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乌是浙中母县、八婺肇基,有着2200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迹遗存、文献典籍、民俗技艺等文化资源灿若星辰。今年“新春第一会”上,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强调:义乌,义字当头、义利并举、义在利先,是一座忠义、节义、仁义、孝义、侠义、信义“六义并举”的
栏目介绍
义乌是浙中母县、八婺肇基,有着2200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迹遗存、文献典籍、民俗技艺等文化资源灿若星辰。今年“新春第一会”上,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强调:义乌,义字当头、义利并举、义在利先,是一座忠义、节义、仁义、孝义、侠义、信义“六义并举”的城市,一座有情有义的城市。
文化基因,决定了“何为义乌”。文化解码,是探寻“这些文化标识为何会出现在义乌,义乌又何以成为义乌”的过程。
为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我市正倾力推进“‘何以义乌’文化解码工程”,体系化、深层次挖掘“义”文化等义乌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诠释“何以义乌”,全力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
为此,《义乌商报》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与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联合推出“有情有义 世界义乌”之“六义”专栏,溯源义乌“六义”文化的历史脉络,寻找城市的根和魂。
来看
“有情有义 世界义乌”之“六义”专栏
第三篇报道
《义乌商报》3月26日5版整版刊发↑
义乌人重视节义,由来已久。尤以骆宾王之节操义行,千载而下,为义乌典范,(嘉庆)《义乌县志》将其列入《志节传》。他所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檄文之一。
骆宾王Q版形象
“文章一开始就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说明徐敬业讨武是势在必行、民心所向之举。用雄健的词采、夸张的形容,表现了义师的声威和必胜信念。再对王公大臣动之以情,发出号召。”市地方志编纂室副研究员傅健评论说。
义乌籍作家骆祥发在其著作《骆宾王全传》中写道:“这篇檄文义正词严,气势磅礴,倾注了骆宾王巨大的政治热情,同时也显示了他文学上的超绝才华。扬州起兵的烽烟,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失去记忆,而讨武檄文却在岁月的磨砺下,越发光彩夺目。”
骆侃Q版形象
午后,义乌市图书馆的一角,青年学者骆侃(化名)再次站在了古籍书刊的书架前,当他抚过泛黄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文,时光在指间不经意流淌着,令人恍恍惚惚……
再次睁开眼,骆侃发现自己仿佛身处一座旧宅院中。经过一番打听,他很快得知,此时是唐朝嗣圣元年,宅院就是扬州大都督府。他心下思索:此时,扬州起兵还未开始,正好借机感受一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慷慨激昂,一睹骆宾王的节义风采。想到这里,骆侃瞬间期待不已。
【第一幕】
满腔孤愤化为一纸檄文
年过六旬的骆宾王应约来到扬州大都督府,见到了徐敬业等人。
徐敬业(紧握骆宾王之手,眼神炽热):骆公,眼下局势之危急,您必是心知肚明。武氏倒行逆施,民意愤慨如潮。天下犹如干柴堆,只待星火燎原。我徐敬业,身为李唐旧臣,誓做那点火之人,既为李唐基业,也为祖父昔日之误赎罪。
骆宾王(目光坚定):将军高义,宾王感同身受。此行扬州,我意已决,愿随将军鞍前马后。
众人利用僻静的旧院,详细策划起如何起事的具体计划。密议一共进行了三天。
骆宾王和徐敬业、魏思温三人同坐石桌旁看檄文
徐敬业(环视众人):首先,要明辨形势,评估敌我。再者,确立起义宗旨,构建组织架构。我等可以“匡复唐室,拥戴庐陵王复位”为号,召唤天下英雄,共襄勤王大业。
魏思温(点头赞同):此言极是,还需一篇雄文,振聋发聩,以正视听。
骆宾王(毅然站起):宾王愿领艺文令之职,草拟《讨武氏檄文》(后世称为《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屋内烛火通明,骆宾王忆起武则天的秽迹恶行,心中激荡不已,伏案疾书,笔走龙蛇。
骆宾王(喃喃自语):不知我这檄文,能否助徐大将军匡复李唐。
骆侃(缓缓走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您这篇檄文将名扬天下,流芳千古。
骆宾王(惊讶不已):你是何人?如何得知我檄文的内容?
