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里,一件名为“中阳铜漏”的文物静静矗立在展厅中,这件文物是出土于鄂尔多斯的计时工具。从西汉到现今,虽然它已经失去了记录时间的功能,却依然在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并向人们讲述着两千多年前关于鄂尔多斯的时间记忆。
鄂尔多斯历史故事⑰
古代高科技计时工具中阳铜漏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里,一件名为“中阳铜漏”的文物静静矗立在展厅中,这件文物是出土于鄂尔多斯的计时工具。从西汉到现今,虽然它已经失去了记录时间的功能,却依然在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并向人们讲述着两千多年前关于鄂尔多斯的时间记忆。
1976年5月,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门其日格的一位村民在沙丘中发现了一个形状奇怪的“铜罐子”,并将其捡回了家。村民捡到疑似汉代文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当时的伊克昭盟文物站,文物站闻讯后,立即派人来到村民家中了解,并将其收走,使这一国宝完整归公,这个“铜罐子”就是中阳铜漏。
汉代中阳铜漏(图片来自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铜漏由青铜铸造,壶身呈圆筒状,通高47.9厘米,直径18.7厘米,壶内深24.2厘米,重8.25千克,容量为6384立方厘米。接近器底处有一处流管,起到泄水的作用。壶身的下部有三个蹄形足。壶盖上方有双层横梁,双层梁高14.3厘米。壶盖和两层横梁当中有上下对应的三个长方孔,用来安插并扶直浮箭。在第二层横梁上刻有“中阳铜漏”四个字。在壶的内底上铸有阳文“千章”二字,壶身外的流管上方,阴刻有一竖行文字:“千章铜漏一,重卅[sà]二斤,河平二年四月造。”根据壶身上的文字可知,中阳铜漏是在河平二年四月在千章县铸造的,后来加刻“中阳铜漏”的铭文,原在千章,后归中阳。千章和中阳同为西河郡(今山西西北与内蒙古交界一带)管辖的县。河平是汉成帝刘骜在位时其中一个年号,河平二年为公元前27年,正处于我国的西汉王朝,由此证明中阳铜漏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此外,壶身上记录的“重卅二斤”表明该铜漏在西汉时的三十二斤,按照现在的8.25千克计算,当时的一斤为0.2578千克,从侧面可以证实,西汉成帝时期,一斤的重量在0.258千克左右。
在中国古代没有时钟,但人们却已经懂得计时。发明漏壶的年代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答案。我国历史文献中曾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如果根据这个说法,漏壶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说史前时期就已有此计时方法,到夏商时已经普遍使用,但目前没有实物证据。根据《周礼》的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挈壶氏,他管理的挈壶,便是一种带有提梁的计时器。但这种计时器的结构和使用情况,在《周礼》或同一类的古籍中尚不见具体的说明。我们继续翻阅史书发现,最晚到西汉时期已经有了计时器。《汉书·律历志》中有关于计时器的记载:“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以考昏明焉。”这种计时器是由漏水壶和漏箭两部分组成,通称为“漏”。汉代的漏,实物都是单体铜漏结构。壶上加盖,盖上开一长方形口,叫做箭孔。漏箭一般以木片制成,插入浮舟,穿过箭孔露在外面。漏箭上有刻度,表明昼夜时间,也称刻漏。因为漏的形状,最初似壶,又称漏壶,漏壶大多是用青铜制作而成,所以也称青铜壶。而漏计时时,以壶孔不断向外滴水,壶内蓄水减少情况为准,因此也称为滴漏。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漏壶被美称为玉壶、金壶、玉漏等。
漏壶是古代一种极为重要的计时器具,是一件十分精巧的器物,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体现了当时科技的发达水平,那它又是如何计时的呢?以汉代单体漏壶为例,在使用铜漏时,首先将壶中盛满水,将漏箭、浮舟放置在壶中,使其浮于水面上。壶中的水从壶底侧的水管中缓缓流出,导致水位下降,而漏箭也随着水位逐渐下沉。计时者观察箭上所刻的刻度,便能读出当时的时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漏”的解释为:“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指的就是这个过程。汉代滴漏分昼漏与夜漏,一百刻代表一昼夜(现在的24小时),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中阳铜漏是“一刻之漏”,漏完这一壶水刚好是一刻,即现在的14.4分钟。但由于水压的关系,壶内水多时水压大,而滴漏流速快,水少时水压降低,滴漏流速慢,漏箭升降的速度不均匀,计时不能准确。虽然汉代曾经对出水管口加以控制,用来调节流量,但并未找到使漏壶中的水位和水压保持均衡的办法,所以这时的漏壶要与日晷配套使用,通过日晷[guǐ]测出日中以校准漏刻。
在汉代时,滴漏报时已有制度。凡宫廷、官府、城楼以及寺院中,都备置了这类计时器。东汉蔡邕[yōng]在《独断》中写道:“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这里所说的“夜漏尽”,指的是夜晚的滴漏流尽时,天亮来临,要鸣鼓报时;“昼漏尽”,则是白天的滴漏流尽时,夜晚来临,要鸣钟报时。这种根据刻漏而鸣鼓鸣钟的方式,汉代以后,历代都循此例行。汉代的刻漏报时是晨鼓暮钟,而在后来的朝代中,刻漏报时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比如唐朝时为晨钟暮鼓,即晨击钟暮击鼓。中国古代的很多朝代都实行宵禁制度,在夜间禁止行人,城楼鼓响,城门关闭,街上不准走动,违者要受拘禁。所以,在古代,刻漏报时往往支配着人们的作息活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有漏刻赋、漏刻经、刻漏铭等。在诗词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如唐代杜甫的“五夜漏声催晓箭”,崔液的“玉漏银壶且莫催”,宋代王安石的“金炉香烬漏声残”等,在这些诗句中,漏成为诗人们抒发胸臆的对象,感慨时间飞逝,美好时光短暂。
中阳铜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结构最成熟、且有明确制造年代的泄水型沉箭式漏壶,具有极高的价值,世所罕见,珍贵无比。中阳铜漏在鄂尔多斯出土,说明当时鄂尔多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昼夜交替,岁月变迁,中阳铜漏作为时间的刻度者,忠实地记录过两千多年前鄂尔多斯的日月轮转,也塑造着鄂尔多斯古代人们生活作息、社会运行和城市管理的基本时间逻辑。如今,它也将继续作为时间的守望者,见证鄂尔多斯的时间故事,悠远绵长。
▼
图文摘编自:李芸主编、甄自明编著《鄂尔多斯历史故事》
编辑:裴承艳
校对:李荣
审核:杨阳
终审:折海军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