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黄河记者了解到,日前,东营市委宣传部召开“德润东营”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第一场,邀请到“中国好人”“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东营区辛店街道“晓凤义务理发室”志愿服务队队长赵晓凤,“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华泰集团有限公司电仪总工程师魏国华,“第七批全省岗位学雷
新黄河记者了解到,日前,东营市委宣传部召开“德润东营”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第一场,邀请到“中国好人”“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东营区辛店街道“晓凤义务理发室”志愿服务队队长赵晓凤,“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华泰集团有限公司电仪总工程师魏国华,“第七批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东营区黄河路街道物华社区党委委员、运兴小区党委书记杜全芳,现场分享他们的感人故事,并回答记者提问。
要让每一位居民在急难时刻“有依靠”
自1986年搬到运兴小区后从未搬家,手机24小时开机,发放2400张爱心卡,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不离开”的坚守背后有怎样的考量?这种“随时能找到”对居民意味着什么?对于记者提问,杜全芳表示,这份“不离开”的坚守,并非什么大道理,而是源于对“家”的守护。1986年,她随丈夫调任至胜利油田职工家属区(即今运兴小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老石油们共同扎根。她在这里成家立业,孩子在此成长,邻里间的点滴——谁家老人爱吃荠菜馅饺子,谁家阿姨因腿疾需要代买蔬菜——这些日常琐事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手机24小时不关机”“发放2400张爱心卡”,这是杜全芳和社区居民之间搭建的“连心桥”。半夜老人突发疾病时,一个电话就能唤来送医的帮手,独居老人意外跌倒,看见爱心卡上的号码便如抓住“救命稻草”,甚至邻里纠纷、政策咨询,也能第一时间找到“主心骨”。她说,能在邻居们困难时搭上一把手,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最幸福的事,这就是支撑自己“不离开”的力量。
对居民而言,“随时能找到”不仅是一份安全感,更是“社区即家”的具象化体现。杜全芳说,2007年,她曾协助一位同事料理家庭变故,目睹其子女在困境中的无助,便暗下决心:要让每一位居民在急难时刻“有依靠”。这些年,从医保报销咨询到深夜调解夫妻矛盾,从帮独居老人采购到寻找走失宠物,桩桩件件看似“小事”,却是居民心中“天大的难”。“说到底,我在这里39年未动窝,手机24小时开着,不是图任何表彰,而是坚信,能够成为居民心中‘有杜大姐在,心就安’的信赖,这份朴素的情感联结,远胜过任何荣誉与褒奖。”她说。
干一行爱一行,发扬好“螺丝钉”精神,就是最好的雷锋精神传人
“暖光志愿服务队”如今已有320名志愿者,开展了31项服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没有比较危险的时候?年轻人该如何传承雷锋精神?对于记者的提问,杜全芳说,碰到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就会增加志愿服务的难度。去年8月26日,运兴小区因为地势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小区积水很深,当时水深都到膝盖往上了。小区独居和失能老人很多,他们很多都住在一楼,杜全芳十分担心。当时什么也顾不上了,就想着千万不要发生意外。从26日下午4点到第二天早上,整50栋楼,她和志愿者们挨家挨户敲窗户,问那些老人们情况怎么样,尤其是一楼受涝严重,家里有行动不方便的,就帮着他们排水,事后小区群里有老人的子女写了感谢信,还有给志愿队送水果感谢的。“我住在运兴小区39年了,这些老人很多看着我从结婚到退休,对我和其他年长的志愿者来说,他们就是我的家人、亲人,我做这些事就是在照顾自己的老人!”她说。
杜全芳表示,要说雷锋精神,她觉着就是三句话:“心里装着别人,手上干着实事,脚下走稳路子”。年轻人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无论干什么,咱们都要干一行爱一行,发扬好“螺丝钉”精神,那就是最好的雷锋精神传人!
校对:刘恬 编辑:刘玉红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