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当电视剧篡改历史,我们该警惕什么?
素材来源于网络 某电视剧截图
“武则天派遣王子去和亲”——某古装剧里的这一具有戏剧性的设定,让观众直喊“太胆大了”。不过当我们翻开史书时,就会发觉中原王朝的那些皇子们从来都未曾真正踏上过和亲这条路。
公主在和亲过程中流下的泪水浸湿了史册,而皇子却一直稳稳地坐在权力的中心。这其中背后隐藏着一场牵涉到性别、权力以及文明尊严的长达千年的较量。
素材来源于网络
为何中原王朝宁可把公主送往边疆,也不肯让皇子担负“和亲使命”呢?答案绝不是单纯的“重男轻女”,这里还潜藏着更为复杂的政治密码:公主进行和亲乃是中原王朝“以柔克刚”的一种战略抉择,不过皇子未曾参与和亲则体现出对权力核心的绝对掌控。
698年,突厥可汗默啜向武周提出要联姻,指明要跟李唐皇族子弟结亲。可武则天派了侄孙武延秀,他是武氏家族的男丁。这一决定一下子就把突厥可汗惹火了,突厥可汗把武延秀关起来,撕毁了婚约,还领着军队往南攻打中原。武则天的这个选择不是偶然发生的,是她权力逻辑带来的必然结果。
武则天像 素材来源于网络
李唐皇族的系统性扫除:从690年开始称帝之后,武则天借助酷吏的手段来清洗李唐宗室,而仅剩皇子李显、李旦也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下。倘若派遣李唐皇子去和亲,就等同于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承认了李氏的合理性,这与她“武周代唐”的思想观念有着完全的冲突。
武则天像 素材来源于网络
武氏家族获取权力的一种方式:武则天打算借助和亲这件事来给武家的子弟积攒政治方面的本钱。武延秀的父亲武承嗣之前曾经十分激烈地去争夺太子的位置,他们家族非常迫切地需要军功或者外交上的成就来稳固自身的地位。让武家的男性去“暂时履行皇子的职责”,这样既能够展现出武周新的秩序,又能够试探一下突厥对于武氏政权的认可程度。
素材来源于网络
讽刺的是,突厥可汗默啜的诉求恰好把这场政治表演给戳破了:“我要的是李唐皇子,武氏孽种岂配联姻?”这场外交上的灾难足以证明:在游牧政权的眼里,仅仅只有李唐的血脉才能够代表中原的正统,而武周政权始终都没有被完全地接纳。
素材来源于网络
战国时期,燕太子丹的遭遇很早以前就已经给出了警示。在秦国充当人质的这位燕国公子,谋划了荆轲刺秦这件事,这表明作为人质的贵族子弟有可能成为颠覆政权的重要因素。宋朝特别将“防备宗室”铭记于心,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之后就连武将之间的婚姻都需要受到严格的管理,更不必说让皇子去接触外族势力了。据《宋史·宗室传》记载宋神宗曾经极为生气地斥责提议皇子联姻的大臣:“你想让我的儿子变成石敬瑭那样的人吗?”
宋神宗像 素材来源于网络
更深刻的恐惧处在继承权方面的危机。在唐代宁国公主和亲回纥的时候,朝廷特地作出规定,她“能够随时回到唐朝”,不过要是皇子到外面去“出嫁”,就有可能引发“塞外的皇权分支”。在安史之乱期间,回纥的骑兵帮助唐朝平定叛乱却索要大量的报酬这一教训表明:游牧政权从来都不是温顺的从属者,而是随时都有可能反过来伤害人的猛兽。
素材来源于网络
历史行进到宋朝这个时期的时候,和亲政策突然之间被赋予了道德方面的烙印。
朱熹像 素材来源于网络
程朱理学把女性的贞节跟国家的品格给捆绑到了一起,朱熹直言道:“和亲者,以妇人与犬羊为偶,是自辱也。”这样一种被扭曲了的价值观,使得北宋即便每年要给辽国支付30万的银绢(就像那《澶渊之盟》所规定的那样),也不愿意送出一个宗室的女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金兵攻破汴京的时候,被掳走的皇室女性竟然达到了3400多人——原本拒绝和亲所展现出来的那种“骨气”最终却演变成了更为惨烈的集体性的羞辱。
素材来源于网络
但宋朝做出的抉择,展现出了文明所面临的双重困境:在军事方面处于劣势的时候,却遭遇了文化层面上的傲慢态度,于是和亲这一行为,就从原本讲求实际的策略,转变成了一种道德上的负担。在这种转变的背后,蕴含着中原王朝从“积极地去拓展、勇敢地去进取”到“逐渐趋于保守、向内部进行收敛”的关键转折点。
双向改造的真相:文成公主带入吐蕃的不仅是佛经,还促成唐蕃“舅甥之盟”;而吐蕃的玛瑙杯、胡旋舞同样重塑了长安的市井文化。
素材来源于网络
性别政治的吊诡:公主看似被物化,却在塞外获得中原女性难以企及的政治影响力。唐肃宗之女宁国公主在回纥被尊为“可敦”(皇后)参与军国大政。
现代外交的一种呈现:在1956年,周恩来在处理泰国的“质子外交”事件时把留在中国的皇子转变为了文化使者,这种摒弃了联姻方式的和亲智慧,恰恰是历史经验在现代的一种转化。
素材来源于网络
和亲从来不是单向的屈辱输出,而是文明碰撞的特殊剧场。当我们在电视剧里消费“王子和亲”的狗血剧情时,或许更该思考:为什么21世纪的人们,仍习惯用“牺牲女性”来想象古代外交?
那些被史书简略地称作“和亲公主”的女性实际上是奔走在文明缝隙当中的开拓者。当我们嘲讽电视剧对历史进行篡改的时候,是否察觉到:把和亲单纯地等同于“送女人去求和”,这本身就是对历史的粗暴简略呢?
中原王朝作出了拒绝派皇子和亲的决定,这将权力游戏所蕴含的残酷逻辑暴露了出来:权力传承具有封闭性,不过外交策略却呈现出开放性,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原王朝的生存法则。这种在性别政治方面的双重标准,直至现在依然在现代社会的潜意识中徘徊着。下次再看到“和亲公主”那充满悲情的叙事时,不妨多问一句:我们所同情的究竟是历史中的女性,还是我们自身对权力结构的懵懂无知呢?
参考文献
[1]刘昫.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中华书局, 1975.(对于李唐皇子控制情况记载)
[2] 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 中华书局, 1956.(对提拔武氏家族记载)
[3] 刘昫. 《旧唐书·回纥传》. 中华书局, 1975.(宁国公主和亲条款及回纥索酬事件)
[4] 朱熹.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 中华书局, 1986.(程朱理学对和亲的批判言论)
[5] 脱脱. 《宋史·徽宗本纪》. 中华书局, 1977.(靖康之变中被掳皇室女性数量记载)
[6] 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 中华书局, 1956.(武则天派武延秀和亲始末)
[7] 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吐蕃传》. 中华书局, 1975.(唐蕃“舅甥之盟”及文化互动细节)
[8] 周恩来. 《关于中泰文化交流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1956.(泰国质子外交的现代处理案例)
[9] 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对和亲政策中权力逻辑的现代学术解读)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