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动画里的小妖怪们用自己的方式定义成功,现实中也有一群人,一直用青春和无畏走在自己的取经路上。
即使人生没有拿到好剧本,也要用自己的方式,活出喜欢的样子。
这是这个夏天,浪浪山告诉我们的事。
当动画里的小妖怪们用自己的方式定义成功,现实中也有一群人,一直用青春和无畏走在自己的取经路上。
今年是谢远新创业的第十一年,战绩可查。
带动百香果种植2000多亩,联动冰淇淋红薯种植1300多户,以兜底的方式为老家村子里老人们撑起一片天。
他将创业的根基扎进家乡土地,带着家乡人们摆脱农业“看天吃饭”的困境,一句“他们种我就收”,如一根定海神针托起了人们的生活希望。
谢远新(右二)为村民讲解番薯种植。
同样的“兜底式”返乡创业,还有这位来自韶关的“泡菜女王”。
她叫夏丽娴,凭借着和母亲一起研发的新式泡菜,让村子里的菜再不怕烂在地头,老人们也不用辛苦挑到市集上一块两块的售卖。
“我们会和菜农签保底协议。”就此,原本就闲不下来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在老家种起菜来,越种越幸福。
以“万物皆可泡”的信念,夏丽娴不断研发和实验,带着家乡人们什么好泡就种什么,高峰期时,一度将泡菜店开到了16家。
图注:夏丽娴在田里。
当被问及为什么好不容易走出「浪浪山」,为何后来又回到「浪浪山」,两个和土地打交道许多年的年轻人给出了差不多的答案。
谢远新说这是他最踏实的一次创业,“每当看到农户,特别是老人家拉着荔枝或番薯来,我们收走之后,他们脸上的喜悦,这是最有成就感的瞬间。”
夏丽娴则希望用泡菜让世界看到家乡,把泡菜送出去,把人带回始兴,让更多人看到始兴的生态美。
在他们身上,恰恰诠释着广东“百千万工程”这三年来所传递的精神内核。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一腔热血回到老家,将发展机遇带到了百县千镇万村,他们一点点改变乡村,反哺家乡,让每一寸土地成为了新的发展天地。
谢远新:有一种出息
是以我的方式定义成功
小猪妖回老家探亲,将“降妖除魔”的锦旗骄傲地背在身上。
而谢远新的“锦旗”可就多了,是那成片成片的百香果园,也是每一次农户们满怀期待而来,满脸笑意转身而去的欢喜。
更是那在老家正在打造中的1500平方米直播电商孵化中心。
谢远新为村民发放番薯苗。
创业做生意是谢远新的强项,在全国辗转多年,他有过十多次创业的经历。
这得从当年义无反顾地出走「浪浪山」说起。
谢远新的老家在茂名,一个叫观珠镇葛山村的地方。
小时候家庭条件并不好,读书时甚至学费都交不起。长大了些,生活有所好转,但依旧很苦。
当时家里人对他所有的期待就是走出去,往城里走,离开小山村。
谢远新很努力,如愿考上大学,走出了村子,大学期间通过在餐厅打工、做导游等等,攒下了一些对创业的想法。
2013年,毕业后他就职饲料公司,主要是销售推广。
一年后,他开始创业开士多店,后在广西贺州经营水果店、餐饮店。
第一桶金来自这之后承包的美食街,一年200万。
爱折腾的他没有就此停住脚步,转而继续创业,结果是,亏了个底朝天。
“当时觉得难以接受,但想了想,我已经在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一路以来全力以赴,或许成功和失败也没有那么重要。”
没关系,继续干,他去杭州学习,后去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其实就是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看过世界后,带给谢远新的感悟是,还是老家好,国内机会多。
2017年,家里的荔枝滞销,他回来帮卖,没想到卖得挺好,燃起了谢远新的创业火苗。
“兜底式”创业,就此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
同时,在当时没有人种百香果的村子,他还看到了百香果的潜力,从自己种到带着乡亲们一起种。
为更好掌握百香果的种植要点,他顶着烈日下地播种、施肥、观察种苗生长状况,晒到黝黑脱皮。
种好了果子,建立了稳定销售渠道,谢远新牵头成立草糠种养专业合作社。一面给村民发果苗,指导种植技术,一面保证不会低于市场价回收。
渐渐地,加入百香果种植的村民,从葛山村到周边阳江阳西和湛江吴川等地的农户加入,规模突破2000多亩。
忙起来时每天早上六七点开始干,一直到凌晨两点。
即便如此,他依旧觉得自己不算一个合格的商人。
“农户来了,实在没法拒绝,好的次的果子都没法不收”,即便并不好卖,甚至最后要亏,可是情义在那,如此谢远新只能不断“卷”自己。
一方面走进田间地头,组织研发团队,为农户们寻找优质的种苗,免费发放给他们,也将好的种植技术教给他们。
另一方面,他又死磕电商板块,在保质的同时,将大家种的果子销售出去。
到现在,每天进出货三到五万斤百香果。金黄的果子,映照着村民的喜悦,丰收时的美好成为谢远新的动力。
他说回老家后是他最踏实的一次创业,“因为根在这,土地、环境、人都让人安心许多。”
扎根在土地里的谢远新,也没忘了把敏锐嗅觉投向世界。
去年,他参加了由团省委、腾讯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发起的 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
谈及感触,除了开阔视野,更多的是在不同优秀的人身上得到启发。
乡间地头一直都孕育着希望,有人玩创意开发田间咖啡馆,有人研发改良品种,让家乡农产品越来越好,有人将文创与本土文化结合……
