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金图书馆流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0 16:57 1

摘要:上海不光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镇。我国现代文学三大家“鲁郭茅”(鲁迅、郭沫若、茅盾)都曾在上海生活并从事革命文艺工作,排名第四的巴金更是一直在上海居住并创作,直到逝世。三大家在上海的故居,我都曾参观过,但巴金的故居最近几年一直不开放,故至今

在巴金图书馆流连

上海不光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镇。我国现代文学三大家“鲁郭茅”(鲁迅、郭沫若、茅盾)都曾在上海生活并从事革命文艺工作,排名第四的巴金更是一直在上海居住并创作,直到逝世。三大家在上海的故居,我都曾参观过,但巴金的故居最近几年一直不开放,故至今心中留着遗憾。不过2024年11月25日,在巴金诞辰120周年之际,巴金图书馆开馆了。这次来上海小住,我的导航经理沈腾用他那幽默的声音引导我走进了这处石库门建筑。

为什么会对这些与现代文学有关的人、物、事或者直接说对巴金感兴趣呢?一是此乃中文狗的情怀所系,离开了文学,中文狗会呼吸不畅,一旦嗅到文学的气息,便如鱼之得水,瓜之有秧。

二是无缘像波伏瓦那样,享受“能够接近艺术家、诗人、哲学家,带给我的快乐”(《青春手记》);没有机会像弗吉尼亚·伍尔夫那样,坐在哈代家中,面对面地体会“看起来已经能够超然物外,不再需要任何恭维”(弗吉尼亚·伍尔夫日记选《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的这位作家;亦不可能像霍桑那样“在朗费罗家的炉火旁受到诗情的陶冶”(《红字·序》),于是就只好关注作家们的传记、作品、故居等,作为跻身他们朋友圈的替代。

三是上小学时看过孙道临主演的电影《家》,对三兄弟印象深刻,心想如果让我扮演一个角色,或让我在生活中做一个人,那我一定不会选择软弱的觉新,当然要选觉醒的勇于抵抗的敢于出走的觉慧。尽管我已经从《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领略了孙道临的英俊,但他在《家》中所扮演的那个角色丝毫打动不了我。

多说一句无关的话,正是看了电影,我才知道高家的大少奶奶叫瑞珏(jué),倘使直接读小说,那我肯定要称她瑞“yù”,直到坐进现代文学史的课堂。

巴金图书馆与海派文化中心的三栋石库门建筑相映成辉,共同组成了这一片区的文化地标,其实在建筑上也是地标。这只是我的看法,当地人是否这样认为,我不得而知。或许在他们心中,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里平常得很。

大门有楹联“家风天水远,神真庙堂尊”。进得门来就是上海文学馆一部分的巴金图书馆。在天井,我看到有懵懂孩童在父母的搀扶下,在石板小径和小石子上面玩耍。这小径寓意“书山有路勤为径”么?在阅览室,有十几名读者手捧巴金的著作或他编辑过的杂志在阅读。阅读不是作秀,所以我没有从展柜里拿一册《家》《春》《秋》来摆拍。在那方小厅,母子俩坐在圆凳上,对身后书架上的巴金作品指指点点。这位年轻的母亲一定是读着巴金的书长大的,她的孩子将与她吸收一样的营养。

在这里,我见到了巴金使用过的写字台,在抽屉里,票据、存折、粮本、留言条等生活实物把我们带到了巴金的日常生活中。他使用过的收音机能够让我们想到他的业余爱好甚至信息来源。站在那极其简陋的书橱前,我们体会到的是这位大作家丰富的精神世界与简朴的物质生活。“散布知识,散布生命”“把心交给读者”的作家追求的当然是心灵的丰盈,而不是家财的厚实。千万字著述与十卷译作就是最奢侈的品牌,红木花梨爱玛仕在它们面前会黯然失色。

在这里,我又一次走进了巴金与《呼啸山庄》译名首创者杨苡的交往中。去年在读杨苡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时,我了解了杨苡与巴金的交情,这次看到我书柜中的这本书移师到了展柜中,感觉很是亲切。杨苡与巴金常有书信往来,并得到过巴金的鼓励,“你要懂得向前看,保持乐观,多读书,相信未来。未来总是美丽的。”面对杨苡致巴金的贺卡、杨苡一家看望巴金的照片以及巴金给杨的女儿赵蘅的题字,我仿佛又走进了杨苡口述自传的世界,潜入了人家的朋友圈,自作多情地不能自拔。

在这里,我见到了1985年无锡钱桥中心小学“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写给巴金先生的信。“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孩子们得到了先生的鼓励。那年月,人们单纯正直向上,追求真理,希冀成才。从小学生到象牙塔中的少男少女莫不如此。小学生都敢给巴金写信,更遑论大中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我居然也与无锡的这些小学生一样,致信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一位著名学者,请教一些问题。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不承想得到了人家的积极回应。这位当年四十多岁的名人在一天晚饭后竟来到教室,约我到家面谈。我多次亲承謦欬,受益良多。那时他在做学问、写文章的同时,已经走遍了神州大地,令我十分艳羡。而今,我也已经到过所有的省区市,倘使像那位学者一样,在地图上作标记,那只有香港和澳门是空白。

巴金图书馆虽然有五个不同的功能区,但一个主题——“家”把它们串到了一起。1923年,巴金与三哥离开老家,以上海为家,相依为命。1945年三哥去世后,巴金想创办一座“尧林图书馆”(巴金名李尧棠,三哥名尧林),将三哥默默无闻奉献的精神散布社会,2025年借扆虹园复修和上海文学馆新建之机,夙愿得偿,名为“巴金图书馆”。巴金在上海四个年份中的一天,展示了他以上海为家的生活。“一双美丽的眼睛”展示了巴金与妻女的日常,拉近了名人与我们的距离。以《家》为主的作品陈列,包括书籍、电影、戏剧等等让我们始终走不出“家”……

这次我一改往日从不购买旅游纪念品的习惯,自己制作了两份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巴金图书馆开馆纪念卡,算是拓展了一下自己的爱好,为自己的闭环生活打开了一个小口子,好让外面的种种精彩也进来,供我偶尔回味、欣赏。

五十年前看电影时,我不会想到,在我之前,杨苡就是觉慧的粉丝。三十五年前在长途车上与内蒙古财经大学(当年称财经学院)的一位老师就巴金的《随想录》聊了一路的那天,我没有想到,而今会在巴金图书馆流连,且成为向这位曾经的中国作协主席献花的第18739位读者。那天在巴金图书馆流连时,我没有想到,在上海地铁文化艺术长廊,我每天都会见到巴金那睿智的眼神与慈祥的笑容。

来源:文有独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