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6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雷电蓝色预警。当天夜晚,北京上空电闪雷鸣,有网友在拍摄天象时发现,云雾中出现一个黑影,形似武侠剧里“御剑飞行”的侠客。视频迅速在网络走红,被网友戏称“北京雨夜大侠御剑而来”。
御剑飞行测试 第三次拍摄的万剑归宗 飞剑成品、生产流程和设计图纸 范十三在研究御剑术
8月6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雷电蓝色预警。当天夜晚,北京上空电闪雷鸣,有网友在拍摄天象时发现,云雾中出现一个黑影,形似武侠剧里“御剑飞行”的侠客。视频迅速在网络走红,被网友戏称“北京雨夜大侠御剑而来”。
气象专家随即解释,这其实是云层放电和移动形成的阴影,不可能真有人“御剑飞行”。但科学解释并未削减网友的热情,大家仍津津乐道,甚至纷纷@短视频博主范十三,询问是否是他现身。
范十三回应称,自己制造的长剑确实能载人飞行,但北京雨夜中的那个黑影绝非是他,“我的剑飞不了那么高,也飞不了那么远。”他说着笑了起来。网友们心里清楚,却依然借机调侃,因为他们看重的,是范十三敢于逐梦的创意精神和逆袭故事。
借鉴无人机技术御剑能载一名成年人低飞
今年1月,范十三的“御剑飞行”就已实现。虽然姿势并不潇洒——因重心不稳,他只能蹲在剑上,但这仍然标志着“御剑飞行”真正实现了第一次尝试。
这把飞剑全长两米多,主体材料为碳纤维,平放时剑尖还会微微下坠。通过套在手臂上的控制器,它不仅能垂直起飞,还能在空中完成前后左右的移动。
载人测试前,为验证飞剑的承重能力,范十三逐步为其加载杠铃片,直至负载接近成年人体重,飞剑仍能稳定起落、正常移动。确认无误后,他亲自登上飞剑:戴着口罩和头盔,身着简易防护服,随着右手缓缓抬起,飞剑在众目注视下轻轻升空。
然而离地不到半米,飞剑就开始摇晃,他稍一调整手臂,飞剑便侧翻,将他重重摔下。为安全起见,范十三最终改为蹲姿,才稳住重心,完成了这次惊险的载人“首飞”。
为了证明这并非钢丝威亚效果,范十三特意拍摄了一段“骑着”飞剑从铁圈中穿过的视频。
他解释说,“御剑飞行”的原理并不复杂,主要是借鉴无人机技术。在视频中,他公开了设计过程和图纸:借鉴涵道飞机——一种将螺旋桨置于涵道内以优化气动性能的飞行器的思路,在剑柄部分安装多个螺旋桨,并配合体感控制系统,就能通过挥手等手势控制飞剑的方向和高度。
“最大的难点在于平衡。”范十三说,“飞剑和无人机的重心完全不同,如果照搬无人机的结构,那就只能算作普通飞行器,而不是飞剑。”
他在视频中展示的几次“翻车”只是其中一部分,背后还有无数次失败。他坦言,自研制飞剑以来,人与剑一同摔倒几乎成了常态:“一开始根本飞不起来,后来能飞了却不稳,再后来就是反复翻车。飞剑多次摔坏后,我只能不断尝试不同材料,从木材到航空木板,最终才确定使用碳纤维。”
虽然“御剑飞行”的效果远不如仙侠游戏里那般潇洒,但确已实现了飞行。
1月首次测试成功之后,范十三和团队一直在不断优化。据他介绍,目前飞剑基本可以承载一名成年人站立其上,但飞行高度仅能达到两三米,持续时间也不过十余秒。
“所以,北京雨夜‘御剑飞行’的身影肯定不是我。”范十三说。
终极梦想是拍“万剑归宗”希望未来能将御剑术量产
目前,范十三和团队的重心已不在“御剑飞行”上。他坦言,眼下更想把小型飞剑做到极致,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拍摄“万剑归宗”。
“万剑归宗”出自武侠漫画《风云》,是其中的顶级武功。在漫画和影视剧中,施展者体内剑劲迸发,化作无数利剑,如狂风暴雨般涌出,并能随心操控。
早在2011年,范十三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把这场被称为“剑术最高境界”的场面真实拍出来,而不是依靠电脑特效。为此,他不断琢磨如何让剑在自己控制下漫天飞舞。
2021年,他第一次尝试:请来老家青杠村的村民,每人手持一把仿真剑,按照他的指挥舞动。懂的人看出这是“万剑归宗”,不知情的人却误以为村里发生了“械斗”。
