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道中强调歼-16的超低空突防能力,直接针对美国航母打击群和西太平洋岛屿基地的防御体系。通过贴近海面飞行(通常低于50米),可规避敌方雷达探测(地球曲率限制和复杂海面杂波干扰),突破航母编队的防空网,对高价值目标(如航母、预警机、指挥中心)实施精确打击。
近日,央视报道了歼-16战斗机与其他兵种联合演练的新闻:视频可见歼-16贴着海面突防的镜头—说明中国空军进入深度实战化;
央视关于歼-16超低空海面突防的报道,结合近期美国、菲律宾等多国联合军演的背景,传递了多重战略和技术层面的信号。
首先就是战术意图针对多国联合军演的威慑回应: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升级;
报道中强调歼-16的超低空突防能力,直接针对美国航母打击群和西太平洋岛屿基地的防御体系。通过贴近海面飞行(通常低于50米),可规避敌方雷达探测(地球曲率限制和复杂海面杂波干扰),突破航母编队的防空网,对高价值目标(如航母、预警机、指挥中心)实施精确打击。
由于美菲肩并肩演习针对入侵中国岛屿,所以,歼-16也加强岛屿攻防实战化演联。菲律宾近期允许美军扩大在吕宋岛等地的军事存在,而歼-16具备携“鹰击-12”反舰导弹(射程400公里,末端突防速度4马赫)和KD-88空地导弹的能力,可对南海争议岛屿或第二岛链的关岛实施远程饱和打击,削弱敌方前沿基地的作战效能。
歼-16超低空突防也突出了技术性能的隐藏信息:机体与材料的突破。首先,歼-16虽非隐身战机,但通过复合材料机身(占比约15%)、雷达吸波涂层和气动外形优化,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较苏-30MKK降低30%以上,配合超低空突防可显著压缩敌方反应时间。其次,歼-16配备国产涡扇-10B发动机(单台推力14.5吨),推重比超过F-15E,可携带12吨弹药执行远程突袭任务;
歼-16作为“炸弹卡车”+“电子战平台”的双重角色,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和电子对抗吊舱,可干扰敌方雷达/通信系统,为后续攻击机群开辟电磁通道。它与预警机(如空警-500)、无人机(如攻击-11)形成“杀伤链”,实现“目标识别-定位-打击-评估”的闭环,提升对航母编队的体系化打击效率。
歼16超低空突防战略意义在于突破岛链封锁的实战验证:第一岛链至第二岛链的投射能力—歼-16作战半径约1,500公里,配合空中加油可延伸至3,500公里,覆盖关岛(距中国海岸约2,800公里)。通过超低空突防规避冲绳、台湾等地的防空雷达网,直接威胁第二岛链核心节点。它结合轰-6N发射的空射弹道导弹(如CH-AS-X-13),形成对第二岛链的“高低搭配”打击体系。
最重要的就是对美菲军事同盟的针对性威慑:菲律宾向美军开放9个新基地,其中3个临近台海和南海。歼-16的演练表明解放军具备快速瘫痪菲境内基地的能力(如使用短程弹道导弹或巡航导弹压制跑道、雷达站)。通过展示“反航母”能力,迫使美国航母编队退至第二岛链以外,削弱其对南海、台海的直接干预可能。
歼-16作为歼-20隐身战机的“忠诚僚机”,由歼-20前出侦测目标并引导歼-16发射远程弹药,形成“隐身突防+饱和打击”的组合。值得警惕的是,美军正加速部署NGJ电子战吊舱和LRASM隐身反舰导弹,需警惕其通过分布式杀伤链(分散部署雷达、导弹阵地)抵消超低空突防优势。
央视此次报道既是技术自信的展示,也是对美菲军事行动的战术回应。歼-16通过超低空突防、大载弹量和电子战能力,成为中国突破“岛链封锁”和反制航母威胁的关键装备。背后折射的是解放军“区域拒止”战略从理论到实战化的快速演进,以及中国航空工业在材料、航电、武器系统领域的全面突破。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来源:熊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