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清华附中初三(上)期中数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20:00 2

摘要:核心知识点:掌握轴对称图形(沿直线折叠后两边重合)和中心对称图形(绕某点旋转 180° 后与原图重合)的定义,能区分常见图形的对称性(如菱形、矩形、圆等)。考题应用:第 1 题判断选项中既是中心对称也是轴对称的图形,需结合定义逐一分析图形特征。




























一、图形的性质与变换(22 分,占比约 16%)

1. 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2 分)

核心知识点:掌握轴对称图形(沿直线折叠后两边重合)和中心对称图形(绕某点旋转 180° 后与原图重合)的定义,能区分常见图形的对称性(如菱形、矩形、圆等)。

考题应用:第 1 题判断选项中既是中心对称也是轴对称的图形,需结合定义逐一分析图形特征。

2. 旋转与位似作图(10 分)

旋转作图:明确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能根据已知点坐标绘制旋转后的图形(如第 18 题以 A 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 90° 作△AB₁O₁),并利用旋转性质推导线段、角度关系。

位似作图:掌握位似图形的定义(对应点连线交于位似中心,相似比固定),能以原点为位似中心,按指定相似比(如 1:2)和位置(第三象限)作位似图形(第 18 题),并计算位似后点的坐标。

3. 尺规作图(5 分)

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第 19 题通过作 OP 垂直平分线、以中点为圆心画弧找切点,核心依据是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 90°” 和 “切线的判定定理(垂直于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切线)”,需熟练掌握作图步骤及理论依据。

4. 多边形外角和(2 分)

核心结论: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均为 360°,与边数无关。第 3 题直接考查八边形外角和,直接应用结论即可得出答案。

5. 特殊四边形性质(7 分)

菱形:第 5 题利用菱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的性质,证明△AFE∽△DCE,结合相似比求 AF 的长度,需关联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平行线判定相似)与性质(对应边成比例)。

矩形:第 14 题借助矩形 “对边平行” 的性质,结合角平分线得出等角,进而推导等腰三角形(BE=BC),再用勾股定理计算 BC 的长度,体现矩形性质与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二、方程与函数(32 分,占比约 23%)

1. 一元二次方程(12 分)

基本概念: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²+bx+c=0\)(a≠0),区分二次项系数(a)、一次项系数(b)、常数项(c),第 2 题直接考查\(2x²+3x-4=0\)的一次项系数。

根的判别式:第 20 题利用判别式\(\Delta = b²-4ac\)判断根的情况,当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时,\(\Delta > 0\),据此求解 m 的取值范围,并代入最小整数 m 求方程的根,需掌握判别式公式及解方程的方法(如因式分解法)。

实际应用(增长率问题):第 13 题考查连续两次降低成本的问题,根据 “原价 ×(1 - 降低率)²= 现价”,列出方程\(300(1-x)²=192\),需理解增长率问题的等量关系模型。

2. 二次函数(15 分)

图像平移:遵循 “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的规律,第 10 题将\(y=-3x²\)向左平移 2 个单位、向上平移 5 个单位,得到解析式\(y=-3(x+2)²+5\),需注意平移对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影响。

性质应用(增减性与函数值比较):第 7 题先确定二次函数\(y=-x²+2x+c\)的对称轴(\(x=1\))和开口方向(向下),根据 “离对称轴越远,函数值越小”,比较三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进而判断\(y₁、y₂、y₃\)的大小关系。

解析式求解:第 26 题(1)小题利用待定系数法,将点 (2,1) 代入抛物线\(y=ax²-2a²x+1\),求解 a 的值,需掌握代入法解方程的步骤;(2)小题结合二次函数的对称轴(\(x=a\))和增减性,通过对称点转化,求解 a 的取值范围,体现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

3. 一次函数(5 分)

解析式求解:第 22 题(1)小题用待定系数法,将两点 (4,1)、(0,-1) 代入\(y=kx+b\),解方程组求出 k 和 b,得到解析式\(y=\frac{1}{2}x-1\)。

函数值比较:第 22 题(2)小题根据 “x>-2 时,\(y=mx\)的值大于一次函数值”,结合两函数的交点和图像位置,确定 m 的取值范围(\(\frac{1}{2}≤m≤1\)),需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分析。

三、圆的相关知识(26 分,占比约 19%)

1. 圆周角定理及推论(7 分)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第 6 题中 AC 是直径,故\(\angle ABC=90°\),结合\(\angle BAC=40°\)求出\(\angle ACB=50°\),再根据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出\(\angle D=\angle ACB=50°\);第 24 题(1)小题利用直径性质推导角度关系,证明\(\angle E=90°\)。

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第 15 题连接 OA、OB,根据切线性质(OA⊥PA,OB⊥PB)和四边形内角和,求出\(\angle AOB=84°\),再由 “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得\(\angle ACB=42°\)。

2. 切线的性质与判定(10 分)

切线性质: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第 24 题(1)小题中 ED 是切线,故\(\angle ODE=90°\),结合平行线性质(AC∥OD)推导\(\angle E=90°\);第 15 题利用切线垂直半径,构建四边形求圆心角。

切线判定:第 19 题通过尺规作图构造直角(\(\angle OBP=90°\)),依据 “垂直于半径外端的直线是切线” 判定 PB 是切线,需掌握判定定理的应用条件。

3. 垂径定理(4 分)

核心内容: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第 21 题中 AB⊥OD,故\(AC=\frac{1}{2}AB=8cm\),在 Rt△AOC 中用勾股定理求 OC=6cm,进而求出油面高 CD=OD-OC=4cm,需结合勾股定理解决弦长、半径、弦心距的计算问题。

4. 弧、弦、圆周角的关系(5 分)

等弧对等弦、等圆周角:第 24 题(2)小题中\(\overparen{DB}=\overparen{DC}\),故 DB=DC=\(\sqrt{5}\),\(\angle CAD=\angle BAD\),结合角平分线性质(DF=DE=2)和勾股定理,求出圆的半径和 AD 的长度,体现弧、弦、角关系与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

四、统计与概率(14 分,占比约 10%)

1. 数据的代表(6 分)

众数:第 4 题根据年龄分布表,找出频数最大的年龄(15 岁,频数 8),即为众数。

中位数:第 23 题(2)小题将初二测试成绩按等级排序(5 个 C 级、7 个 B 级、8 个 A 级),取第 10、11 个数据(87、88)的平均值,得中位数 m=87.5,需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数据排序后找中间位置的数或平均数)。

平均数:第 12 题利用平均数的性质,若一组数据每个数加 1,平均数也加 1,由原数据平均数 5,得新数据平均数为 6,需理解平均数的运算规律。

2. 方差与样本估计总体(5 分)

方差:第 23 题给出初一、初二测试成绩的方差,反映数据的波动程度(方差越小,波动越小),初二方差 88.4 小于初一的 99.7,说明初二成绩更稳定。

样本估计总体:第 23 题(3)小题根据样本中 A 级学生占比(\(\frac{8}{20}\)),估计全年级 760 人中 A 级学生人数为\(760×\frac{8}{20}=304\)人,需掌握用样本比例估算总体的方法。

3. 数据图表分析(3 分)

散点图分析:第 23 题(1)(4)小题根据散点图的横纵轴(初一、初二成绩),标记指定学生的位置,需结合数据含义解读图表;第 25 题(1)小题根据表格数据绘制\(y₁\)的图像,体现数据可视化能力。

来源:三生如来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