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焦虑的食品安全曝光,可能是资本设的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21:53 2

摘要:“某外卖作坊污水横流,看完再也不敢点外卖!”“水果贩子自己不吃的毒水果,全是保鲜剂和农药!”——你是不是也刷到过这样的视频,越看越焦虑,甚至忍不住转发给家人“避坑”?

“某外卖作坊污水横流,看完再也不敢点外卖!”“水果贩子自己不吃的毒水果,全是保鲜剂和农药!”——你是不是也刷到过这样的视频,越看越焦虑,甚至忍不住转发给家人“避坑”?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些让你头皮发麻的“曝光”,可能根本不是什么“正义发声”,而是资本精心策划的“情绪陷阱”。

做食品科普这些年,我接触到不少普通人看不到的行业内幕。

前阵子,某龙头油企找我合作,方案让我倒吸一口凉气:他们想让我假装“自发暗访”,专门拍那些极端脏乱的散装油小作坊,视频要刻意拍得“让人心理不适”,再配上煽动性文案,把小概率问题渲染成整个行业的“潜规则”。

目的很简单:通过制造焦虑,让消费者觉得“只有大品牌才安全”,从而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这不是个例。

还记得前段时间的外卖大战吗?

网上突然冒出一大批“突击检查外卖店”的视频,镜头里的后厨满是油污、食材随意堆放,博主怒斥“太恶心”,评论区一片“再也不点外卖”的声讨。

可背后的真相是,某市场占有率低的外卖平台在“推波助澜”——把对手的门店“妖魔化”,让整个行业陷入信任危机,他们才能趁机抢占市场份额。

那些被骂惨的小餐馆,成了资本博弈的“牺牲品”,而你的焦虑,只是他们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更讽刺的是“水果有毒”的闹剧。

去年有个视频火遍全网,博主声称“水果贩子自己都不吃自家水果,全靠保鲜剂、膨大剂续命,苹果能放一年不烂”,最后话锋一转,开始推销“能洗去农药的果蔬粉”。

这条播放量过亿的视频,根本不是什么“良心曝光”,而是彻头彻尾的带货骗局。

我当时就收到了他们的合作邀约,明确拒绝后还警告过:这种用焦虑收割流量的套路,早晚会被拆穿。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曝光视频”都有同一个套路:只放让人不适的画面,只说煽动情绪的话,却从不说“如何辨别安全产品”“正规渠道有哪些”。

他们要的不是让你“避坑”,而是让你“恐慌”——恐慌到失去判断力,只能跟着他们的节奏走:怕外卖脏,就只能选某平台的“优选店”;怕水果有毒,就只能买他们推荐的“洗果粉”;怕散装油不安全,就只能花高价买某品牌的产品。

最让人无奈的是,连“爱国情怀”都能被拿来当“棋子”。

之前农夫山泉被莫名骂上热搜,有人煽动“爱国就该喝娃哈哈”,不少人跟着站队,结果回头再看,不过是一场毫无根据的舆论战。

你的愤怒、你的立场,在资本眼里,不过是能变现的“流量”。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用科普化解焦虑,不是不想“曝光黑幕”,而是深知:真正的食品安全科普,不该只让你害怕,更该教你“如何安全选择”。

比如告诉你“正规渠道的散装油有质检报告,比小作坊更靠谱”;教你“看外卖店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比看视频曝光更有用”;提醒你“国家对农药残留有严格标准,正规超市的水果大可放心”。

现在的互联网,太多人把“制造焦虑”当成流量密码,把你的情绪当成收割工具。

那些只让你焦虑却不给解决方案的内容,那些只拍极端画面却不提行业规范的“曝光”,本质上都是在消耗你的信任。

所以请记住:下次再刷到让你心跳加速的“避坑视频”,先别急着恐慌。

问问自己:它有没有给出具体的辨别方法?有没有提到正规的购买渠道?有没有客观的行业数据支撑?

如果答案都是“没有”,那很可能是资本设的局。

别让你的焦虑被随意拿捏,更别做别人棋盘上的“情绪棋子”。

互联网需要的不是靠恐慌博眼球的“曝光者”,而是能提供理性答案的“解惑人”。

往后看内容,多一分冷静,少一分盲从,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来源:清醒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