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勇教授:读书要从兴趣入手,短视频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14:26 1

摘要:3月23日,孔学堂“四大文化”主题讲座第一期开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古地理与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会长辛德勇以《中国的“龙”》为主题带来首讲。辛德勇教授从历史地理学起步,拓展至天文历法、金石铭刻等,用跨学科视野为大家诠释中国文化

3月23日,孔学堂“四大文化”主题讲座第一期开讲,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古地理与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会长辛德勇以《中国的“龙”》为主题带来首讲。辛德勇教授从历史地理学起步,拓展至天文历法、金石铭刻等,用跨学科视野为大家诠释中国文化的奥妙。讲座间隙,辛德勇教授以自身学术突围之路为样本,为文化传承与当代治学提供了独特思考和建议。

虽然现在主要从事历史学领域的研究,但其实辛德勇教授本科是“理工生”,“所有的历史学知识,包括历史学研究必要的基础知识、古汉语等,完全是我自学的。”辛德勇教授说,大学本科期间,他会利用业余时间看书,个别课程会到中文系、历史系旁听,“绝大部分都自己找书读,也造成了和现在年轻学者不一样的一些情况:第一由于完全不懂,觉得有用就学,可能看的书反而比专业的人还广泛一些,第二形成了自学的习惯,不靠别人告诉而是自己来读。”

对于想要在某方面更深入了解或者进入专业领域发展的年轻人,辛德勇教授建议大家从兴趣入手读书,“有兴趣以后你会觉得非常欢乐,始终保持一个小朋友的心态,你读得愉快、好玩,知识就随着这种快乐越扩展越多。”这个过程初步看着不太系统,但不要着急,阅读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把这些看起来零碎的东西都逐渐归入到一个轨道里。

治学传统强调“读书得间”与“读正史”,而信息碎片化时代里,大家该如何平衡传统阅读方法与数字信息获取?辛德勇教授认为,数字信息获取本来是件好事,但任何知识的汲取都需要系统化,才能建立起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他说:“这个东西归根到底还是兴趣,有了兴趣大脑思维才能自觉的、自然而然把它连到一起,这是最重要一点。在这个前提下,数据资料的获得、信息的便捷只能带来好处。我也通过短视频获取知识,吸取到了就系统化了,只要稍微关注这个,就能在网上找到很多比较简洁的系统化知识,哪怕简洁的梗概也要系统化。”

作为贵州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辛德勇教授建议,贵州四大文化工程要能够抓住特点、深刻理解特点、准确把握特点,从特点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入手,更好发挥文化要素的作用。他举例道:“比如阳明心学,它是有世界性的影响的。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简单的讲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不止代表一个地方一个人。对朝鲜半岛、日本来说,它就是中国文化。所以,我们在视野上就能更好地发挥四大文化工程带来的意义。”

对于已举办1100期的孔学堂讲坛,辛德勇教授特别点赞了它的“文化浸润”模式。他说道:“这非常了不起,是很惊人的数字。孔学堂做得非常努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我相信以后继续做下去,不仅对贵州省,而且对其他省市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辛德勇教授还建议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增加更多内容,及时回应社会公众的需求。他解释道:“比如说,有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社会公众非常关心它,迫切的需要专家学者做出阐释。如果条件合适,我们能够深入浅出地把一些重大考古发现的结果给大家做出解释。此外,还要及时更新一些学术界的最新成果,这样会让传播传统文化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舒锐/文

来源:艺苑讲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