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城村位于清水县红堡镇西部,辖2个自然村,行政区域面积470.81公顷,农业人口290户1253人,是“清水一绝”庞公石的唯一产地,也是三国西城古遗址和成吉思汗驾崩地遗址。近年来,先后获得“甘肃省2023年和美乡村”“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3月24日,中国文明网发布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拟命名名单,清水县红堡镇西城村入选。
西城村位于清水县红堡镇西部,辖2个自然村,行政区域面积470.81公顷,农业人口290户1253人,是“清水一绝”庞公石的唯一产地,也是三国西城古遗址和成吉思汗驾崩地遗址。近年来,先后获得“甘肃省2023年和美乡村”“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产业兴旺擘画农业繁荣图景
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西城村是清水县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依托白驼流域产业片带,建成各类设施蔬菜大棚72000平方米,引进普罗旺斯、羊肚菌等新品种11个,发展“西红柿+草莓”“万寿菊育苗+西红柿”“火锅小菜+羊肚菌”等5种产业结构模式,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同时,也是“清水一绝”庞公石的唯一产地,共建有庞公石产业园区1座、商铺15家,年产值达到70万元。
布局合理。在“两轴六区多节点”产业分区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构建了“山顶核桃花椒戴帽子、山腰小杂粮中药材缠带子、山脚设施蔬菜穿裙子”立体化产业布局,种植核桃等经济树种368亩、金银花70亩、万寿菊180亩、蚕豆1000亩、小杂粮650亩,建成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17500平方米、普通钢结构大棚54500平方米,产业布局整齐有序。
体系健全。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做到基地建设与农业优势产业、农民合作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机结合,引进种植大户6家,带动本村有种植经验的群众10余户,以“火锅小菜”等品牌瞄准市场需求,生产的菜品定向销售到超市,不断拓展农业观光、亲子采摘、休闲娱乐等新型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
生态宜居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强化规划引领。聘请专业设计公司,于2021年编制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三产融合、乡村景区化”的总体思路,突出绿色、协调和创新驱动的发展导向,构建了“两轴六区多节点”的区域布局,着力打造生态与人文和谐、有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联动发展的美丽乡村。
整体形态优美。西城村位于牛头河西岸和白驼河南岸交汇处的西侧阶地上,充分利用依山傍水、农业产业资源富集的优势,依托白驼河流域和桐温公路、庄天二级公路沿线两个发展轴,打造了特色蔬菜示范区、庞公石文化产业区、创意农业园区、滨水休闲区、农业庄园及农家乐区、村庄建设区六大区域,达到了移步换景、处处是景的景观效果。
基础设施完善。通过省级示范村建设,实现了村内村庄道路、巷道硬化、安全饮水、堤防治理、污水处理、排水管网、路灯监控、文体设施、垃圾分类处理等基础设施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100%,村内建有电商物流代办点1处,村际基础设施链通共享,群众生活方便快捷。
公共服务到位。全村共有标准化村卫生室1座、幼儿园2座,小学、中学落实就近入学入园,路程不超过1公里,党群服务中心配套文化室、党员活动室、综治室、警务室、电子商务服务点,提供全程代理服务,文化广场、村民议事长廊、健身器材、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齐全,有效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求。
人居环境整洁。围绕“七美”村庄建设,创新推动“红堡清洁村”创建行动,推行“三筐一桶户分类”和“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无害化处置”的垃圾处理模式,依托2座污水处理站、5000米雨污分流管网实现了生活污水有效处理,干净、整洁、村美、院净成为常态。
生态美丽宜居。西城村毗邻小华山风景区,滨河景观、田园集市、现代农业等生态节点众多,农旅观光、休闲采摘等新型产业初步成型,农户房前院后栽花种竹,空闲地块精心布置小菜园,定期评选“最美庭院”示范户,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德润乡村
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听取村民意见,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广泛传播移风易俗新思想、新观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将村规民约与理论宣讲、科技科普、文化服务等活动有效衔接,推进移风易俗宣传普及。把对村规民约的履行作为美丽庭院、“好公婆、好媳妇”、人居环境示范户、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的必备条件,引导农民摒弃陋习,促进村风民风向善向上。
着力治理陈规陋习。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理事长的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对彩礼“限高”,没有超过5万元的情况,对礼金“设限”,最高不超过200元,让婚姻远离负债、人情回归本质,有效推动婚嫁移风易俗。探索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每月召开环境卫生评比活动,通过“示范户”与“不合格户”公示,督促村民相互监督相互评比,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涵养淳朴村风民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组织村民开展有意义的庆祝活动,写春联、挂灯笼、炸油饼、包饺子,村内秦腔爱好者唱大戏、为留守老人和孤寡老人送年夜饭等志愿活动,中秋节、重阳节组织村内老年人吃月饼、长寿面,共议村内发展等主题志愿活动,传统文化传承氛围浓厚。村内有秦腔自乐班,有广场舞队,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治理有效法治德治相得益彰
治理体系健全。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下的“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从教育群众入手,建成法治文化广场,开设法治讲堂、巡回法庭,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行“网格化”管理,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落实到最小网格上,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探索推行典型引领、积分管理等治理模式,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
村民自治活跃。成立了村民议事道德评议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禁毒禁赌委员会、红白理事会、治安保卫委员会、妇女儿童委员会,常态化开展村民议事,商议重大事项,探索出“341”区域协同治理新模式,即以支部联亲、党员认亲、群众结亲的“三亲模式”,让来自不同自然村的群众结对互帮;以支部、党员、网格员、群众为主体的“四方结队”,有效促进村组之间相互学习、沟通交流;以“1+3+N”的村民议事模式,打破行政村区域壁垒,建立“区域大事共商、各村难事共议、困难问题共帮”的有效治理机制。
村务村政廉洁。在制定重要决策之前,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提高群众的参与度;村级重大事项严格按照支委会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决议的“四议两公开”制度执行,决议内容和执行结果在村内公示栏和村微信群公开;每季度定期召开村民会议,向群众报告村务财务收支情况,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委员会、党员和全体村民监督,村两委成员无违反廉洁纪律的情况。
农民收入增加。劳务输转和产业发展是全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4670元,同比增长15.9%。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共计350人,主要务工地集中在上海、西安、内蒙古等地区,工资性收入稳中有增,占比达到75.3%。村民经营性收入主要依靠发展庞公石产业、设施农业、露天蔬菜以及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全村共有能工巧匠11人、种养大户16户,依托庞公石、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人均经营性收入达到2600元,同比增长23.6%。
村民全面发展。以特色产业园区和流动党员微支部为依托,搭建创业就业和供需对接“两个平台”,吸引乡土人才、创业先锋、流动党员返乡创业,激活人才发展新动能。组织开展电焊工、家政服务员、农业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班,提升了农民的技能水平。挖掘一批具有庞公石加工、根雕制作等特色手艺的乡村工匠,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表彰种植能手、美丽庭院、“好公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激励和引导更多的村民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健全种植能手、党员示范户与困难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有效促进群众之间相互学习、沟通交流,村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来源:天水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