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5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刘阿姨今年刚满50岁,体检报告却让她有些懵:脂肪肝。
她心里犯嘀咕:“我又不爱吃肥肉,也不喝酒,怎么会得脂肪肝?”
医生看了一眼她的生活习惯记录,只说了一句话:“你可能天天都在干‘加速脂肪肝’的事。”
很多人以为,脂肪肝就是吃多了油腻食物或者喝酒才会得,但事实远比你想的复杂。真正让脂肪肝“火上浇油”的头号行为,不在餐桌上,而在你每天的生活方式里。
脂肪肝,顾名思义,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的病理状态。根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定义,脂肪在肝细胞中占比超过5%,就可诊断为脂肪肝。
很多人误以为脂肪肝只是“小毛病”,但实际上它可能发展成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和肝癌。据《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年数据,中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高达29.2%,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最关键的是:80%以上的脂肪肝患者是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喝酒无关,和我们每天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如果说“吃油炸食品”是加速器,那久坐不动就是燃料库。
现代研究已明确指出,久坐行为与脂肪肝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2021年《中华内科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患脂肪肝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7倍。
为什么?运动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身体无法有效代谢血糖和脂肪,脂肪就会被“存”进肝脏。同时,肌肉活动少,基础代谢率下降,脂肪更容易堆积。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明明不胖,却因为长时间坐着办公、玩手机、刷剧,成了“隐形脂肪肝高危人群”。
很多人不知道,肝脏的修复和代谢功能主要在夜间完成。如果你经常熬夜、睡眠时间混乱,肝脏得不到休息,就会影响脂类代谢,导致脂肪在肝细胞中堆积。
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群中,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睡眠时间7-8小时的人群。
熬夜不仅让肝脏疲惫,还可能引发激素紊乱,比如瘦素和胰岛素水平变化,进一步加重脂肪代谢障碍。
说起脂肪肝,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油,其实糖才是“隐形杀手”。
尤其是果糖,在肝脏代谢中会直接转化为脂肪,是脂肪肝的“快车道”。含糖饮料、甜点、蛋糕甚至部分早餐麦片,都富含高果糖玉米糖浆。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国人平均每天摄入的糖分已远超建议标准,而糖摄入过多会显著增加脂肪在肝脏堆积的风险。
你可能没想到,心情不好也会“伤肝”。
长期焦虑、抑郁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改变脂类代谢,增加体内炎症反应。研究发现,精神压力大会诱发皮质醇分泌增加,进而促进脂肪合成和堆积。
中国临床心理学会2022年分析指出,慢性情绪障碍患者发生脂肪肝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倍。
脂肪肝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高血糖,是脂肪肝的“合伙人”。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紊乱,患脂肪肝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脂肪肝极有可能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甚至进一步恶化为肝硬化。
高脂饮食当然是脂肪肝的重要诱因,但它并不是排在最前的位置。
长期摄入油炸、肥腻、反式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会直接增加肝脏脂肪负担。尤其是反式脂肪,不仅升高血脂,还会促发肝细胞炎症反应,加速病情发展。
但相比前面几个因素,这些食物你是“能看见的敌人”,相对容易控制。而久坐、熬夜、喝奶茶、情绪焦虑这些“隐形敌人”,才更容易悄悄把你推向脂肪肝。
1. 每天动起来
哪怕是简单的快走、爬楼梯、做家务,每周累计150分钟有氧运动,就能显著改善脂肪代谢。美国肝病学会建议,减重5%-10%就能逆转早期脂肪肝。
2. 控制饮食中的隐形糖和脂肪
少喝含糖饮料,不用“甜品+奶茶”当下午茶;控制油炸、高脂食物摄入,学会看食品标签。
3. 定期体检+管理三高
血脂、血糖、肝功能每年查一次,尤其是有超重、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写在最后脂肪肝不是“吃出来”的,而是生活方式“养”出来的。
你以为最该防的是油炸食品,其实最危险的,是你每天坐着不动、晚上不睡觉、心情长期低落却毫不在意。这些习惯,正悄悄地把你的肝脏推向危险的边缘。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华内科杂志》. 2021, 60(3): 201-206.
[3]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国家卫健委发布.
[4] 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情绪障碍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吾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