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朝三国领导人即将齐聚,特朗普后悔了,要办更豪华阅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8:21 1

摘要:北京“九三”纪念活动越来越近,官方发布会透了几个关键信息:有二十多位外国和国际组织的政要要来观礼,普京的名字放在显眼位置,朝鲜最高领导人也罕见出现在名单里——就这两点,在舆论场里炸开了锅。巧的是,和阅兵同一个月,国防部门正式通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也定在九月

北京“九三”纪念活动越来越近,官方发布会透了几个关键信息:有二十多位外国和国际组织的政要要来观礼,普京的名字放在显眼位置,朝鲜最高领导人也罕见出现在名单里——就这两点,在舆论场里炸开了锅。巧的是,和阅兵同一个月,国防部门正式通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也定在九月中旬开,主题是“共护国际秩序、共促和平发展”,安排了4场全体会议和好几场分论坛。一边是仪式感满满的纪念活动,一边是开放对话的平台,这个九月肯定不平静。

朝鲜最高领导人的行程是整个事件里最让人猜不透的。中朝两边都对他的具体安排闭口不谈,信息管控得严严实实,直到最后一刻才可能公布。这其实不奇怪,中朝合作向来是低调务实的风格——从冷战后期的能源互助,到现在供应链上的互补(比如化工材料、汽车零部件这些),更像是悄悄对接的“工程合作”,不是那种聚光灯下的“外交秀”。现在半岛局势这么紧张,美韩军演不断,制裁也成了常态,无核化谈判又没进展。要是早早把行程声张出去,外面立马会贴各种标签、施压,什么“抱团”“选边站”“走太近”之类的说法一出来,本来是技术层面的事就会被政治化。把行程压到最后公布,既是安全需要,也是一种对议程的掌控。

俄乌冲突把地缘格局搅得七零八落,俄罗斯在制裁压力下打消耗战,中国面对供应链、科技链的外部挤压,也在重新调整风险布局。过去几年,两国在经贸韧性和金融结算工具上做了不少“基础工作”,外界往往只盯着热闹新闻,没注意到这些长线布局的价值。现在借着纪念活动同框,对外传递的就是“稳定”两个字:合作还在继续,渠道也通着,面对外部压力不会慌。这种稳定对企业判断市场、周边国家把握政策走向,都太关键了。

为啥朝鲜最高领导人的出席值得重点说?从他个人轨迹看,这既是他时隔多年再访华,也是第一次参加中国的阅兵。在国际多边语境里,这一步能带来几层好处:第一,打破了“朝鲜外交隐身”的刻板印象,让外界看到朝鲜的外部互动;第二,把半岛议题的讨论拉回区域内,避免什么事都由“华盛顿模式”说了算;第三,为中朝在能源、基建、供应链补链这些实际问题上的合作铺路。不过得说明,关于具体合作清单,目前没有对外公布,细节还得等官方消息。但从两国做事风格看,大概率会走务实推进的路子。

有人把这次三国同场说成“东方阵营会师”。这话听着带劲,但在专业角度,我更愿意这么理解:三个都面临制裁和安全压力的主体,选择在北京这个时间点,一起传递一种关于安全和秩序的态度。俄罗斯要稳住外线和后勤补给,朝鲜要为安全和发展打开缺口,中国要避免区域安全议题被外部框架绑架。先摆出现象,再对接议程,这是一套很成熟的外交打法。等香山论坛一开,军事防务层面的具体问题就能有更合适的讨论平台——4场全体会加几场分论坛的设置,本来就是为了在“安全困境”里找到共识的突破口。

有人问,西方领导人没来,是不是意味着“对立升级”?阅兵的政治象征意义太强,对很多国家来说,“来不来”都要考虑国内的政治影响。注意一个细节:有些国家领导人愿意参加同一时段的多边峰会,却不愿来阅兵现场,这不是外交冷淡,是在算政治成本。外界把这种选择过度解读成“选边站”,很容易跑偏。场合不一样,传递的信号也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

再看美国那边,有条新闻挺引人注意:特朗普想搞一场更豪华的海上阅兵。不管这里面有多少表演成分,至少能看出两件事:第一,上一次美国阅兵的反响不怎么样,队形、流程、媒体报道都被挑了不少毛病;第二,在中国搞“阅兵+论坛”这套组合拳的时候,美国也想找个视觉上能对冲的点。在国际传播里,硬件规模只是基础,叙事框架才是关键。对美国来说,海上大秀固然能展示舰队和制海能力,但要是说不清楚具体的战略逻辑——比如怎么处理半岛问题、怎么解决俄乌冲突的出路、怎么弥合盟友间的利益分歧——最后难免落得“声音大、逻辑弱”的下场。

