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人,去了次河南后发现:河南人才有的独一无二的10 个品格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23:11 3

摘要:上个月从河南回来,背包侧兜还揣着半袋新郑大枣,是郑州火车站旁小卖部阿姨给的,说 “这枣甜,回去给孩子尝尝”。这趟河南行跑了 11 天,从郑州吃到洛阳,又去开封转了圈,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算咂摸出味儿了 —— 河南人的品格,就像他们的烩面,扎实、暖心,还带着

上个月从河南回来,背包侧兜还揣着半袋新郑大枣,是郑州火车站旁小卖部阿姨给的,说 “这枣甜,回去给孩子尝尝”。这趟河南行跑了 11 天,从郑州吃到洛阳,又去开封转了圈,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算咂摸出味儿了 —— 河南人的品格,就像他们的烩面,扎实、暖心,还带着股中原大地特有的厚重劲儿。

其实吧,北京人吃饭讲究 “热乎”,铜锅涮肉、炸酱面,上来就得冒着热气,凉了就不爱吃。但河南人不一样,他们对吃的讲究,是 “藏在细节里”。9 月 1 号在郑州 “老马家烩面”,师傅拉面时胳膊抡得像风车,

我数了数,一碗面正好抻 7 下,不多不少。他说 “7 下才能让面筋道,煮出来不坨”。而且烩面里的羊肉,必须是本地山羊肉,我跟老板开玩笑 “用绵羊肉不行吗”,他瞪着眼:“那能中?绵羊肉膻,山羊肉香,差着事儿呢!”❗真的,这讲究劲儿,北京面馆少见,有时候面煮软了,老板还说 “能吃就行,哪那么多说道”。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哪个地方没实在人?但河南人的实在,是 “透着股憨劲儿”。9 月 3 号在洛阳龙门石窟,我相机没电了,找旁边卖水的大哥借充电宝,他直接把自己手机的充电宝拔下来给我:“你先用,我这手机待机长,等你用完再还”。后来才知道这大哥姓李,每天在石窟景区卖水,一瓶赚 1 块 5,旺季一天能卖 180 瓶,却从没跟人红过脸。我问他不怕我跑了?他笑:“咱河南人不兴想那歪事儿,借东西就得信人家”。

记得刚入行做媒体时,去外地采访常遇 “打太极” 的,问啥都含糊。但河南人不一样,说话 “直来直去”。9 月 5 号在许昌采访腐竹厂老板老王,他跟我算得明明白白:“今年黄豆涨了 3 毛,腐竹出厂价得提 5 毛,

不然就得赔本,一天能产 200 斤,除去成本,能落 300 块”。不藏着掖着,也不吹虚话。他还说做腐竹讲究 “闭环”:“从泡豆到磨浆再到晾晒,每个环节都得盯紧,不然腐竹就不筋道”。不像有些老板,问成本就打岔,生怕你学了去。

我个人觉得,现在人都怕 “麻烦”,但河南人不怕 “揽麻烦”。9 月 7 号在开封清明上河园丢了钱包,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还有 600 多现金。我急得转圈时,扫地的张大爷跑过来:“是不是找棕色钱包?我在石凳底下捡的,等你快半小时了!”

我要请他吃饭,他摆手:“弄啥嘞?咱河南人捡到东西就得等失主,吃饭就不用了!” 后来才知道,张大爷每个月工资才 2800 块,却从没拿过捡来的东西。你说,这要是换在别的旅游城市,钱包能这么容易找回来吗?

说到规矩,北京人也讲 “礼儿”,但河南人的规矩,是 “带着温度的尊重”。9 月 8 号跟郑州朋友聚餐,一上桌就懵了 —— 长辈坐主位,晚辈得站着给长辈倒酒,还得 “双手端杯”。我刚开始觉得麻烦,朋友却说:“这不是客套,是尊敬,俺们河南人都这样”。后来发现,就连小孩给大人递东西,都会用双手,长辈不说话,小孩绝不插嘴。这种规矩,不是装出来的,是打小教的。

其实吧,我之前觉得 “规矩多” 会显得死板,但河南人偏不,能 “守着规矩还能玩出新花样”。9 月 9 号刷到河南 3 天内的热点:开封清明上河园搞了 “宋词灯光秀”,把苏轼、李清照的词投在城墙上,还有年轻人穿汉服念词,嘴里说着 “这也太绝绝子了,必须拿捏”。当天就有 3000 多人来看,比北京的灯光秀还热闹。你看,这就是河南人,守得住老理儿,也接得住新事。

令人惊讶的是,河南人不光对人实在,对 “活儿” 也较真。9 月 10 号在洛阳唐三彩作坊,师傅做马时,马头必须向左偏 30 度,他说 “这是唐代的规矩,偏 30 度才精神,多 1 度少 1 度都不行”。我盯着量了,还真就是 30 度。这种较真劲儿,在现在真少见。北京有些工艺品店,东西做得马马虎虎,老板还说 “差不多就行,没人细看”。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河南人 “太能忍”,但他们偏不,能 “忍得下委屈还能拼得出名堂”。9 月 11 号在郑州东站,听到两个年轻人聊生意:“今年物流成本涨了 8%,但咱得扛住,把客户服务做好,明年就能回本”。后来才知他们是做农产品电商的,把河南的大蒜、红枣卖到全国各地,去年销售额 200 万,今年想冲 300 万。不像有些年轻人,一点困难就喊 “躺平”,河南人身上这股韧劲儿,真让人佩服。

记得临走前,郑州的朋友跟我说:“俺们河南人没啥大本事,就是实在、能吃苦,你下次来,俺请你喝胡辣汤”。这话我记在心里了。

这趟河南行,我不光吃胖了 5 斤,更明白为啥有人说 “河南人是中国的脊梁”—— 他们的品格,不是吹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不过我还有个疑问:河南人这种品格,是不是跟中原文化有关?下次再去河南,我得找洛阳的老艺人问问,也得再去郑州,看看那个卖水的李大哥还在不在。你去过河南吗?有没有遇到过让你印象深的河南人?你怎么看?

来源:超叔食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