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名馆:千年药香,仁心有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6:56 3

摘要:为共享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优秀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21年起,浙江省社科联携手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系列活动。八季80余期报道全网传播超5000万次,吸引30余万青少年参与,获评2023年浙江省“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最佳案例”。

为共享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优秀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21年起,浙江省社科联携手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浙学少年团·文化寻根”系列活动。八季80余期报道全网传播超5000万次,吸引30余万青少年参与,获评2023年浙江省“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最佳案例”。

值此浙江文化研究工程20周年以及《中医药法》实施八周年之际,第九季聚焦“约会浙江中医药文化”,让我们共同感知浙派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与时代活力。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示

《浙江中医药文化系列研究》

浙江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而赓续千百年的传统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药老字号,恰似这文化星河中的璀璨繁星。

杭州大井巷、清河坊的白墙黛瓦间便串联着这样一条“药铺”长廊:朱养心药室、保大参号、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益元参号、保和堂……在这些大名鼎鼎的非遗和老字号背后,是中医千年的传奇文化积淀。

杭州的方回春堂视觉中国

南北朝时

浙江医疗机构就有记载

古代浙江医疗机构有记载的当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491年,由当时南齐宗室萧子良在湖州设置慈善医院,专门收治贫病不能立者,给衣及药。创建于南齐的萧山竹林寺,在500年后,其寺僧高昙成为竹林寺女科僧医的创始人,为浙江乃至全国较早的寺庙医院,后更名为“惠通院”,在后周、北宋之际誉满大江南北。名声最盛的是南宋一位名叫静暹(晓庵)的禅师,他用秘方治愈当时宋理宗皇后的重病,被赐封为“医王”,并御书“惠济寺”,又赐“晓庵”“药室”两匾。清末,该寺院尚占地8亩,屋宇百余间,设有药房和诊室。

杭州中成药的制备始于东晋葛洪在杭州等地的炼丹。杭州北山街旁的葛岭,因葛洪炼丹而得名,现在洗药池、炼丹井等古迹尚存。其著作《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流传甚广,其中《肘后备急方》里的“成剂药”,内容为金牙散、玉壶黄丸、紫雪丹等,成批制造贮备,以应急需,这是浙江制备中成药的最早记载。

浙江的中药材十分丰富,产地较广、品种较多,吴越国朝贡北宋的香药品种繁多。在浙江出土的文物中,有萧山跨湖桥的药罐、魏晋南北朝的瓷质唾壶、唐朝药店的瓷质脉枕等医药卫生器皿。

唐朝起对浙江医官进行设置,各府州县置医药博士,从而开启了设官建制管理浙江医药行业的先河,对浙江医药的发展意义重大。

宁波慈溪市鸣鹤古镇视觉中国 供图

两宋时期

浙江医馆药市空前繁荣

北宋时期,浙江各州县均设立了医学官制和惠民药局。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时,拨出官银2000两,连同自己的50两,在杭州众安桥附近开设病坊——安乐坊,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私助的公益性医疗机构。苏东坡离任前,将安乐坊搬至西湖边,改名安济坊,由官立改为私立病坊。北宋朝廷还曾诏令杭州人裴宗元和陈师文编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之一。

中国第一个国家药店——熟药所出现在北宋都城开封,也叫“修合卖药所”,由宋代改革家王安石批准创建,隶属于太医局。现代人耳熟能详的牛黄清心丸、逍遥散、藿香正气散、活络丹等中成药,千年前就出品于这家熟药所。

熟药所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开办的制药工场和国营药店,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熟药所分为两个部门,即“和剂局”和“药材所”或“收买药材所”。和剂局管理炮制药材制剂,也就是把固定的方剂制成各种剂型,如丹剂、膏剂、丸剂、散剂等。药材所专门负责收购药材、检验药材真伪、鉴别药材优劣。为了防止有人制作假药、冒充官药出售,官府会对官方制作的成药加盖官印,并出台相关管理条例制约假药,这有利于医药卫生行业的积极发展。

1130年,南宋政府在临安(今杭州)设立了熟药所,六年后,增设四所。熟药所之后更名为“太平惠民局”。自设立该局以来,不断收集诸家名方和民间验方,不断改进炮制方法,质量上乘,药物价格仅为时价的三分之二,惠济民众。

南宋时期,建置浙江的医药卫生机构较为完善,御药院、太平惠民局、惠民和剂局、施药局等在体恤民众、诊治疾病、规范行规、炮炙药物等方面建树非凡。药市红火,药店林立,药物炮炙技术精湛,药品种类繁多,药商远涉海内外。

明清以来

浙江民间药铺名店叠出

官药局历经宋代鼎盛、金元承续、明末衰亡,直至清代废止。

清朝前期,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药业兴隆,民间药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张,如杭州的胡庆余堂、叶种德堂、万承志堂、张同泰、方回春堂、泰山堂等;宁波的寿全斋、冯存仁等;温州的叶同仁堂、老香山堂等;绍兴的震元堂、光裕堂、鹤年堂等;金华的天一堂、九德堂等;嘉兴的杨九牧药酒店、兰台药局等;湖州的慕韩斋、贝文一等;台州的沈宝山、方一仁等;衢州的王德裕堂等;丽水的问松堂等……

其中,杭州的几家药店在全国影响重大,尤其在望仙桥、清河坊一带,名店叠出。清代《杭俗遗风》所载:“清河坊药号林立,百草飘香,实为东南药都。”

创建于清顺治六年的方回春堂是中国最古老的国药馆之一,也是现代中医馆的重要开拓者。方回春堂的创始人方清怡是杭州人,精通药理,擅长儿科,常以家传秘方研制丸药,使病人得以康复。他创办“方回春堂”,以期“逢凶化吉,妙手回春”,自创立之初就立下祖训,“许可赚钱、不许卖假”。方回春堂以“各类丸散膏丹,杜煎虎鹿龟驴诸胶”为主营项目,膏方是其中重要的经营项目。后人谨遵祖训,使方回春堂这块金字招牌流芳至今。2014年,方回春堂传统膏方制作工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至清末,杭城药业逐渐形成了最负盛名的六大家:胡庆余堂、叶种德堂、万承志堂、张同泰、方回春堂、泰山堂,尤以胡庆余堂名扬海内外,“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堂。”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工商型古建筑群胡庆余堂,以其典雅的江南庭院式建筑吸引了大批游客,发展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博物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位于宁波慈溪市的鸣鹤古镇则被誉为“国药首镇”,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以人杰地灵闻名。明清以来这里成为中国国药的发源地,尤其是叶天霖、叶心培兴办国药业,开创了慈溪国药贸易之先河,为中药老字号“北京同仁堂”“温州同仁堂”“杭州叶种德堂”“湖州慕韩斋”“震元堂”等国药老字号发源地。古镇内药材馆云集了150多家老药店品牌,有200多年历史的廿四间走马楼保存完好,布局精致。古镇内占地1600多平方米的国医馆是鸣鹤国药的源头,始祖为创办温州同仁堂的叶心培。

主持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江中医药文化系列研究》的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德明认为,浙江素有“东南药用植物宝库”之称,药行药店众多,药市药帮兴旺。浙江中药产业的兴盛,造就了浙江中医药的辉煌。千年药香正以守正创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的肌理,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要充分发掘弘扬中医药文化价值,加强医药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医药遗产的传承创新,使浙江中医药文化进一步繁荣昌盛。”

来源:浙江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