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克里姆林宫那闪耀的金顶被莫斯科的暮色所笼罩时,一则总统令让整个俄罗斯沉浸于肃穆之中 —— 普京突然宣告 5 月 28 日至 30 日为全国哀悼日,所有娱乐活动都得暂停,国家机构要降半旗。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二次全国性哀悼了,这背后到底释放出了哪些重要信号呢?
当克里姆林宫那闪耀的金顶被莫斯科的暮色所笼罩时,一则总统令让整个俄罗斯沉浸于肃穆之中 —— 普京突然宣告 5 月 28 日至 30 日为全国哀悼日,所有娱乐活动都得暂停,国家机构要降半旗。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二次全国性哀悼了,这背后到底释放出了哪些重要信号呢?
据俄新社报道,此次哀悼是直接与顿巴斯前线出现的重大伤亡事件相关的。这和以往的区域性悼念有所不同,全国规模的哀悼日设定需要满足两个严格的指标:单日阵亡人数超过 500 人或者特别军事行动累计减员达到 1%。值得注意的是,哀悼首日正好是 “特别军事行动” 的第 458 天,这个时间节点的选择很是耐人寻味。
梳理近三年俄方的哀悼记录后,发现了三个不同寻常之处:哀悼时长从通常的 1 天延长到了 3 天;首次将乌克兰四州 “新领土” 涵盖其中;与北约新一轮的军援形成了时间上的对冲。军事专家安德烈・科什金在他的个人频道透露:“这既是对国内民众情绪的安抚,更是对国外的一种战略示警。”
对比同一时期的国际热点事件,哀悼令颁布当日正好碰上三件大事:乌克兰获得 F - 16 战机操作认证、美国批准 3.5 亿美元的新军援、欧盟启动第 11 轮对俄制裁。这种时间上的重合绝不是偶然的。就像莫斯科大学地缘政治系主任卡拉加诺夫所说的:“当国旗降半旗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战略转折点的到来。”
根据独立统计机构 iCasualties 的数据:2023 年俄军日均阵亡人数同比上升了 37%,瓦格纳雇佣兵减员率高达 62%,顿巴斯地区平民伤亡创下了 7 个月以来的新高。这些数字默默地诠释着哀悼日的必要性,也反映出了冲突的惨烈程度。
回顾苏联解体后的国家哀悼历史:2000 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哀悼 1 天;2004 年别斯兰人质事件,哀悼 3 天;2022 年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哀悼 1 天。而本次哀悼的规格已经接近重大国难级别了,其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了常规的军事损失。
在圣彼得堡冬宫广场,手捧着蜡烛的市民玛利亚对笔者说:“商店里的黑纱突然就卖光了,电视里一直在循环播放《神圣的战争》,这种氛围让我想起祖父描述的卫国战争时期。” 社交媒体上 #我们记得# 这个话题的阅读量在 6 个小时内就突破了一亿,民众的情绪由此可见一斑。
当哀悼日的钟声在红场上空回荡时,全世界都应该领会其中的深意:这既是向牺牲者表达哀悼的仪式,也是战略威慑的延续。据消息人士透露,俄国防部正在研究 “非对称应对方案”,也许当黑纱撤下的时候,就是新一轮战略行动开始的时候。对于这场持续了 15 个月的特别行动,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哀悼之后,和平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种选择呢?
来源:Rex配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