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U陀螺仪工作原理(附IMU概念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22:42 4

摘要:IMU(惯性测量单元)中的陀螺仪是实现姿态感知的核心部件,惯性陀螺仪 IMU 已形成 “消费 / 汽车 / 工业 / 高端” 分层市场,MEMS 为主流,融合与智能化是增长主线;2025 年全球约 48.41 亿美元,至 2032 年 81.26 亿美元,CA

IMU(惯性测量单元)中的陀螺仪是实现姿态感知的核心部件,惯性陀螺仪 IMU 已形成 “消费 / 汽车 / 工业 / 高端” 分层市场,MEMS 为主流,融合与智能化是增长主线;2025 年全球约 48.41 亿美元,至 2032 年 81.26 亿美元,CAGR 约 7.68%。

传感原理:电容式成熟;压电 / 谐振在噪声与抗振上突破,面向中高端。器件形态:6/9 轴一体化封装,IMU+MCU/DSP 融合,输出姿态 / 航向。算法与融合:卡尔曼 / 深度学习用于温度 / 振动建模;GNSS / 视觉 / 激光雷达 / INS 多源融合。制造与封装:晶圆级 / 气密封装、TSV、3D 集成,提升一致性与良率。第一梯队:Honeywell、Northrop Grumman、Safran、Thales、Kearfott、KVH 等,占据高端与军航市场。第二梯队:Systron Donner、IAI Tamam、L3、SBG、VectorNav 等,工业与专业级为主。第三梯队:以区域与细分市场为主。中国代表:明皜、矽睿、芯动联科、美新、深迪、美泰、士兰微等,加速国产替代。

传统陀螺仪(如机械陀螺仪、光纤陀螺仪)的核心逻辑是利用 “旋转物体的角动量守恒”—— 当旋转体(转子)高速转动时,其自转轴方向会保持稳定,若载体(如飞机、船舶)发生旋转,转子轴与载体的相对角度变化可直接反映载体的旋转状态。

结构组成 :由高速旋转的转子(通常由电机驱动,转速可达数千转 / 分钟)、万向支架(允许转子绕不同轴自由转动)组成。工作过程: 当载体(如飞机)绕某一轴(如俯仰轴、偏航轴)旋转时,由于转子的角动量守恒,其自转轴方向不会随载体同步转动,此时转子轴与载体外壳的相对偏转角度,可通过传感器(如电位器、光电编码器)检测,进而换算出载体的旋转角速度。例如: 若飞机向左偏航,机械陀螺仪的转子轴因角动量稳定仍指向原方向,转子与飞机外壳的夹角变化被记录后,即可得出飞机的偏航角速度。原理基础 :基于 萨格纳克效应 (Sagnac Effect)—— 当两束光在闭合光路中沿相反方向传播时,若光路所在载体发生旋转,两束光的传播光程会产生差异,导致干涉条纹偏移,偏移量与旋转角速度正相关。优势: 无机械转动部件,精度高(可用于航天器、高精度导航),抗干扰性强。

目前 IMU 中最常用的是 MEMS(微机电系统)陀螺仪 ,其体积小、成本低、适合量产,原理不再依赖旋转转子,而是通过 “振动结构” 和 科里奥利力 (Coriolis Force)检测旋转。

1. 核心原理:科里奥利力的 “动态检测”

科里奥利力是 “旋转参考系中,运动物体受到的惯性力”—— 当物体在旋转系统中沿某一方向运动时,会受到垂直于运动方向和旋转轴的 “偏转力”。MEMS 陀螺仪通过设计 “振动质量块”,将 “旋转角速度” 转化为 “科里奥利力的大小”,再通过检测质量块的微小位移计算角速度。

音叉式是 MEMS 陀螺仪的常见结构(类似 “U 型音叉” 的微型化版本),核心由 “振动质量块”“驱动电极”“检测电极” 和弹性梁(连接质量块与基底)组成

科里奥利力会推动质量块沿 “检测方向”(如竖直方向)产生微小位移(通常微米级甚至纳米级),而检测电极与质量块之间的距离变化会导致 “电容变化”(MEMS 陀螺仪多为电容式检测)。

通过电路测量电容的变化量,可计算出质量块的位移,再结合结构参数(如弹性梁的刚度)反推出科里奥利力的大小,最终根据公式换算出载体的旋转角速度。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