小时候我们坐在田间地头,看着夕阳西去,将大人们劳作的身影拉得无限长,一抬头月亮正悄悄探出了头,想着,天边有多远,一定要离开。
是的, 离开「浪浪山」,看了世界后,再回「浪浪山」时,土地、村庄有了新的模样。
夏丽娴:有一种梦想
是要做一辈子的泡菜
广东开胃菜的天花板上,一定挂着“泡菜”两个字。
爱吃泡菜的街坊们,大都无法抗拒这个韶关姑娘做的泡菜。
鲜美脆爽的黄瓜、嘎嘣脆的萝卜、酸酸辣辣的酱包菜,还有糖蒜、荞头、芥菜、芥菜心、芥菜梗、泡椒、酸笋……50多个泡菜品种,是夏丽娴返乡后,努力多年的成果。
返乡创业注定是个潮流,在这片浪潮里,乡村和土地赋予了每个人独特的创业基因。
夏丽娴的老家在韶关,一个叫始兴的地方。
其作为韶关最早的名字之一,始兴在1700多年前是粤北第一古郡,还是全国闻名的“围楼之乡”。
这里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夹杂着粤北特有的瑶乡文化。
“让我很骄傲的是,我们老家的生态非常好,森林覆盖率达到差不多80%,这里山清水秀,是一个非常返璞归真的地方,也是千年的古县。”
对于夏丽娴来说, 家乡的味道,就是母亲罐子里的泡菜,和人一样,淳朴、真情。
祖传的手艺加上妈妈的爱,让她对家有着深深的眷念,“我感觉心里和精神上都非常踏实”。
家里多年经营一家宵夜档,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因太过操劳,父亲的身体出了问题,考虑之下,夏丽娴决定回到家乡,照顾家人的同时,不觉中走上了一条“泡菜”路。
原本是母亲自己做的开胃小菜,却意外地收获大量客人的好评,让这款不起眼的祖传酱萝卜大受欢迎。
得到启发,夏丽娴和母亲基于传统工艺,研发新式泡菜,创新了全程冷泡工艺。即在低温环境下制作,食材用的是新鲜蔬菜,早上摘,当天做,用祖传的纯酿米醋,不加任何添加剂,保质期只有30天。
几乎是跟时间赛跑。
从最开始的萝卜,到后来研发出了50多种泡菜,这11年来,夏丽娴和家人一起在泡菜上做了极致。
光是一款黄瓜泡菜的研发,她就和母亲做了300多次实验。
“不断调整糖、盐、醋的用量和温度……我们都准备放弃时,突然有很多客户在最后一次研发时找来,于是这个黄瓜泡菜至今都是我们家的招牌。”
靠着好口碑,夏丽娴创立了自己的泡菜品牌,最高峰时,门店开到了16家,帮助几百户农户增收。
尽管一路波折不断,创业之路坎坷,但夏丽娴始终有股子冲劲儿。
这些年,不仅开线下门店服务街坊,她同时利用电商平台,将家乡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累积帮助农户300多户,每亩地为农户增收2000元以上,2024年的产值达到350万元。
不仅让更多人品尝到了始兴的美味,更让当地的乡亲们种的菜,不用挑着担,一点一点地去卖了。
返乡这么多年,夏丽娴也从最开始只为照顾家里,改善家人生活,到看到自己研发的泡菜广受欢迎,还帮助了那么多乡亲们,她越发相信,一份小小泡菜的力量。
她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九龄后”。
“两个含义,一个是我家乡始兴县,这里是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故居;二是我自己就是九零后。”
未来,夏丽娴认定自己要做一辈子的泡菜了。
除了研发新的口味,她还打算开发酱菜民宿、研学文旅等综合化的生态圈。
她还希望能够通过电商扶贫的业态模式,帮助更多的农民致富、创收增收,为家乡振兴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及心愿, 她希望全国各地的朋友能看到始兴,尤其希望更多的新本土年轻人返乡,因为自己的影响力,让他们对在家乡重拾信心。
一个个返乡的人生样本摆在面前,未知的前路照进了一丝光亮。
当我们在呈现着一个又一个返乡创业的青年故事时,也时常怀揣着一个好奇,他们如何有如此大的能量,撑起一群人的希望。
像谢远新、夏丽娴一样,“兜底式”创业的背后,是从小我到释放大爱的完美转变。
百香果一棵一颗的种,渐渐已成林。泡菜一块一块的切,乡亲们的新鲜蔬菜成为餐桌上人们的心头爱。
这何尝不是“百千万工程”具象化后的最佳诠释呢。
广东年轻人回到了熟悉的土地上,让自己扎根泥土成长,让家乡长出了丰收、欢乐、喜悦的“果实”。
而这条万人正在走的路上,离不开外部的助力。
8月26日至28日,在梅州开展,活动现场,广东兴乡青年与专家学者、投资人、创业大咖、资深媒体人共谋兴乡新未来。
“农业的未来在哪里?”“如果一个乡村没山没水没农产品,怎么做运营和发展?”……圆桌现场,兴乡青年的种种痛点,得到了一一回应。
“南北有差异,模仿需谨慎;认清自身优势,找准方向发展;合作共创发展,抱团共享成果……”浙江新神农美丽乡村学院院长林荣斌认为,乡村项目的定位、策划都很重要,每个村都有优点,关键在于发现,“只有做不好乡村的人,没有做不好的乡村”。
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党委书记古勇科结合基层一线案例分析,“创业不能光有激情,自身的坚持和外界的保障都非常重要”,尤其在培训、平台、服务保障等方面为兴乡青年创业提供支持,要及时了解青年创业过程遇到的困难问题。
兴乡青年吴岸发鼓励兴乡青年们做好“需求内循环”,并结合个人经历解释,在兴乡青年这个群体里就可以找到产业上下游的资源,希望借此机会多探讨交流彼此需求,做到“融情、融智、融资”……
青年向前,乡村向上。他们,正在改写家乡的新篇章。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