效果并不理想。于是2023年,他改用钢丝:在自建的白色背景前吊起几十把剑,让它们顺着索道滑行,并配合他的手势摆动。但成片依旧显得局促,缺少那种“武林至尊”的恢宏气势。
2024年,范十三几乎倾尽全部积蓄,制作了一万把仿真剑,用钢丝逐一穿起、整齐排放,再借助滑轨让剑在身旁穿行。相比第一次靠村民舞剑的“荒诞”,以及第二次自制背景的简陋,这一版“万剑归宗”算是迄今为止最令他满意的呈现。
然而,网友们却觉得不过瘾:“所有的剑都像排队,没有灵动感。”有人为他辩解:“想看灵动的去看特效啊。”但范十三自己也并不甘心,他承认网友的意见有道理——用钢丝吊剑的方式,注定无法展现“万剑归宗”应有的磅礴气势与灵动感。
如果不用钢丝,该怎样让剑真正飞起来?这个问题困扰着范十三和团队。直到某个清晨,他猛然惊醒,茅塞顿开,立刻召集团队到工作室,兴奋地提出两个方向:磁悬浮方案,或无人机方案。
此前,他们曾与某高校沟通合作事宜,因双方未能达成一致,于是范十三带领团队调整方向,以无人机方案为新切入点继续推进。
团队在仿真剑的剑柄上安装螺旋桨,并配合人体感应控制系统。经过反复实验,飞剑终于真正升空,并能随意识操控——这就是范十三所称的“御剑术”。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尝试了“御剑飞行”——本质上是将“御剑术”的小型飞剑放大到可载人的程度。
不过在范十三看来,“御剑飞行”只是研发过程中的一个旁支,团队的终极目标仍是完成“万剑归宗”。目前,他们正不断打磨小型飞剑,让“御剑术”更为成熟。“这些剑虽然只是碳纤维仿制剑,但飞行过程中仍存在危险,掉落时也可能伤人。”范十三说,他希望未来能将御剑术量产,让一万把剑都听他指挥,真正实现“万剑归宗”。
“我脑海中一直萦绕着许多玄幻武侠的画面,最震撼的就是‘万剑归宗’。我想把这些场景拍出来,而且是用真实拍摄,而不是依靠特效。”范十三说,“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借助物理和化学技术,我相信可以做到,关键是要不断创新,去挑战不可能。”
随着玄幻仙侠场景的拍摄推进,范十三先后研发出“御剑术”和“御剑飞行”,还引发了玩具厂商的效仿,如今淘宝上甚至能买到“遥控飞剑”玩具。
面对这种情况,范十三有些无奈。最初,他只是想证明飞剑不是特效,所以干脆将生产流程和图纸公开在视频里,没想到会被商家抄袭。等意识到需要申请专利时,却又迟迟未能获批。“没办法,我们团队大多是理工科出身,对商业运营并不熟悉。”范十三苦笑着说。
不过,“御剑术”的走红带来新的机遇。影视公司主动洽谈,希望与他们合作生产道具;旅游景区发出邀请,想用飞剑做演出;互联网大厂希望获得专利授权;《仙剑奇侠传》周年庆更是计划邀请他现场表演。这些意外的机会,让范十三直言自己“受宠若惊”。
仙侠兵器一个个被造出得益于物理和化学知识
范十三早期的视频虽然没有如今这么多复杂特效,但依然收获了网友的热情点赞。当时他的作品多以挥剑削物为主,展示的是惊人的速度。很多网友以为他练过武功,甚至有人想拜他为师。为此,他不得不多次发视频澄清:“我这些动作只是自己练着玩。后来结识了一些武术圈的朋友,再加上开始尝试做道具,偶尔送他们一些兵器,切磋几招武功,仅此而已。”
有人建议他去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天津电视台的邀请下,范十三先后打破了“连续斩断10张纸回刀入鞘用时最短”“木刀空中断纸用时最短”,以及“用时最短切开西瓜回刀”的世界纪录。
这些纪录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练习回刀入鞘时,他常常因为速度太快,不小心被木刀戳到左手;练习回刀斩纸时,他几乎每天都在反复挥刀,半个月累计超过一万七千次,用这种近乎“机械化”的重复,把动作磨得更快、更稳。正是凭借这种专注与坚持,他在正式挑战时才有了创造纪录的底气。
因为一次过度练习导致身体受伤,范十三不得不听从医生建议,暂时“收刀入鞘”。休养期间,他减少了真刀真剑的训练,转而尝试用短视频再现自己心中的武侠世界。身体恢复后,他偶尔还会拿起刀剑比划,但更多精力已投入到玄幻场景的拍摄中。
