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无障碍”到“无障·AI”,让“无障·爱”满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6 13:45 1

摘要: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标志着一个社会对残障人士、老年群体以及可能面临情境性障碍和临时性障碍的社会全体成员的看见、接纳和尊重。过去三十余年,我国无障碍事业从最初的盲道铺设、坡道建设,拓展到教育、就业、信息等制度层面的公平保障。如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无障碍

文/周南

当我们谈论现代社会文明进程时,有一个词始终值得被放在聚光灯下——无障碍。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标志着一个社会对残障人士、老年群体以及可能面临情境性障碍和临时性障碍的社会全体成员的看见、接纳和尊重。过去三十余年,我国无障碍事业从最初的盲道铺设、坡道建设,拓展到教育、就业、信息等制度层面的公平保障。如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无障碍设施的局限,科技助残越来越具象化,无障碍服务越来越精准、高效、个性化,“无障碍”的内涵由此不断延展升级。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从“无障碍”到“无障·爱”,再到“无障·AI”的飞跃——这不仅是表达方式的更新,更是物理空间、公共意识与科技伦理的一场深度协同,彰显了科技与人性深度融合下社会发展的温暖底色。

“无障碍”,是参与的起点。

无障碍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多年来,我国无障碍事业全面推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无障碍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和战略机遇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我国无障碍建设迈入法治化新阶段,为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和无障碍社会服务等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真正的无障碍,不止于“看得见”的设施,更在于“用得上”的功能、“融得进”的情境,不仅关乎出行便利,更关乎教育、就业、医疗、文化等基本权利的平等实现。

“无障·爱”,是社会的回响。

无障碍不仅是硬件工程,更是一项人心工程。《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开启中国助残志愿服务新篇章;“无障碍奋进者好故事讲述”书写一批助力无障碍发展的生力军的有爱故事;无障碍公益倡导活动提升社会公众对无障碍事业的理解和认知。“无障·爱”不是停留在表层的关爱,而是强调深度的尊重。它唤起公众对“公平”的重新定义——不只是形式上的一致,更是机会与资源的有差别但公正的分配;它也改变了社会对残障者的角色期待——他们不是社会的“被照顾者”,而是独立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创造者。“无障·爱”是价值观的共鸣,也是社会文明温度的有力证明。

“无障·AI”,是技术的跃迁。

从辅助出行到赋能学习,从精准康复到创造就业,科技不仅填补了能力的缺口,更延伸了个体的可能。就业方面,数据标注师、带货主播等职业让越来越多残疾人实现经济独立与社会融入;消费方面,2024年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累计吸引4万人次观展,成交额超6000万元,助残科技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教育领域,AI智能辅导系统根据特殊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弥补传统特殊教育师资不足、课程单一的缺陷,助其提升知识水平与综合素养;医疗康复领域,AR+AI无障碍眼镜帮助听障人士“看见”语言,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截瘫患者重塑行走自由;脑机接口、电子舌阵列、多模态替代系统,让信息的获取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感官。

具体到更普遍的生活场景,2025年春晚首次推出无障碍转播,让4500多万听障人士视障人士能够与健全人共享春晚的饕餮盛宴;由科大讯飞联合中国聋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发起的“听见AI的声音”项目,通过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把语音转化成文字,累计为听障群体定向捐赠时长超1亿分钟;即将到来的2025中关村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其中,3月29日将举办科技助残论坛,更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科技创新引领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倡导“科技向善”理念,邀请产学研各界交流科技创新如何赋能提升残疾人的生活品质……这些正在发生的努力,正悄然改变着世界的肌理。

当然,技术并非万能,“无障·AI”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AI的准确性、稳定性仍需打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不容忽视;公共认知尚浅、使用率不高,地域间、障别间的数字鸿沟依旧存在,可能导致技术福利分配不均——科技助残热潮中的冷思考是“无障·爱”的应有之义,我们必须看到,技术只是工具,唯有以人为本、以爱为魂,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无障碍不是单向施予,而是共建共享。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标准规范,引导科技向善;学校与社区应加强科普教育,提升公众参与感与使用能力;企业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多样性与包容性;残障群体应积极参与决策与共建,让无障碍环境更贴近真实需求,体现主体尊严。

从“无障碍”到“无障·爱”,到“无障·AI”,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每一个个体平等参与、尊严生活的深切关怀与不懈追求。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真正理想的无障碍社会,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尊重差异、接纳多样,让每一个生命都被平等对待、都能自由表达。我们相信,在以“无障碍”为基、“无障·爱”为魂、“无障·AI”为翼的未来,每个生命都能获得不被定义的尊严。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