骆侃(双手作揖):骆公,我是来自1300多年以后的义乌读书人,名叫骆侃。您的这篇檄文会被后世传颂,您的节操义行也会被世世代代义乌人所尊崇。
骆宾王(热泪盈眶):感谢你带来的这些消息。你也姓骆,定是我族后生,以后就跟在我身旁吧!
徐敬业等人前来,一同读完了檄文,室内静默片刻后,随即爆发阵阵赞叹声。
唐子奇(激动万分):骆侃小友说得在理。骆公此文,足以撼动人心,武氏根基将摇,胜券在握矣!
魏思温(击节赞叹):此檄文,胜似雄师十万,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檄文被抄录数百份,信使策马四散,一传十、十传百,飞入各地酒肆茶楼。鸿儒白丁皆阅檄扼腕,奔走相告。宦官将檄文送到武则天的御书房。
武则天(面有愠色):此文定是骆宾王所作。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第二幕】
登临城楼再赋新诗
慷慨激昂的讨武檄文激起了万众的护唐情绪。有志之士或举所率之兵,或三五结伴,纷纷奔向扬州,加入讨武的行列。
骆宾王与众人登上扬州城楼
王如吉(躬身行礼):骆公别来无恙,在下特率志同道合之士十余人,前来共襄讨武大业。
骆宾王(喜出望外):如吉兄,久违了!你的到来,无疑为我们的队伍增添了臂助。
骆宾王(询问):如吉兄文武双全,不如让他留在我身边。他带来的十几名义士安置到军中?
唐子奇(点头):好主意。
扬州城内各路英豪齐聚,甚至出现了“旬日之间,得胜兵十万”的盛况。骆宾王与众人登上扬州城楼,俯瞰城中新军操练,旌旗猎猎,士气高昂。
骆宾王(感慨万千):看此军容,吾辈大业可期!
王如吉(目光坚定):骆公所言极是,只待一声令下,便直捣黄龙!
骆宾王(即兴吟诗):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王如吉:好诗!骆公才情,在下佩服。
骆宾王(眺望远方):不日,我军麾师西进,所向披靡。百姓箪食壶浆,迎接义师入城,匡复大业,即此告成呀!
王如吉(豪气升腾):若为此盛景,甘愿死而后已。
骆宾王(垂手而立):大业成后,我便可退居山野,终老林泉,以遂追寻商山四皓的心愿了。
骆侃:骆公,您的很多诗篇被代代相传,我们在课本里学过《在狱咏蝉》。尤其是您7岁所作的《咏鹅》,当代义乌人甚至全国人民几乎都会背诵。
骆宾王(大喜):我心甚慰,我心甚慰。
【第三幕】
数谏西进之策未成
攻取润州之后,徐敬业继续在所属地盘布防,以求进一步积聚军力。骆宾王心念润州长史朱冉,渡江寻找其下落。
骆宾王紧握朱冉的手
朱冉(腰病发作,卧床):宾王所作之文,天下无人能及。无论事成与否,宾王都将不朽呀!
骆宾王(匆匆步入):朱冉兄,你的病情如何了,我日夜担忧。
朱冉(欲起身不成,作罢):无碍无碍。吾兄的高文,我已拜读好几日了,至今犹心荡神移,兴奋难以自制。
骆宾王(握住朱冉的手):你身在此境,犹念着天下,当真是忠贞之士。
朱冉(急切):有件事宜快不宜迟。现在,扬州如同一盏明灯,是天下人心所向。此灯若能快速照向洛阳,则匡复之功即成。
骆宾王(郑重点头):我自当尽全力,说服敬业举兵西进。
武则天趁徐敬业徘徊之机,清洗了朝廷内部的反武势力,命令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率领30万大军前来讨伐。数日,扬州城被攻克。
骆宾王(言辞恳切):大将军,朱冉兄虽病卧床榻,犹心系大局。吾等不能再徘徊江南,以免错失良机!
徐敬业(眉头紧锁):骆公,我知你心忧天下,但壮大自身,巩固根本,方能举旗西进。若贸然行事,恐难持久。
骆宾王(语气激昂):时不我待,战机稍纵即逝!我们决不能因一时之虑,而负万众之望呀!
骆侃(急切):大将军,骆公说得有道理呀!您不能再迟疑啦!
