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李,你这脸色咋这么难看,一点都不像好久不见的样子啊!"王班长站在我家门口,表情有些尴尬。那是1976年盛夏,他休探亲假专门来看我,而我却一脸阴沉地望着他。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老李,你这脸色咋这么难看,一点都不像好久不见的样子啊!"王班长站在我家门口,表情有些尴尬。那是1976年盛夏,他休探亲假专门来看我,而我却一脸阴沉地望着他。
我叹了口气,还是把他让进了屋。这位曾经在部队带过我的班长,如今站在我家的土炕边上,显得局促不安。看着他那身已经有些旧的军装,我心里五味杂陈。
那是我退伍后的第三年,也是王班长从部队回乡的日子。说起来,我和他之间那笔"15元债",本不值一提,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时间回到1972年,我刚入伍那会儿,啥也不懂。东北的冬天冷得厉害,风像刀子似的往脖子里钻。我被分到了王建国班长的班里,大家都叫他老王。
老王是个地道的山东人,说话带着浓重的口音,走路总是大步流星。他比我大四岁,在部队已经待了三年,我们这些新兵都很敬佩他。
"小杨,动作麻利点!内务还没整利索呢,等会儿还要早操集合!"每天早上,老王都这样催我。那时候我什么都慢,叠被子、整理内务、穿衣服,都磨磨蹭蹭的。
新兵连的生活真不轻松,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六点准时集合。被窝暖和着呢,就得爬起来套军装。我们宿舍八个人,六张上下铺,冬天早上那个冷啊,谁都不想动弹。
"小杨,你这被子叠的像什么样?看看人家老刘的,方方正正的,像块豆腐似的!"老王经常这样说我,然后亲自示范怎么把被子叠成标准的"豆腐块"。说实话,当时真有点烦他,觉得他太较真了。
记得有次早操,我因为前一晚站岗,早上起晚了,差点误了集合。老王二话不说,帮我叠好被子,拉着我就往外跑。
"你小子长点心吧!这要是罚站也就算了,连累全班的荣誉多不好!"他一边跑一边嘀咕,但还是帮我把军帽戴正,衣服扣子系好。
那会儿吃饭也是个问题。大锅菜,馒头,没啥荤腥。我从小在家都是被宠着的,刚开始真不适应。
"吃菜别挑来挑去的,部队又不是你家!"老王看我挑食,总是这么说,"多吃点,下午还有五公里越野呢!"
就这样,在老王的"操练"下,我慢慢变得像个兵样了。每天早起不再是难事,内务整理也有模有样,训练虽然累,但也能坚持下来。
"小杨,你进步挺大啊,看看你现在叠的被子,角角方方的,不错!"老王难得夸我一句,我那个高兴劲儿,比立功受奖还美。
部队的生活就是这样,看似单调,其实挺充实。训练之余,大家最爱的就是聊天。我们班八个人,五个不同省份的,说话南腔北调的,但都是实在的农村娃。
"老王,你们山东啥好吃的多?"我们总爱问这个问题,因为老王能把家乡的油条豆腐脑描述得跟真的一样。
"我们那煎饼卷大葱,香着呢!等我探亲回来,给你们带点尝尝!"他总是这么说,笑得跟个孩子似的。
宿舍里,大家晚上睡觉前经常天南海北地聊。老马是东北的,最爱吹牛;小刘是四川的,特别能吃辣;胖子老张是河南的,特别想家,经常翻出家里人的照片看。
记得有次下大雨,我们整个连队都出去堵沙袋,防洪。忙活了一晚上,回来全身湿透,又冷又累。老王二话不说,把自己的热水壶递给我:"先喝点热水,别着凉了。"
就是这样的小事,让我慢慢觉得,虽然离家千里,但在部队里也有了家的感觉。
1976年初春,老王终于等到了探亲假。按规定,他可以回家待二十天。临行前,他收拾行李,脸上写满了兴奋。
"小杨,我这一身行头,回家见我妈咋样?"他指着自己熨得笔挺的军装,忐忑地问我。
"必须可以啊!帅着呢,你妈看了肯定高兴!"我由衷地说。那时候,能穿上军装是多么光荣的事啊。
就在老王准备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他找到我,神情有些不自然。
"小杨,这个......"他吞吞吐吐地说,"粮票和钱都准备好了,就是差点路费。能不能借我15块钱?等我回来就还你!"