不少评论说特朗普搞阅兵是因为“见不到朝鲜最高领导人急了”,这话吸睛但没实锤——目前没有权威信息说美朝要会面。唯一能确定的是,美国政坛对半岛议题的关注,从来都和国内政治周期绑在一起。把海上阅兵放在这个时间点,更像是对外秀信心、对内做动员的双重表演。把北京这边“低调来人、注重实际内容”和华盛顿“高调办场、拼场面”放在一起看,对比很明显:一个在铺路搭桥,一个在搭台点灯。哪种更有效,得看后续有没有实在成果——议题推进了没、合作渠道稳了没、误判风险降了没。

这就说到了最实在的“干货”。真正决定地区安全的是几类机制:双方热线通不通、军演会不会提前通报、海空相遇有没有规矩、制裁有没有缓冲空间。阅兵本身不是关键,阅兵之后的机制安排才是。香山论坛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能把“大道理”变成“能操作的条款”。4场全体会就像4个“信息转换器”,把不同立场的安全关切拉到同一个频道上,哪怕只有一点点共识,也很有价值。安全政治讲的是“最低共同点”,不是“最高理想”。

中俄合作的核心是“韧性”。制裁就像一张大网,金融、能源、航运、科技都被加上了“风险溢价”。外界总盯着公开的合同数字,却没注意到系统层面的“抗干扰能力”。从结算体系、物流通道,到标准对接、认证互认,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却决定了风浪里合作能不能继续。北京这次把普京放在显眼位置,也是想给市场和第三方传递“可预期”这个关键词——预期稳了,交易成本就降了,第三方参与度会提高,战略空间自然就大了。

朝鲜这条线更敏感,大家最关心的是:会不会有能源输送、基建援助、供应链补链的具体方案?从公开信息看,这些话题常被提起,但没有官方公布的具体清单。在半岛问题上,任何实际操作都绕不开合规和地区局势。聪明的做法是把议题拆碎,从敏感度低、能验证的小项目入手,慢慢积累信任和成果,再谈大合作。先把螺丝拧好,再装发动机,这才稳。至于有些媒体盼着“当场宣布大项目”,多半只是想要个劲爆标题。

也看到有人比“谁家阅兵更厉害”,这种话题我一般都一笑而过。阅兵是展示国家动员和组织能力的,不是体育比赛。你可以评价队列整不整齐、装备编组合不合理、信息化展示细不细致,但要论安全上的实际收益,还得看制度化的稳定机制。北京这次“仪式+论坛”的组合拳,妙就妙在:先用显眼的场合吸引关注,再用能对话的平台落实成果。这套逻辑,放在任何地区安全问题上都管用。

也得提醒大家:关于朝鲜最高领导人的具体抵达时间、交通方式、会见安排,目前公开信息很少。网上那些所谓的“航迹图”“车队路线”,很可能是旧图翻新或者瞎猜。等官方消息出来再下结论也不迟。至于把“保密”说成“心虚”的,只能说不懂安保常识——领导人出行保密是硬规矩,哪个国家都一样。

从更大的格局看,中俄朝这次同场,会进一步推动“区域问题区域解决”的趋势。这不是排他的安全观,而是一种路径选择:把议题从“全球定性”拉回“地缘治理”,少谈对抗,多留合作的口子。对看重实际成果的企业和资本来说,只要能看到议程清单和时间表,就更愿意投入;对普通观察者来说,别被舆论情绪带偏,盯紧两点就行:机制有没有升级,误判风险有没有降低。

回到开头的问题:特朗普是不是“后悔”了才要搞更豪华的阅兵?从传播策略看,他确实需要一个能盖过北京声量的舞台;但从军政逻辑看,美国有能力搞大规模海上阅兵,可要是没有配套的政策推进,也只是一场高成本的“视觉秀”。北京的思路很明确:把表面的仪式做漂亮,把实际的事做扎实。这两条线在九月碰撞,会让外界对华盛顿的“秀场政治”更挑剔——表演不是问题,没干货才是大问题。

这就像两种工程思路的较量:一种爱搞“外立面”,灯光璀璨;一种偏重“基础层”,管线齐全。外立面吸睛,基础层抗灾。在地缘政治这栋“大楼”里,哪个更重要,不用多说。阅兵是表,机制是里;同场是表,议程是里;声量是表,韧性是里。等九月过去,实际数据会说明一切:谁在真搭桥,谁在假搭台;谁在办实事,谁在摆样子,一看便知。

来源:朝晖前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