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4年全白干?沙利文罕见批特朗普:让中国看了乐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7:59 2

摘要:这阵子风向变得有点快。上合峰会在中国开幕,被说成是“史上规模最大”;九三阅兵据说会有二十多位外国元首到场。镜头拉远是宏大的场面,拉近了看,却是一地琐碎的麻烦。华盛顿那边,特朗普、万斯、鲁比奥难得地集体沉默,既不批评也不捧场。更扎眼的是杰克·沙利文在播客里的几句

这阵子风向变得有点快。上合峰会在中国开幕,被说成是“史上规模最大”;九三阅兵据说会有二十多位外国元首到场。镜头拉远是宏大的场面,拉近了看,却是一地琐碎的麻烦。华盛顿那边,特朗普、万斯、鲁比奥难得地集体沉默,既不批评也不捧场。更扎眼的是杰克·沙利文在播客里的几句话——“美国的全球品牌已经冲进马桶”“中国是房间里的成年人”。这不是情绪失控,反倒像一次不合时宜的“坦白”。

不急着下结论,先把几件事摆清楚:美国对印度的关税叠加到了50%,还以俄油交易为理由启动了“惩罚性”措施;印度媒体说莫迪四次没接特朗普电话,之后就开启了“亚洲行”,先去日本,再到中国参加上合峰会;沙利文直言,这一刀砍在了美国的印度战略上,让过去四年的布局一夜回到原点。手头的材料就这些,有些数字和行程细节还得等官方最终确认,我就不添油加醋了,只按已知的事实说话。

关税这步棋,表面看是经济手段,骨子里是地缘政治信号。美国对着印度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下手,纺织、珠宝、家具这些靠接单吃饭的产业先遭殃,电子、制药暂时被放过。这套打法我太熟了:盯着产业链的优势领域留口子,维持技术和药品上的黏性;对低附加值的板块加压,用来制造谈判筹码、讨好国内选民。但问题是,印度的对外经济不是靠单一市场活的,北美市场不行了,企业就会把订单甩到中东、俄罗斯、东盟,甚至转回中国的贸易渠道。订单转移不会一蹴而就,但政策一旦推了一把,就很难再回头。关税带来的短期好处,往往要透支长期的信任——这才是沙利文焦虑的根源。

有人问,拜登那套“去风险+结盟”的路子,真比这种一刀切的关税聪明吗?我不替任何人洗地。拜登时期搞的QUAD(四方安全对话)、AUKUS(澳英美联盟)、技术管制和供应链“友岸化”,确实有动作,但推进得并不顺利。盟友嘴上说得好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更精。“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这不是什么舆论口号,而是全球产业分工三十年攒下的现实。想让伙伴们在芯片、装备、基建、消费市场上和中国切断联系,得拿出真金白银和稳定的政策做担保。可美国的财政空间、产业能力、国内政治环境,根本撑不起这么多承诺。所以,拜登式的围堵看着规整,执行起来处处打折扣。

说到这儿,就能明白沙利文为什么会抛出“马桶”这种词了。他跑了不少国家,听到的全是私下抱怨“要对美去风险”。过去一年,中美在某些场景里的角色确实有点反转:美国成了“容易翻脸的那位”,中国反倒被说成“房间里的成年人”。 注意,这只是话术上的变化,不是全球民意都倒向中国了。欧美盟友圈子对美国的信任还没垮;但在全球南方国家里,谁能更稳定地买货、修路、放贷,谁就更容易被贴上“务实”的标签。在这一点上,华盛顿的政治噪音确实吃了亏。

印度这张牌,最能看出两种战略的差别。华盛顿早就想把印度当成印太战略的“基石”,军事合作、情报共享、联合军演,一样都不少。可一到经贸环节,现实就不那么听话了。印度要市场、要技术、要身份认同,更要战略自主。中印之间有边界问题、产业竞争、舆论摩擦,但“脱钩”这两个字,两边都没真打算落实。印度企业家说得更实在:要靠订单吃饭,要靠能源保生产,谁给稳定,就跟谁多合作。逼印度站在“反华前线”,那是不懂新德里的政治逻辑。我去过几次印度,接触过军界和产业界的人,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逼我们选边”。放到今天,这句话的分量更重了。