就在这个过程中,他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暂时不能依靠体力,不如把仙侠里的奇幻兵器复原到现实。有一次,他为拍摄火焰刀向一位网友借了道具,却不慎损坏。为了守信,他花半个月时间照着原理重新制作了一把赔给对方。这次经历让他意外获得了自信:“原来我的动手能力比我想象的强多了。”
此后,他不断拓展尝试:从火焰刀到寒冰剑,再到闪电刀,仙侠里的兵器一个个被他复原到现实。范十三说,这都得益于自己大专时学的物理和化学知识:“火焰刀和寒冰剑的原理其实就是焰色反应,闪电刀的原理则是特斯拉线圈。”拍摄这些视频存在一定危险,他始终强调必须严格控制风险,绝不能轻率冒进。
热爱武侠的酒店服务员从“不务正业”到“副业转正”
范十三的这些想法,源于他对武侠的痴迷。他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后来又沉迷于仙侠游戏《仙剑奇侠传》。从那时起,武侠就在这位90后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大专毕业后,范十三曾经尝试自己写小说写剧本,但是当时受到网络冲击的传统影视已经出现波动,靠文字工作已经很难养活自己。为了生计,他在家附近的一家酒店工作,当酒店服务员。当时,酒店鼓励员工学习短视频运营,试图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的方式,来帮助酒店度过困难。范十三因此接触到短视频,并第一次尝试把自己的武侠梦融入其中。
他的第一个短视频拍摄于一片竹林里:身穿黑衣,一剑斩灭两米外的蜡烛。这段视频上线后迅速登上热门推荐。虽然最终他离开了酒店,但这次尝试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原来自己心中的武侠世界,可以通过影像与更多人分享。
之后,范十三开始把全部精力放在武侠动作短视频创作上。父母起初并不理解,觉得儿子“不务正业”,劝他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随着视频流量持续走高,加之平台扶持,他靠短视频获得的收入已超过此前在酒店工作的薪水,成功实现‘副业转正’,进一步坚定了他走下去的决心。
视频人气逐渐提升,团队慢慢成型,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范十三组建了工作室。2022年和2023年,他连续两年荣获B站“百大UP主”荣誉。颁奖那天,父母终于认可了这个曾被视为“不务正业”的儿子,父亲还特意发来短信祝贺,开始支持他的选择。
随着知名度提升,有人开始质疑范十三的“逆袭之路”。为此,他不得不在网上晒出当年在酒店被主管裁员的聊天记录,证明自己的经历并不是虚构的“武侠小说”。但在不少网友眼里,他反倒让人联想到郭靖、虚竹、石破天——这些从小人物成长为大侠的典型。
视频里的范十三总戴着黑色口罩,更添几分剑客的神秘气质。但他解释,这只是因为自己社恐,不敢用真面目示人。他想尽可能保持低调与真实,把全部精力放在对武侠场景和道具的研究中。
“我觉得人生很奇妙,辗转之后又回到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后来出现的这些际遇,我之前从没想过,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武侠的热爱。”范十三说。他至今还记得,当年请青杠村的村民帮忙拍摄“万剑归宗”时,大叔大婶们拿着剑兴致勃勃地比划,那一刻他更加坚信——每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一个武侠梦,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他坚信,沿着这个梦走下去,总有一天能实现大侠之梦。
文/本报记者张子渊
统筹/林艳张彬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来源:陶都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