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面是河南周口某幼儿园,一天20元伙食费,孩子却能吃上龙虾、鲍鱼和榴莲。园长贴钱经营,说:“为了孩子,值!”
一面是河南周口某幼儿园,一天20元伙食费,孩子却能吃上龙虾、鲍鱼和榴莲。园长贴钱经营,说:“为了孩子,值!”
另一面是山东师范大学,学生回宿舍得先看15秒广告,或每月交5元“包月费”。学校说:“为了安全,不是广告。”
两件事同时发生在这个开学季,荒诞得像一组互文的行为艺术。但深究下去,它们的“扯”,完全不在同一个维度。
01“龙虾幼儿园”的走红,本质上是一场面向外部的“服务内卷”。
园长贴钱提供超预期服务,为的是树立口碑、吸引生源。在竞争激烈的幼教市场,“吃得好”成了最直观、最具传播力的金字招牌。
我们可以质疑:教育竞争聚焦于“吃”是否本末倒置? “龙虾标杆”是否会给普通幼儿园带来压力、加剧家长焦虑?甚至,这是否是一种“温柔的消费主义”?
但必须承认,它的内核是利他的,初衷是给予。
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是市场环境中一种略显浮夸却充满善意的“卷”。它卷的是服务,拼的是诚意。
02而“广告门禁”的争议,则是一场针对内部的“权力收割”。
学校利用其管理者的身份,将学生最基本的行动自由——回“家”,变成了可以标价的特权。
所谓“观看安全准则”,在一次次重复中已成为纯粹的形式主义,其荒谬性堪比“进门须知:呼吸前请阅读空气使用规范”。
它的内核是利己的,本质是索取。它并非服务创新,而是权力变现。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从此多了一层“拦路收费”与“过路用户”的商业隐喻。这不仅难看,更令人不安。
03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两种“生意经”。
前者的“生意经”,是做给家长看的:“你看,我为你孩子付出了多少?”这是一种向外扩张的、争夺生源的经营策略。
后者的“生意经”,是做给学生“受”的:“此路是我开,此门是我管,想顺利回家?请留下‘买路财’。”这是一种向内挖掘的、消耗学生信任的管理懒惰。
前者再卷,也是在“如何更好”的维度上竞争;后者再省事,也是在“如何更坏”的底线上试探。
04教育的本质,是点亮人,而不是计算人;是敞开大门,而不是装上广告门禁。
真正该警惕的,并不是那所让孩子吃得太好的幼儿园,而是那所让学生连门都进得憋屈的大学。
前者最多是让我们思考教育的‘方向’是否跑偏,而后者则直接践踏了教育的‘底线’。
当一所学校不再以育人为己任,而是开始精于计算如何从学生身上‘创收’时,它的吃相,就不是‘扯’,而是‘坏’了。
来源:洋洋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