那年头,15块钱可不少,相当于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了。我刚好前段时间收到家信,里面夹了20块钱,本来打算买些洗漱用品和袜子的。
看着老王期待的眼神,我二话没说,从枕头底下掏出钱包,数了15块给他。
"哎呀,老弟,太谢谢你了!我保证,回来就还!"老王握着我的手,感动得不行。
"谢啥?你平时对我多好啊。再说了,你是回家看你妈,这钱必须借!"我拍拍他的肩膀说道。
第二天一早,我和几个战友一起送老王去了车站。看着他背着那个旧帆布包,登上开往山东的列车,我心里还挺舍不得的。
"小杨,二十天后见!"他在车窗边挥手,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悦。
"路上小心,替我向你妈问好!"我大声喊道,目送着火车驶出站台。
老王走后,连队里少了他的吆喝声,感觉清静了不少,但也少了几分热闹。我照常训练、站岗、吃饭、睡觉,等着他回来。
晚上站岗特别无聊,以前有老王在,总能听他讲些家乡的故事,什么赶集、捉泥鳅的,听得我们哈哈大笑。如今只能一个人盯着黑漆漆的夜,听着虫子叫。
二十天很快就过去了,但老王并没有如期返回。连长说他因为家里有事,申请延长了假期。我心里虽然疑惑,但也没多想,还以为是他在家多待几天舍不得走呢。
一个月后,老王终于回来了,但他完全变了个人。原本红润的脸变得憔悴,说话也没有以前那么爽朗了,像是老了几岁。
"老王,家里出啥事了?"晚上熄灯前,我小声问他。
他摇摇头,没多说,只告诉我他妈身体不太好,耽误了些时间。至于那15块钱,他支支吾吾地说暂时还不上,等发了津贴就还我。
我当然表示理解,毕竟在战友面前,钱不算啥大事。但从那以后,老王似乎变得有些躲着我,训练时也很少像以前一样和我说笑了。
直到两个月后的一天晚上,老王找到我,说有重要的事情要告诉我。我们来到营房后面的小树林,他才终于道出了实情。
"小杨,对不起,我骗了你。"他低着头说,声音几乎听不见,"我没有去看我妈。那15块钱,我...我用来买了东西。"
我愣住了,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撒谎。
"我用那钱给我妈买了药,她病得很重。"老王的声音哽咽了,"但是...我回去的时候,她已经...已经不在了。"
我一下子懵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原来他回家时,发现母亲已经去世了,那15块钱连同他的津贴和家里的积蓄,都用在了母亲的丧事上。
"老王......"我拍着他的肩膀,心里难受极了。
"小杨,对不起。这钱我一定会还你的,就是可能要晚一点。"他抬起头,眼圈红红的。
"别提这个了!钱算个啥啊!"我急忙说道,"你这么难过为啥不跟我们说啊?"
"我不想让大家担心。再说了,当兵的人,要坚强啊!"老王勉强笑了笑。
那一刻,我才真正懂了什么叫军人的坚强。老王失去了至亲,却独自承受了这份痛苦,没有让它影响到工作。
我记得那天晚上,我们俩坐在树林里,谁也没说话,就那么静静地抽烟。营区的广播里放着《军港之夜》,老王听着听着,眼泪就下来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1977年底,老王退伍的日子到了。离别之际,他再次向我提起那15块钱的事。
"小杨,这钱我实在是没法还你了。"收拾行李时,他愧疚地说,"我这就要回老家了,身上就这点路费。"
我笑着摆摆手:"老王,你就别提这事了!这钱就当我送你的退伍礼物!"
老王眼圈一红,使劲握住我的手:"小杨,你是个好兄弟!等你以后退伍了,一定要来山东找我啊!"
我们互相留了地址,约定日后一定要重聚。目送着老王离开的背影,我心里突然感到一阵失落。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老王的铺位空着,宿舍里少了一个人,感觉怪怪的。想起以前他每天早上催我起床,训练时鼓励我,我眼睛有点湿。
"以后谁还会吼我起床呢?"我自言自语道。
我本以为这个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但命运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
1978年春天,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山东的信。打开一看,竟然是老王写来的。信中除了问候之外,还附了一张汇款单,上面赫然写着15元整。
"小杨兄弟,这钱我一定要还你。虽然你说不用还,但男子汉大丈夫,言出必行。这段时间我在家乡找了份工作,已经稳定下来了......"
