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 “ 苏超 ” 的火爆一直在持续,赛场上的激烈角逐吸引着无数目光。而在这片激情四溢的赛场上,有一位六安老乡打造的产品广告正愈发深入人心,它就是金记食品旗下的“老相食”。小小的豆制品,如何在苏超舞台上崭露头角?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创业传奇?今天,就让我们一
最近, “ 苏超 ” 的火爆一直在持续,赛场上的激烈角逐吸引着无数目光。而在这片激情四溢的赛场上,有一位六安老乡打造的产品广告正愈发深入人心,它就是金记食品旗下的“老相食”。小小的豆制品,如何在苏超舞台上崭露头角?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创业传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金记食品,探寻“老相食”背后的故事。
“苏超”,江苏13个设区市各自组队参赛,被网友戏称为“散装江苏”的足球大对决。各城市间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在足球场上碰撞出奇妙火花,衍生出众多有趣的梗,这些梗,已经从江苏人的朋友圈,最终扩展到全网话题。
当“苏超”联赛的呐喊响彻球场,没人能想到,球场旁最接地气的广告牌会火出圈。当“老相食”的名字随着“苏超”的激情席卷全城,创始人金兴仓的脸上,露出了些许意外,但更多的是欣慰。
金兴仓表示:“一开始没有想到,现在一下子上去了,这个还是有一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也出乎主办方的意料,人家想到足球想到老相食,看到老相食想到足球。这样就是一种传播,就是一种信息传达。”
走进苏州,便走进了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青石板路牵着水巷,乌篷船摇碎两岸的粉墙黛瓦,连空气里都飘着几分温润的诗意。这座浸润着千年烟火气的城市,藏着太多关于味道的传承。苏州人对美食的追求与精致态度,就像金兴仓的豆腐,寻常而又特别。寻常里见功夫,平淡中藏匠心。从传统手艺的坚守到数字技术的革新,金兴仓硬是把一块豆腐做成了苏州人心中“精致生活”的注脚。这或许就是苏州的味道,也是金兴仓与他的豆腐,最动人的共鸣。
20多年前,金兴仓还是一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的商人。一次机缘,让他将目光投向了看似“小本经营”的豆腐。出生于六安市舒城县的金兴仓,从小就看家人做豆腐。然而,跨界之路,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崎岖。
巨额的投入化为泡影,冰冷的设备无声地诉说着创业的残酷。金兴仓意识到,简单的资本投入无法叩开成功之门。
豆腐的灵魂,在于那份传承千年的“手艺”。
老手艺的核心是老师傅。老师傅的手,就是尺,就是秤。但产业要做大,光靠几个老师傅、几双手不够!如何把这“手上的功夫”,变成机器“看得懂”的语言,把那些“只可意会”的经验,一点点变成数字,是金兴仓首要解决的难题。
这是一场静默的革新。将老师傅指尖的温度,转化为一行行精准的代码;将口耳相传的秘诀,固化为可复制、可追溯的生产标准。最终,传统工艺的精髓,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不仅没有湮灭,反而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和一致性。“老相食”的品质基石,由此奠定。
产业的升级之路永无止境。当金兴仓的女儿从国外学成归来,这个小小的豆腐王国,迎来了又一次关键跃升。
科技赋能的直接成果,是产品力的飞跃,是消费者舌尖上更可靠的“老相食”味道。这关键的“三个点”增长,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市场对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最热烈的投票。近年来,老相食手握几十项专利,门店遍布苏州街头,在黑龙江拥有30万亩大豆基地,年加工大豆超3万吨。更重要的是,金兴仓带着团队参与制定的豆制品国家行业标准,让这门千年手艺有了更清晰的未来。
二十年光阴,足以让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如今的“老相食”成为了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冷链物流、大豆基地为一体的,大型豆制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生鲜豆制品、休闲豆制品、豆奶饮品、淀粉制品四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成为了长三角地区老百姓深入人心的口碑产品。
豆腐虽小,天地很大。老手艺是根,不能丢;新科技是翅膀,要会用。金兴仓要做的,就是让这传承了几千年的好味道,乘着产业的翅膀,飞得更稳,飞得更远,飞到更多老百姓的餐桌上。
绿茵场上,一记精彩的破门瞬间点燃全场激情;前行路上,一次思维的“破茧”,激荡出巨大的发展动能。从六安乡间到苏州商海,三百余项专利见证创新脚步,“徽商品牌”荣誉镌刻奋斗勋章。以匠心为笔、以创新为墨,金兴仓带领的金记食品肯定会在豆制品行业长卷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感谢收看,我们下期再会!(记者 王政 刘更新 许君 王蓓蓓)
来源:六安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