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8日,云南临沧一位78岁老人在家中被一条眼镜王蛇咬伤。当时老人正在自家后院整理菜地,突然感到脚踝处一阵剧痛,低头发现一条长约2.3米的黑色大蛇正咬住他的小腿。老人本能地甩动腿部,蛇松口后迅速游走。老人的女婿听到呼救声赶来,用铁锹将蛇打死。家属立
事件经过描述
2025年8月28日,云南临沧一位78岁老人在家中被一条眼镜王蛇咬伤。当时老人正在自家后院整理菜地,突然感到脚踝处一阵剧痛,低头发现一条长约2.3米的黑色大蛇正咬住他的小腿。老人本能地甩动腿部,蛇松口后迅速游走。老人的女婿听到呼救声赶来,用铁锹将蛇打死。家属立即搀扶老人前往临沧市第二人民医院蛇咬伤救治中心,同时将蛇的尸体装入编织袋一并带往医院。医院监控画面显示,家属拖着一条超过两米长的蛇尸进入急诊大厅,引起现场短暂骚动。医护人员迅速识别出这是一条成年眼镜王蛇,立即启动毒蛇咬伤应急预案。
医疗救治过程
医院急诊科主任查看老人伤情时,发现咬伤部位已经出现明显肿胀和淤血。老人主诉头晕目眩、四肢无力,血压降至85/50mmHg。医生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处理,同时联系药房准备抗蛇毒血清。由于眼镜王蛇毒性极强,医院库存的血清很快用完,院方紧急联系云南省毒蛇咬伤救治网络调配额外血清。在等待血清期间,医疗团队为老人进行了伤口清创、静脉补液、抗休克等对症治疗。血清送达后,医生分次为老人注射了总计12支抗眼镜王蛇血清。经过12小时连续抢救,老人生命体征逐渐稳定,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观察。三天后,老人脱离危险,转至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家属行为分析
老人女婿解释带蛇就医的动机时表示,他曾在社交媒体上看过"带蛇就医有助于医生判断"的建议。他认为眼镜王蛇在当地较为罕见,担心医生无法准确判断蛇种。在打死蛇后,他用手机拍摄了蛇的全身照片和头部特写,但觉得照片可能不够清晰,决定将整条蛇尸带到医院。运输过程中,他将蛇尸装入加厚的编织袋,并用绳子扎紧袋口。从咬伤发生到抵达医院共花费47分钟,其中捕蛇过程耗时约8分钟。女婿承认当时没有考虑二次咬伤风险,只想着尽快帮助医生确诊。医院安保人员后来对蛇尸进行了无害化处理,避免可能的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风险。
专家救治建议
毒蛇咬伤救治专家指出,现代毒蛇咬伤治疗体系已经建立完善的诊断流程。三级医院的蛇伤救治中心通常配备多种抗蛇毒血清,医生可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判断。临床数据显示,准确描述蛇的外形特征或提供清晰照片,与携带蛇尸就诊的诊断准确率差异不足5%。专家强调,毒蛇咬伤后应立即制动患肢,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毒素扩散。理想救治流程是:记下蛇的特征→拍照留存→立即就医。不建议患者或家属尝试捕捉活蛇,这不仅延误救治,还增加二次伤害风险。对于已经死亡的蛇,也不建议携带,因为蛇的神经反射可能持续数小时,仍具伤人可能。
类似案例对比
2025年6月,杭州一位钓鱼爱好者在水库边被眼镜蛇咬伤右手。该患者回忆蛇长约1.5米,背部有眼镜状花纹。本应立即就医的他,却试图捕捉活蛇导致左手也被咬伤。送至医院时,患者已经出现言语含糊、呼吸困难的神经中毒症状。医生根据双上肢咬伤特点和患者描述,迅速判断为眼镜蛇咬伤,使用抗眼镜蛇血清后病情得到控制。该案例显示,捕捉毒蛇的尝试使患者遭受二次伤害,并将原本单一的右手咬伤变为双上肢咬伤,显著增加了救治难度和血清用量。医疗记录显示,这类因捕捉毒蛇导致的二次伤害案例占毒蛇咬伤住院病例的7.3%,多数发生在夏季蛇类活动高峰期。
争议性总结
带蛇就医行为引发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依赖原始的生物标本进行诊断?数据显示,90%的毒蛇咬伤案例通过症状描述和现代检测手段就能准确判断,而携带蛇尸就诊不仅风险大,实际医疗价值有限。但另一方面,在偏远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这种看似"原始"的做法确实可能提供关键诊断依据。这种矛盾反映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也暴露出公共卫生教育的不足。或许真正需要讨论的不是"该不该带蛇就医",而是如何建立更完善的毒蛇咬伤应急响应网络,让每个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专业救治,而不必冒险与毒蛇周旋。
来源:嘚儿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