看到这里,我心里一阵感动。这个倔强的山东汉子,真的履行了他的承诺。
但更让我惊讶的是信的后半部分:"......最近我们这边刚建了个农机厂,正缺技术人员。我知道你在部队里学过机械维修,如果你退伍后有兴趣,可以来试试。工资虽然不高,但福利待遇不错......"
当时正值国家刚恢复高考不久,很多人都在为未来的出路发愁。我虽然在部队里学了点机械维修,但回到农村后能干什么,确实是个问题。
我把这封信给连长看了,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小杨,这是个好机会啊!你在部队表现不错,技术也学得扎实,去试试吧!"
几个月后,我退伍了,收拾行李时特别留意老王给我带过的山东煎饼,已经放了两年了,早就不能吃了,但我还是舍不得扔。带着对军营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期待,我踏上了前往山东的列车。
火车上,我想起了很多事。想起了刚入伍时站岗打瞌睡被班长抓到;想起了第一次参加军事比武时的紧张;想起了休息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看《地道战》录像带的情景;想起了最爱吃的咸菜炒肉丝和白米饭......
到了老王所在的县城,我一下火车就看到了他那熟悉的身影。虽然已经脱下了军装,但他站得笔直的样子,一眼就能认出来是个当过兵的人。
"小杨!"他一把抱住我,像是见到了亲人一般。
"老王,你这身打扮,真看不出来是当过兵的人了!"我笑着说。他穿着一件褪色的蓝布上衣,裤子也有些旧了。
"哈哈,回到老百姓了嘛!走,先去我家,放下行李,嫂子做好饭了。"老王拎起我的包就往外走。
在他的帮助下,我顺利进入了那家农机厂工作。从最初的机械维修工,慢慢做到了车间主任。后来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我们厂从农机转产民用电器,市场越做越大。
记得刚进厂的时候,穿着旧军装去上班,厂里人都用怪异的眼光看我。老王笑着说:"别管他们,咱当兵的就是不一样!"
那会儿住的是集体宿舍,一间屋子住六个人,条件比部队还差。但我已经习惯了,还带头把宿舍收拾得整整齐齐,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就跟在部队一样。
"看看,这就是当过兵的人!"老王常这么向别人夸我,我心里美滋滋的。
工作上,我将在部队学到的机械知识和吃苦精神都用上了。手脏了,就往裤子上一擦接着干;困了,就接点冷水洗把脸继续干;饿了,就啃个馒头凑合一顿。这些在部队养成的习惯,让我在工厂里越干越出色。
1988年,我被提拔为厂里的副厂长,负责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当年那借出去的15块钱,和老王信守承诺归还时给我带来的机会。
如今回想起来,那15块钱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值的"投资"了。它不仅换来了一段真挚的战友情谊,更为我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
在我的办公室里,至今还挂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我和老王在部队时的合影。他站得笔直,我在旁边笑得傻乎乎的。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想起那段峥嵘岁月,以及命运给我们开的那个奇妙的玩笑。
"老李,还在想什么呢?"老王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他已经在我家的小桌子旁坐下,端起了我妻子刚倒的茶。
"没什么,就是想起了当年那15块钱的事。"我笑着说。
"哎呀,都过去二十多年了,你还提这个!"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头发已经有些花白了。
我认真地看着他:"老王,谢谢你当年还了这笔钱,更谢谢你给我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什么谢不谢的,咱们是战友啊!"他摆摆手,脸上依然是那个憨厚的笑容,"要不是你当初借钱给我,我哪有脸见我妈啊!"
"对了,那个,前几天清理老照片,我找到咱们连队76年春节联欢会的照片了,你还记得不?那会儿你扮的村姑,笑死人了!"我故意转移话题,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
老王接过照片,哈哈大笑起来:"想起来了!那会儿非让我扮村姑,你扮大忽悠,咱俩演二人转,全连队笑翻了!"
我们就这样,一杯茶,几张老照片,聊起了那些遥远又熟悉的故事。虽然只是短短几年的军旅生涯,却给了我们一生难忘的情谊和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我们聊得正欢时,我妻子端上了一盘热腾腾的饺子:"快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
"嫂子,你这饺子包得真好,一看就比老李包的强!"老王笑着说。
"那是,他退伍这么多年了,做饭还是老样子,煮个面条都能糊锅!"妻子笑着抱怨道。
看着老王和我妻子斗嘴,我忽然觉得,人生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一个老战友,一顿家常饭,一段共同的回忆,足矣。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