关税把印度推开了半步,中国这边却没敲锣打鼓。商务部官员跑完加拿大又去华盛顿,该谈就谈,该对抗就对抗,对外释放的全是“稳定、可预期、能对接”的信号。外界最容易忽略的一点,是议程的“可落地性”。上合峰会上聊的区域安全、能源合作、数字经济、结算便利,这些话题摆上台面,不靠意识形态煽情,靠的是项目和规则落地。你可以质疑效率和质量,但至少议程没自相矛盾。对比之下,美国一边对印度挥关税大棒,一边要在欧洲维持团结、在东亚加强威慑、在国内压通胀,还得把关税包装成选民能感受到的“公平贸易”。摊子铺得越大,越容易顾此失彼。

有人把中国现在的姿态说成“坐着看戏”,这话有点轻佻。我更愿意叫它“控节奏”——谈判窗口不关,信号不乱发,不搞情绪表演。就算有“关税要涨到200%”的风声,回应的调子不用高,但底线不能模糊。越是外面乱,越要把节奏攥在自己手里。这不是忍让,是算账。现在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明显有“双轨”趋势,前沿技术的口子收得更紧,常规贸易的基本盘还在转。这种情况下,谁犯错少,谁的好处就多。沙利文说“4年白干了”,听着夸张,其实是说布局被频繁的政策反转搞砸了,盟友开始怀疑“投入能不能回本”。

再说说军政层面的“形象管理”。阅兵这种场合,外界总爱盯着装备清单数“新家伙”。这次材料里没有足够的武器细节,我就不空谈参数了。但阅兵的真正作用,从来不只是在镜头前秀肌肉,更是对内对外的“秩序宣示”——队形、节奏、口令,都在传递两个字:可控。外国元首站台的画面和上合会议桌的镜头叠在一起,传递的是“稳定的组织能力”和“可复制的合作模板”。你可以说这是形象工程,但国际政治里的“形象”,本身就是一种硬实力。对比华盛顿最近的沟通策略,沉默不一定是缓和,更多是怕带乱节奏——一开口就要解释关税的法理依据、盟友的反弹、企业的成本,这些答案不好听,不如先不说。

我不打算替任何一方写“胜利宣言”。中国在一些地区赢得了话语优势,这是真的;美国手里还握着关键科技和金融体系的杠杆,这也是真的。 印度会用脚投票,把“多元化”的指针再拨一格;美国也会开各种豁免窗口、启动谈判,试着把裂缝补起来。上合峰会肯定会出漂亮的联合声明,但落实要靠财政支持、工程推进、地缘安全的配合,这些都不是一句口号能解决的。关税的伤害不会马上反噬美国经济,但一旦和通胀、产业成本叠在一起,选民的耐心也有限度。

这场拉锯战真正的看点不在嘴上,而在三个变量上:

1. 供应链的重组速度:印度的订单会迁到哪里?中东和欧盟能接多少?中国在加工贸易和中高端制造里的空位有多大?接下来两个季度的贸易数据会给出答案。

2. 金融和结算的小创新:上合框架里谈的结算便利,如果能把几条跨境支付通道做扎实,把本币计价的成本降下来,那会是慢工出细活的改变。

3. 边境和近海的安全环境:只要边界不出乱子、近海不犯失误,政治互信就有最低保障,经济合作才不会被安全风险抢了主导权。

沙利文这次的“吐槽”,在我看来更像一次提醒:战略不是口号,策略最怕反复无常。你可以把关税当工具,但别把工具当战略;把盟友当“资源”,迟早会被盟友当“风险”。反过来,中国也要少犯“胜利主义”的老毛病,该算账的时候就把报表摊开,哪些承诺能兑现、哪些合作先从小处做实,别总想一口吃成胖子。上合是平台,不是免死金牌;阅兵是场面,不是合作担保。对外保持稳健,不是憋住不说话,而是让对手在权衡时,看到一个更可预期的你。

有人说这是“历史性时刻”,我不轻易用“历史”这个词。历史的分水岭,往往不在一个会场、一句狠话里,而在一连串小选择中。不争吵、不着急、不吹嘘,就扎实做工程,把情绪留给别人。当对手忙着表演的时候,场子反而会留给那个更能落地做事的人。 沙利文说“中国现在只要坐着看戏就行”,我更愿意把“看戏”改成“控场”——坐得稳、话不多,手里的牌一张张打出去,这才是这盘棋真正的看点。

来源:晓莹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