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休学躺平2年,我才醒悟:无条件接纳,就是个天大的“骗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15:04 1

摘要:初一时我们执意把儿子硬塞进寄宿学校,整整三年严防死守,愣是没让他玩过手机,连寒暑假都防贼似的盯着。


01

初一时我们执意把儿子硬塞进寄宿学校,整整三年严防死守,愣是没让他玩过手机,连寒暑假都防贼似的盯着。

孩子倒也争气,成绩一直稳在前几名。

后来我和他爸搞了个"奖励机制"——"考进前十就给你手机",结果每次分数线都偷偷往上提一截。

直到有天孩子数学真考了年级第一,他爸还嘀咕:"要不...再拖拖?"结果我们又以"等中考结束"搪塞过去。

这下可好,压了三年的火山到底喷了。

考上高中后,他开始频繁头疼胃痛,抗拒踏进校门。

每当提及课业,就像点燃了火药桶,摔门声震得吊灯都在摇晃。

他不断控诉学校:

食堂饭菜难以下咽;没有合得来的朋友;感觉老师能力差;学校环境一般等等。

后来发展到只要看见校服就生理性反胃,对上学有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觉得去学校就是上刑。

等高二开学的时候就直接不去了,提出了请长假的想法,希望能在家自学。

我当时感觉情况不对,开始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在各大平台反复搜索 “抑郁”“休学”“如何让孩子振作”,手机里收藏了上百篇攻略

我觉得孩子发展成这样,肯定是我之前管控太多,教育孩子严厉粗暴导致的。

再加上很多教育书和视频,都说要“无条件接纳孩子”,

所以,我马上按照网上的建议,开始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切,给他自由,答应了他在家自学的要求。

我变得小心翼翼,说话都带着讨好的颤音,一口一个“儿子”的哄着。

但凡儿子张口想要什么,我上刀山下火海也全都满足他。

手机想玩多久玩多久,充值也给钱;

卧室垃圾桶堆成小山也不催促整理。

原以为用温柔能融化坚冰,不料却纵容出更深的泥沼。

儿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再也没看过书,不再有任何努力。

每天昼伏夜出,不出门,不爱洗澡,黑白颠倒玩手机。

对我们的态度也日渐恶劣,一跟他提要求,让出门或者少玩手机,要么不耐烦地吼家长,要么就是充耳不闻,理也不理!

如果我没及时给钱,或者多问一句什么时候去上学,他就朝我大发脾气,甚至辱骂我们。

我一次次告诉自己,我要无条件接纳儿子,他现在的状态,只是暂时的,只要我坚持接纳他,包容他,给他爱,他就一定会慢慢走出来!

然而,一年多过去了,儿子没有一点改变!

最扎心的是去年春节,他张口就要说想让家里支持留学国外。

我和他爸就是普通工薪族,供他读高中都紧巴巴的。

只怕再接纳下去,我们家就要倾家荡产了!

他爸气得掀了桌子骂"白眼狼",我蹲在厨房边洗碗边掉眼泪,水龙头开得哗哗响,生怕被听见哭声。

02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导师的话如当头棒喝:

"你们在培养巨婴!真正的接纳需要智慧,不是放任自流。"

这才惊觉,我们正重复着最糟糕的教育循环:

前期用专制制造创伤,后期用溺爱培养巨婴。

孩子既痛恨被控制,又习惯性用极端方式索取关注。

被压抑的青春期,就像不断充气的气球。

初中时我们勒紧绳索不让它膨胀,高中时突然松手,气球便在空中失控乱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的叛逆行为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情绪压抑的集中爆发。

在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追求独立和自主。

然而,长期以来,我对儿子的高压管控,尤其是初中三年对手机的严防死守,让他的内在需求被严重压抑。

他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渴望自由却无法挣脱束缚。

这种压抑的情绪在青春期遇到自我意识的觉醒,就像干柴遇到烈火,瞬间点燃。

儿子开始反抗我的管控,对学习失去兴趣,沉迷手机,用这些极端的行为来表达他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而我后来的盲目接纳,没有真正解决他内心的问题,反而让他觉得可以通过这些行为来拿捏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

经过学习和反思,我明白了真正的接纳应该是有边界的。

孩子的情绪是他们内心感受的真实表达,无论是愤怒、悲伤还是焦虑,我们都应该给予理解和包容,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和支持。

对此,我采用了三个方法:

03

1、温和而坚定设立清晰的行为底线,温柔而不容妥协

过去,我以为无条件接纳,就是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想法。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弥补过去教育方法的失误,向孩子表达爱,希望感化他。

所以,哪怕儿子逐渐表现出对我严重的不尊重,我都告诉自己要忍耐。

但换来的,是儿子不良行为的变本加厉。

我改变了态度,不再包容儿子的过分行为,也不再满足他的无理要求。

比如:当他因通宵游戏拒绝早餐,我不再默默煮宵夜,而是平静告知:"厨房有面包和牛奶,饿了自己加热。"

他摔门抗议时,我会说:"我理解你现在烦躁,但破坏物品并不能解决问题。"坚持半个月后,他开始按时出现在餐桌旁。

几次交锋下来,儿子慢慢感受到了我的坚定。

他开始收敛,反省,跟我沟通时的态度好了不少,也不像之前那样张嘴就是无理要求了。

人性深处是狡猾而贪婪的,孩子也是一样。所以,家长一定要建立沟通的边界和底线。

2、以平和冷静的心态,引领孩子察觉并梳理自身情绪,使其具备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调整自身状态。

我试着解读他无理行为背后的感受,帮他把愤怒情绪背后的动机,整理出来:

他因为我在他朋友面前说他成绩不好而大发脾气,我事后会和他说:

“我知道你生气,是因为在意朋友对你的看法,觉得我伤害了你的自尊心,但你也可以和我提前沟通,而不是直接发脾气。”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逐渐学会了去思考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用愤怒去回应。

为了进一步帮助他调整状态,我还会鼓励他参与一些情绪管理的练习,比如深呼吸、写日记或是进行短暂的冥想。

这些简单的活动,逐渐让他学会了在情绪高涨时按下暂停键,给自己一点时间冷静下来,从而避免冲动行为。

同时,我也开始引导他设定一些小目标,无论是关于学习、运动还是兴趣爱好,鼓励他逐步找回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每当他取得一点进步,我都会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让他明白,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而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他重新站起来的证明。

通过这些努力,儿子开始慢慢走出自我封闭的壳,虽然改变的过程缓慢且充满反复,但我看到了他眼中的光芒逐渐恢复,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

3、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避免与孩子同陷消极状态,父母自身应率先活得自在而精彩

现在,我渐渐转变了生活的重心,从关注儿子转向关注自己,从压抑自己到表达我的想法。

因为,最好的教育,不是要求,而是影响。

于是,我开始早起、跑步、爬山,还学会了精心打扮自己,让每一天都充满活力。

周末约上老公出去逛街、看电影,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以前儿子总是抱怨家里氛围压抑,现在他也会偶尔主动跟我说:“妈妈,你现在看起来精神多了,家里也没以前那么沉闷了。”

如今,回想起这一路的坎坷,心中虽有诸多不易,但更多的是欣慰与希望。曾经那个在迷茫中挣扎的少年,正一点点找回自己。

而我,也从一个在教育路上摸爬滚打、迷茫无措的母亲,逐渐成长为懂得如何爱与引导孩子的引路人。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场交易,更不是无底线的妥协,而是用智慧与爱,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来源:妈心理学习动力辅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