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宣部“活力中国调研行”的镜头下,首衡城的价值,不仅藏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亮眼数据里,更写在覆盖3.7万就业群体的生计保障中。作为区域就业的“超级蓄水池”,它以多元岗位、创新服务与技能赋能,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落到实处,让民生温度浸润每一个就业故事。
在中宣部“活力中国调研行”的镜头下,首衡城的价值,不仅藏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亮眼数据里,更写在覆盖3.7万就业群体的生计保障中。作为区域就业的“超级蓄水池”,它以多元岗位、创新服务与技能赋能,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落到实处,让民生温度浸润每一个就业故事。
(以上为部分媒体报道截图)
就业“蓄水池”:3.7万岗位托起万千家庭生计
运营至今,首衡城已带动3.7万人实现就业——这个数字的背后,是3.7万就业群体的稳定收入来源,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家门口上班”的期盼落地,是城镇失业人员重获工作的信心重拾。
不同于单一产业的就业带动,首衡城以农产品流通为核心,构建起“项目运营+商户经营+物流配套”的就业生态链:从市场管理、生鲜分拣到电商运营,从货车司机到物业服务,每个岗位都对应着一个家庭的生活底气。正如来自孝南区的装卸工人桂继清所说:“以前上东北抹灰,一年到头顾不上家,现在在首衡城一个月少则六七千,旺季时上万块钱,还能每天回家。”
岗位“多棱镜”:覆盖全群体,适配不同需求
首衡城的岗位设置,打破了“学历门槛”“年龄限制”的壁垒,让不同背景的人群都能找到“适配岗位”:
直接岗位:项目运营方、入驻商户、物流公司提供管理、销售、财务、技术、搬运、分拣、司机等岗位,从白领到蓝领,从技术岗到体力岗,需求全面。
间接岗位:就业效益辐射周边,餐饮、住宿、零售、交通运输、物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随之繁荣,形成"一业兴则百业旺"的良性循环。
群体适配: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电商运营、检验检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岗位,与湖北工程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共建“订单式培养基地”;也为本地市民、农村转移劳动力设置装卸、分拣等基础岗位,实现“有人想就业、就有岗位适配”。
服务“新驿站”:零工就业有了“暖心港”
2024年9月投用的首衡城零工驿站,式就业服务的一次创新突破。这个占地350平方米的空间,划分出直播间、培训区、洽谈区等10个功能区,为零工群体提供“岗位匹配+技能培训+权益保障”一站式服务,解决了零工“找活难、培训缺、权益无保障”的痛点。
截至目前,零工驿站已登记求职者2140名,发布岗位2731个,促成1198人次成功就业,其中52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上岗。50岁的求职者张大姐就是受益者:“因为左手有点小问题,找不到什么活干。现在驿站帮我找到了在水果行洗碗的活,一个月也有3000多。”
案例“活样本”:就业改变生活的真实图景
首衡城的民生温度,藏在一个个具体的就业故事里:
商户带动就业:市场商户绿建商行,从事蔬菜、水果经营的员工总共有300余人,基础员工每月工资可达6000元;信和精品果业,作为鑫荣懋体系核心经销商,专注全球精品水果代销,拥有30年行业积淀,现有员工50余人,且核心员工人人持股。
除了商户自身的用工规模与薪酬保障,市场内高频的货物流转还催生了庞大的装卸需求——仅首衡城自建的健安装卸队,就有近200名装卸工人,平均月工资可达8000元以上。这样的案例,在首衡城比比皆是。
产销对接助农增收:今年5月,云梦蔬菜专区正式揭牌,入驻商户10家,开设档口35个,年销售额可达4.5亿元,不仅带动藜蒿、花菜、马铃薯等特色品类销往全国,其中白合花菜省外销量占比更提升至40%;孝南区肖港镇的小香葱通过首衡城实现日均销售20吨,产品远销新疆喀什,基地采用“四季轮种”模式,将小香葱亩产提升至3吨,还带动800亩撂荒地复耕,农户日均增收100元。
不止于单个品类的产销赋能,首衡城还通过深度对接产业链上游主体,目前已对接近300家种养殖企业、合作社及近2万家农户,直接带动周边乡镇相关从业者年收入增加5万-8万元,真正实现“就业在市场,增收在田间”的良性循环。
从3.7万就业岗位的规模,到1198人次的精准匹配;从零工驿站的暖心服务,到校企合作的技能赋能,首衡城早已不只是一个农产品流通的物理空间,更是无数人实现就业梦想、改善生活的"民生载体"。在这里,每一个岗位都是一份希望,每一次就业都是一份温暖,这正是"活力中国" 最生动的民生注脚。
来源:首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