徐敬业(沉默不语):容我再斟酌斟酌。
骆宾王(走出屋外):今夜我还是未能说服敬业。但我心未死,必当再找时机。
【第四幕】
兵败下阿溪行踪成谜
武则天又派出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再率20万大军与李孝逸一起夹击徐敬业。徐敬业十万军队寡不敌众,退守高邮,隔着下阿溪迎敌。一天晚上,李孝逸军借风势火烧数里长的芦苇丛,将徐军主力一举击溃。
李孝逸军借风势火烧数里长的芦苇丛,将徐军主力一举击溃
骆宾王(翻看军事地图):起义之事,千钧一发。我在这扬州城里,不知前方战况,真是急煞人也。
袁丰平(神色慌张):骆公,不好了!下阿溪失守,李孝逸火攻犀利,我军败走……
骆宾王(猛地站起):什么!事不宜迟,我们必须即刻去见大将军。
信使(推门而入):传大将军令,请骆大人速处理文书,马上去江边码头会合。
骆宾王(焦急):快,快!带走重要文书,其余全部烧掉。
码头人影绰绰,四五百人正分头登船。徐敬业和扬州主要起事人乘主船,由王那相率领的大刀队作护卫。徐敬业之子徐纲和骆宾王等文职人员另乘一船,由王那相的四个徒弟随船护送。
骆宾王(站立不稳):风太大了,我等驶向海陵,是逆风而行。赶紧先寻背风处暂泊。
方琳(扶骆宾王坐下):先生当心,我们船小可借山岩避风。徐大将军他们船体太大,恐怕无法靠岸。
骆宾王(面色缓和):他们可以停在附近背风处,离我们也不远。大家先吃点干粮充饥,再做打算。
方琳等人:只好如此。
突然,主船上传来急剧的兵器撞击声。王那相大声喊叫:“徐敬业等已为我所杀!”其他船上的人闻言纷纷跳水逃生。王那相四个徒弟举起大刀向骆宾王及几位随员头顶砍来。
方琳等人(举刀相迎,大喊):骆公小心!
袁丰平(厉喝):你们这些武氏走狗!
徐纲(护住骆宾王):骆公莫怕,两个歹徒已被挑落水下,还有两个也跳水逃了。
方琳(握刀站在船尾):王那相那厮追过来了!速速让船头靠岸。
袁丰平、陈如圭(下水推船):好!我们接送骆公等人上岸。
骆宾王(踉跄不稳):小心箭矢!
陈如圭(在水中高喊):方兄,保护骆公。
方琳(刀斩箭矢):鼠辈找死!
徐纲(掷出匕首):快走,我断后!
骆宾王(看向骆侃):后生,我等今夜即使身死亦不悔。但有一事望你如实告知:武氏是否篡夺了我大唐江山?
骆侃(垂眸):是的。690年,也就是6年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骆宾王(悲愤):竟会如此!
骆侃(恳切):您别着急。到705年,当今的庐陵王李显发动了政变,逼武则天禅位,复国号为唐。后来,李旦的儿子李隆基登基,开创了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骆宾王(涕泪交加):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呀!我等再无遗憾……
骆侃眼看众人护卫着骆宾王等人,随着脱逃的人群隐没在沉沉夜色之中……
恍惚间,骆侃在一声“啪嗒”的书本掉落声中,惊觉自己又身处午后的图书馆。“骆公到底去了哪里?”他忍不住查阅资料。原来,探寻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一直是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话题,以致演化出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的说客死南通,有的说落发灵隐,也有说流落宋、卫,也有说终老义乌,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江苏、安徽、湖北、河南、浙江等地,都说有骆宾王逃亡时隐居的踪迹。
骆侃感慨万千,写下一段话:“扬州城头的旌旗猎猎作响,身为‘初唐四杰’之一,本可安享文名,却披甲执锐踏入逆流行列。不是不知‘以卵击石’的悲壮,而是更懂‘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道义。徐敬业的兵马终将湮灭,而骆宾王挺立的文骨却化作了‘泰山’。”
(本文含艺术化穿越情节设定,时间线、历史事件与人物关系参照《骆宾王全传》创作,请勿与现实逻辑对照。)
来源:我在头条搞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