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的暖汤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02:09 4

摘要:台风过境的那个清晨,我在巷口看见姨妈的馄饨摊时,心猛地揪了一下。蓝色雨棚被狂风撕出个大口子,塑料凳歪在积水里,她正蹲在地上捡散落的紫菜包,额前花白的碎发全被雨水打湿,贴在满是皱纹的脸上。

台风过境的那个清晨,我在巷口看见姨妈的馄饨摊时,心猛地揪了一下。蓝色雨棚被狂风撕出个大口子,塑料凳歪在积水里,她正蹲在地上捡散落的紫菜包,额前花白的碎发全被雨水打湿,贴在满是皱纹的脸上。

“丫头怎么来了?” 姨妈看见我,慌忙用围裙擦了擦手,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快回去,这雨大,别淋感冒了。” 我没应声,默默帮她把凳子搬到旁边的屋檐下,目光扫过冷清的摊位 —— 往常这个点,排队的人能从巷口排到街尾,可今天连个问价的人都没有。

这是姨妈守了十五年的馄饨摊。自我记事起,每天凌晨四点,巷子里就会飘起骨汤的香气。姨妈的馄饨是老手艺,面皮要手工擀三遍,肉馅得用新鲜的前腿肉,连汤底都要炖足四个小时。小时候我总爱趴在摊边,看她手指翻飞,眨眼间就包出一个个像小元宝似的馄饨,开水里滚三滚,盛在粗瓷碗里,撒上一把葱花,就是最暖的早餐。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巷口陆续开了好几家连锁早餐店。明亮的玻璃门、扫码支付的便捷、花样翻新的套餐,像一道道屏障,把老顾客慢慢分流走了。我早就劝过姨妈,要么装修一下摊位,要么开通线上支付,可她总说:“老主顾都习惯现金了,折腾那玩意儿干啥?”

那天下午,雨停了,我陪着姨妈坐在她狭小的出租屋里。屋子只有十几平米,墙角堆着刚采购的面粉和肉馅,桌上摆着她儿子的照片 —— 表哥去年考上了外地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压得姨妈喘不过气。“这摊要是真干不下去,我就去工地搬砖。” 姨妈摩挲着照片,声音轻得像叹息。

我鼻子一酸,突然想起上周在学校社团学的新媒体运营课。“姨妈,我帮您改造摊位吧!” 我攥住她的手,“咱们不搬砖,咱们让馄饨摊火起来!”

起初姨妈还有些犹豫,但在我的软磨硬泡下,还是点了头。第一步是改造摊位。我用兼职攒的钱,给雨棚换了新的,还在侧面装了块小黑板,用彩色粉笔写着 “手工现包,骨汤熬制”。又找同学帮忙设计了价目表,把 “传统馄饨” 细化成 “荠菜鲜肉”“虾仁玉米” 等口味,还加了 “营养套餐”,配上火腿蛋和豆浆。

最困难的是开通线上支付。姨妈连用智能手机都不熟练,更别说扫码收款了。我手把手教她,先从解锁屏幕开始,再教她怎么看收款提示音。有次她误把退款当成收款,急得直掉眼泪,我抱着她安慰:“没事,咱们慢慢来,多练几次就会了。” 那段时间,每天放学我都往摊点跑,帮她处理线上订单,教她跟年轻顾客聊天。

为了扩大知名度,我还拍了短视频。镜头里,姨妈戴着干净的围裙,手法娴熟地包着馄饨,蒸汽氤氲中,她的笑容格外亲切。我配文:“巷口十五年的老味道,每一颗馄饨都藏着家的温暖。” 没想到视频火了,很多人专程来打卡,还有网红来拍探店视频。

有天早上,摊位前排起了长队。一位年轻姑娘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这家馄饨真的绝了!皮薄馅大,汤底超鲜,阿姨人还特别好!” 姨妈站在灶台前,额头上渗着汗珠,嘴角却扬得高高的。忙完高峰期,她拉着我的手,从口袋里掏出个热乎乎的烤红薯:“丫头,你吃,这是今早特意给你留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馄饨摊的生意越来越好。不仅老主顾回来了,还多了很多年轻人。有次表哥放假回来,看到摊位前的热闹景象,眼眶红了:“妈,您不用那么辛苦了。” 姨妈笑着拍了拍他的肩:“不辛苦,有丫头帮我,妈现在觉得浑身是劲。”

今年冬天,巷口下了第一场雪。我裹着棉袄跑到摊点,姨妈正给顾客盛馄饨,看见我,立刻舀了碗热汤递过来:“快暖暖身子。” 汤里飘着葱花,热气模糊了我的视线。我突然明白,所谓帮助,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在帮姨妈的日子里,我不仅学会了责任与担当,更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 就像这碗热汤,看似是她在温暖别人,实则也照亮了我的心。

如今,姨妈的馄饨摊成了巷口的 “网红打卡点”,但她依旧保持着老习惯: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熬汤,每一颗馄饨都手工现包。有人问她为什么不雇人帮忙,她总说:“手工包的馄饨才有家的味道,我要让来这儿的人,都能尝到这份暖。” 而我,也会继续陪着她,在每个清晨的巷口,守着这缕香气,守着这份属于我们的温暖。

来源:辛梓育儿教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