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柏年(1880年——1954年),河北省任邱县鄚州镇三铺村人。黄柏年幼年体弱多病,从当地少林拳师高士平习武。清光绪二十一年黄柏年拜师于李存义门下,习形意拳、八卦掌,为李存义入室弟子。
黄柏年(1880年——1954年),河北省任邱县鄚州镇三铺村人。黄柏年幼年体弱多病,从当地少林拳师高士平习武。清光绪二十一年黄柏年拜师于李存义门下,习形意拳、八卦掌,为李存义入室弟子。
1912年,黄柏年追随李存义执教天津中华武士会。
1916年,黄柏年受其同乡、陆军少将黄振魁之聘,先在黄振魁部教授武技,此后,又先后从游于苏、皖、赣各地军中。
1919年,黄柏年随军至扬州,在何骈熹处遇程善之,相见之下,有如故交,自此,黄柏年遂留寓扬州,以课徒自遣。黄柏年多年游于各地军中,委蛇其间,充食客游,为人心机深藏,其著述作春秋状,用笔实工于含沙射影,故其城府之深为尚、姜所不及。
1928年——1929年,先后有姜容樵邀请黄柏年担任上海“尚武进德会”教务副主任、张静江聘请黄柏年担任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筹备委员、李景林聘请黄柏年为这次大会评判委员,黄伯年均以事未就,未离扬州,继续在扬州课徒,以观时机。1930年,江都国术社成立,黄柏年担任该社教务股股长,不久辞归扬州寓所课徒待机。
1931年,受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之聘,黄柏年担任教务处名誉教授,兼中央军校宪警班教官,教授形意拳。黄柏年遂由扬州至南京任职,先后撰写了《龙形八卦剑》、《龙形八卦掌》等拳著。
自1916年至1931年,黄伯年一直在江南诸地活动,传授武术长达15年,未北返京津两地及其直隶故里。
在这期间,自1919年至1930年,黄伯年一直寓居扬州,以课徒自遣,静观时变,未去他处参加武术活动或任职,若孔明风。黄柏年的武术基业的前期主要在扬州。
1931年——1937年,黄柏年在中央国术馆任职,故其后期武术活动以在中央国术馆教授形意拳为高光时期。
1937年后,黄柏年于重庆军校任国术教员。
黄柏年一生所授弟子、学生众多,著名者如张文广、何福生、温敬铭、蒋浩泉等,其子黄国信、黄国勋、黄国桢,其女黄国维,均得其传。
1950年,黄柏年回归故里。
姜容樵(1891年——1974年),河北沧州人。出身武术世家,其曾祖父姜廷举为秘宗拳名家。姜容樵幼读私塾并从叔父姜德泰(武进士)、姑丈陈玉山习练铁腿功法和秘宗拳械及擒拿格斗之技。十余岁便与叔父游走多地武林。
1909年——1920年,姜容樵投师张占魁专习形意拳、八卦拳,闻名远近,成为张占魁门下佼佼者之一。对于研习武术,姜容樵说:“懂其一门不称善,善则全而精,汇各家各门之长,聚而精,方悟一国之术。”
1920年,姜容樵在津浦铁路局任职员期间,始授武技。后执教江苏省第十中学。姜容樵先后从李霖春学太师鞭,从李景林学武当剑,从李雨三学青萍剑,从好友汤士林学太极拳。
1928年,姜容樵在上海与李芳辰、徐静仁诸先生各捐私资创办尚武进德会。在传播武技的同时,还致力于编撰出版尚武丛书,出版了《当代武人奇侠传》(12册),即《当代武侠奇人传》及《武侠奇人传》(续集)——又称《江湖小八侠》。三十年代,姜容樵发起组织“健康试验社”、“击技试验社”,与徐致一、贾蕴高、曹德模、马步周等十余位先生筹建,共同探讨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国技的工作。主张“国术强身,以技击敌”,深研拳论。
姜容樵对各师讲授的“一功、二力、三经、四计、五拆、六打、七说、八讲”等均及时归纳整理。李景林在《形意杂式捶八式合刊·序》中称赞姜容樵:“姿态活泼、刚柔合度、毫无呆滞或极刚不柔之弊。”许其“为国术界之干才。且尤长于阐发学理”。
1932年,姜容樵受聘为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
1938年——1949年,姜容樵前赴皖南大学担任文学、历史讲师三年。姜容樵晚年定居上海虹口区多伦路,原张之江寓所,致力于整理遗文、编述新作。
1949年后,姜容樵双目失明,犹口述手划指导后学。
姜容樵一生著作等身,先后编纂出版《写真形意母拳》、《形意杂式捶八式拳合刊》、《八卦奇门枪》、《写真秘宗拳》、《太极拳术讲义》、《写真太师虎尾鞭》、《写真太师水磨鞭》、《写真鞭枪大战》、《写真青萍剑》、《昆吾剑》、《少林棍法》、《八卦掌》等书28部,其武术著述总计有数百万字,其中1963年出版的《八卦掌》一书,再版发行达百万册。
据姜容樵于1964年整理的《形意拳师承宗谱》中所列传人有姜宗毅、姜宗陶、张文广、沙国政、季远松、曹恭、杨邦泰、邹淑娴、卢永才、葛天生、沈仲初等人。
来源:意行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