中有犀牛的句子
1、杜甫《石犀行》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你没看见吗?秦时的蜀郡太守,刻立了三头石犀牛。自古以来虽然有用来压制邪物的厌胜法,但江水自然是向东流去。诗中借石犀牛镇水的传说,引发对治水方法的思考,强调人力治水的重要性。
2、储光羲《述韦昭应画犀牛》
遐方献文犀,万里随南金。
大邦柔远人,以之居山林。
远方进献来有美丽花纹的犀牛,不远万里伴随着南方的宝物一同到来。大国以怀柔政策对待远方之人,让犀牛生活在山林之中。诗句描绘了远方进献犀牛的场景,体现了国家的怀柔政策和对外邦的友好态度。
3、李商隐《碧城三首·其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碧城的十二曲栏杆,犀角能辟除尘埃,美玉能辟除寒冷。这里的“犀”指犀角,在古代传说中,犀角有灵异的功效,诗人用犀角辟尘来衬托仙人居处的清幽洁净。
4、白居易《驯犀》
驯犀驯犀通天犀,躯貌骇人角骇鸡。
海蛮闻有明天子,驱犀乘传来万里。
温顺的犀牛啊,是通天犀,身躯相貌令人害怕,角能让鸡受惊。海外蛮人听说有圣明的天子,驱赶着犀牛乘着驿车来到万里之外。诗中描述了海外进献犀牛的情景,通过对犀牛外貌和来历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对外交流和天子的圣明。
5、《公子行》——顾况
双蹬悬金缕鹘飞,长衫刺雪生犀束。
公子的双脚踏着金蹬,马鞍上绣着飞鹘,长衫洁白胜雪,还用犀牛皮带紧紧束着。这里通过对公子服饰和配饰的描写,展现出公子的奢华与张扬,犀牛皮带是其华丽装扮的一部分,衬托出公子的纨绔形象。
来源:春上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