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人士李鼎铭为何深受毛泽东同志的青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6 12:30 2

摘要:如果您拜读过毛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肯定会熟悉其中李鼎铭这个名字,他提出的“精兵简政”的意见,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那么,这个李鼎铭是何许人也,为何会受到毛泽东同志的如此青睐?

如果您拜读过毛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肯定会熟悉其中李鼎铭这个名字,他提出的“精兵简政”的意见,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那么,这个李鼎铭是何许人也,为何会受到毛泽东同志的如此青睐?

这还要从1941年11月6日这一天讲起。

那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在延安大礼堂隆重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农民、工人、干部、战士和党外民主人士。毛泽东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长达半个小时的重要演讲,他号召共产党人和党外人士密切合作。

毛泽东同志说: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有义务和党外人士合作,希望各位参议员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精神提出宝贵意见。在毛泽东同志的号召下,大家开动脑筋,争献抗日救国大计,提出许多好点子。

参议员中有一位个子矮小、两眼炯炯有神、拄着拐杖的老人,他就是米脂县参议会会长李鼎铭先生。

李鼎铭

李鼎铭先生是米脂县一位很有名望的绅士。清朝末年,他曾在家乡创办国民高等小学并担任校长,但这个小学后来却被当时复古的绅士给封闭了。后来李鼎铭又开办医馆,治病救人,受到当地群众颇多赞誉。

辛亥革命后,西学东渐,一些新思想和新信息也传播到陕北这块偏远而又闭塞的土地上,李鼎铭深受启发。

当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国民党反动派却污蔑共产党是“流窜陕北,为匪作乱”,当时的李鼎铭对红军的认识是陌生的,对共产党提出的政策也表示怀疑。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李鼎铭当时认为,国共两党的积怨颇深,共产党一定会借机杀掉蒋介石。但后来事情的结局却令李鼎铭十分意外,蒋介石被释放出来了。

张学良与杨虎城

后来,在聆听过周恩来的一次讲话后,李鼎铭对共产党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十分钦佩共产党的正义之举,和为了民族利益,不计党派恩怨的高尚风格。同时,他的学生郭洪涛、艾楚南、张汉武等人对他的多次争取,以及他的二儿子李力果早年参加革命的影响,李鼎铭开始拥护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政策。

在这个边区参议会上,李鼎铭当选为副议长。在热烈的掌声中,李鼎铭拄着拐杖登上了主席台,毛泽东刚才的讲话深深打动了李鼎铭的心,他根据自己此前深入到米脂、绥德和延安周边进行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深知陕甘宁边区老百姓负担重的情况,遂在会议上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方案,其主要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抗日救国大业,兵要精,政要简,行政机构要以质胜量,提高工作效能。

事前曾有一些民主人士因对共产党能否采纳建议深有怀疑,曾数度劝阻他不要出头,但是当李鼎铭看到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参加大会、小会,找参议员谈话,仔细听取各位人士对政府的批评意见,深深感到共产党和党外人士合作是真心诚意的,就决定大胆地提出来。

“精兵简政”议案提出后,果然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他们认为“提倡精兵主义,部队就不能发展”,有的人甚至怀疑李鼎铭提出这个方案的动机。

李鼎铭刚发完言,毛泽东就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走到台前。他极其深刻而生动地阐述了实行精兵简政的必要性,并对一些不正确的言论进行了批评。

他说,在抗战初期,采取精兵主义自然是不对的,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全面抗战已经四五年了,人民经济有很大困难,而我们的大机关和不精干的部队,又不适合今天的战争环境。教条主义就是不管环境变了,还是死啃不合时宜的条文。同时对党内同志的宗派主义情绪进行了批评,严肃地指出,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论谁提出的意见,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办。

延安隆冬的夜晚,西北风呼呼地刮着,阵阵寒意透过薄薄的窗纸袭来,在微弱的灯光下,毛泽东反复翻看着这个提案,拿起红笔把重要的段落圈了起来,又一字一句地抄写到自己的本子上,旁边还加上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经过大家的讨论,11月18日的参议会上,“精兵简政”的议案被全体通过,毛泽东同志还为《解放日报》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此后,不仅陕甘宁边区实行了精兵简政,党中央还把这项政策推广到了各抗日根据地。

在这次会议上,经毛泽东提议,李鼎铭先生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副主席。不久,他由米脂搬家来延安时,将全部家产献给了当地政府。后来,毛泽东曾劝他留一点家产,但是李鼎铭拒绝了。毛泽东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地说道:“你真是个开明人士。”当时人们把进步绅士称为“开明绅士”,毛泽东叫他“开明人士”,这是对李鼎铭的高度赞扬。

从此之后,毛泽东和李鼎铭交往更加密切。李鼎铭每次到杨家岭,毛泽东工作无论怎样忙也都要接待、交谈。毛泽东还经常到边区政府看望李鼎铭,总是恭敬地称他为“李老先生”。

李鼎铭还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当时毛泽东主席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时痛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后来李鼎铭切脉后,给他开了4副中药。吃完后,果然疼痛消失了,胳膊也活动自如了。

毛泽东同志后来还将李鼎铭介绍给周恩来、朱德、林伯渠、谢觉哉、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看病。他还经常谈到中医的好处,称赞李鼎铭医术高明。在毛泽东的号召下,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中医研究会、中西医协会、中医保健药社。李鼎铭曾兼任中医训练班主任,为推进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1947年12月11日,李鼎铭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临时驻地绥德县义合镇突患脑溢血症病故,享年66岁。边区政府为他举行追悼会表示哀悼。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陕甘宁边区政府都送了挽词,社会各界同赞李鼎铭为“爱国典范”。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李鼎铭家乡群众的要求,决定将米脂县桃镇小学命名为“桃镇鼎铭学校”,以资纪念。

李鼎铭

“精兵简政”这一政策的提出,是李鼎铭先生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巨大贡献,也将永载中国人民解放运动史册。

来源:欧阳历史大观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