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续命、熬夜刷屏、忍不住“买买买”?听三甲医生说哪些依赖症“有毒”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7:04 2

摘要: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也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今天(9月1日)“上海健康播报”第八期发布会聚焦当前社会关注的健康生活方式问题,就含糖饮料依赖、“买买买”的依赖、短视频依赖等生活中诸多新“依赖”,邀上海多家三甲医院医学专家“把脉”支招。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也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今天(9月1日)“上海健康播报”第八期发布会聚焦当前社会关注的健康生活方式问题,就含糖饮料依赖、“买买买”的依赖、短视频依赖等生活中诸多新“依赖”,邀上海多家三甲医院医学专家“把脉”支招。

生活中总想找点甜?

“奶茶续命”“可乐提神”,越来越多人有“含糖饮料依赖”,生活中总想找点甜,对此,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吴江解释:含糖饮料是指糖含量在5%以上的饮品。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而一杯400-500毫升的含糖饮料往往就会超出这一限量。当人们习惯性地通过这类饮料提神、续命,可能已经形成依赖。

这背后的生理机制是糖能在短时间内刺激大脑释放大量多巴胺,带来即时的愉悦与“提神”错觉,这种“奖赏机制”极易让人产生心理依赖,一旦不喝就感觉“没精神”。

不过,这样的“甜蜜饮品”潜在健康危害不小。市面上大多数含糖饮料均以果葡糖浆、蔗糖等添加糖为主,这些成分极易在肝脏直接转化为脂肪,诱发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长期过量摄入还会加重胰腺负荷,提高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口腔细菌同样“嗜糖如命”,分解糖分后产生酸性物质,会侵蚀牙釉质,造成龋齿。体内过剩的糖,还会产生破坏胶原蛋白结构的物质,使皮肤松弛、失去弹性,加速老化。

吴江建议市民循序渐进地戒糖,比如从每天一杯减为两三天一杯。点单时,主动选择“三分糖”“无糖”。与此同时,寻找健康替代,要知道,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如果觉得没味道,可以尝试无糖的绿茶、红茶、咖啡、苏打水,或者用柠檬片、薄荷叶、黄瓜片、水果块制作天然风味水。

“囤积成癖”可能是病

时下,不少人喜欢“买买买”的同时“囤积成癖”,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分析,“大家囤的不是货,可能是安全感”。

乔颖分析,“囤积成癖”是当代人常见的一种行为习惯。衣柜里塞满未拆标签的衣裳,橱柜中垒着过期的罐头——这不是杂乱,而是一座“私人博物馆”,陈列着我们无法割舍的焦虑与眷恋。心理学家把这类人称为“仓鼠型人类”。

她同时谈到,囤积行为还反映出个体对决策的逃避心理:总觉得“万一将来用得上”,让人选择“先留着”来规避决策压力。

此外,社会文化的推波助澜同样不可忽视。面对“限时折扣”“绝版清仓”,人们像中了蛊的仓鼠,在电商的迷宫里疯狂囤积,把“购物车”变成诺亚方舟,事后又因“舍不得浪费”而囤积。

她提醒,普通“囤积习惯”与“囤积障碍”存在本质区别:后者会导致生活空间严重拥挤,引发显著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痛苦,并严重影响社交与生活功能,这类情况需专业心理干预,而非简单的“整理习惯”问题。总之,囤积行为是安全感缺失、情感寄托需求与消费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动因,才能帮助我们在人与物品间找到更健康的平衡。

总刷短视频,脖子、眼睛还好吗?

与其他依赖相比,“短视频依赖”大概属于“王者级别”。当前,短视频已成为许多人的“电子榨菜”,上下班地铁、中午吃饭、临睡前都要“刷刷刷”。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戈允申提醒,短视频虽能带来短暂愉悦,但“刷屏”还得有度。

他谈到,长时间低头刷屏,很容易引发颈部不适,并导致手指肌腱发炎,建议将手机抬高至视线平行位置,避免长时间低头,减少手腕、手指重复用力;每隔30至40分钟活动颈部、肩部和手腕,做简单拉伸,预防肌肉劳损;借助手机支架等辅助工具,减轻手部负担。

每观看短视频30至40分钟,闭眼休息或远眺5分钟;保持屏幕亮度与环境亮度相近,避免在黑暗环境下长时间盯屏;手机与眼睛保持30至40厘米的距离,避免过近。

他同时提醒,睡前至少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让褪黑素正常分泌,提升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刷短视频,每天固定作息时间,形成生物钟;卧室保持安静、昏暗,电子设备不带上床,并远离床边充电。

对于刷视频已经有点停不下来的人,他谈到,大脑、心理也要“断舍离”,要主动设定每日刷屏时间上限,防止信息过载;与家人和朋友面对面交流、参加户外运动、阅读书籍等,用这些有益大脑健康的活动替代碎片式浏览短视频。

来源:文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