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你提高50%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方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6:52 2

摘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把能量分配给每件事,必然要作出取舍。如何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合理分配,是值得思考的。

今天的文章,想跟大家分享几条能够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方法。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把能量分配给每件事,必然要作出取舍。如何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合理分配,是值得思考的

今天分享的方法都非常简单,新的一周,一起努力吧~

用「有效的事情」来启动任务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想要开始一项任务,坐到桌前,却总是随手打开了其他网页,或者刷起了手机、看起了社交媒体。一边刷,一边在心里告诉自己:先随便“溜达”一下,一会再做吧。

而这「一会」是多久呢?也许在你毫不留意的时候,就过去了二三十分钟……

如果观察一下自己,你也许会发现:很多时候,真正影响我们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其实就是「如何启动」。一旦我们启动了,进入状态了,往往就能持续做下去。

这背后,是大脑追求稳定的原理在作祟:我们总是不愿意改变现在的状态。

当我们休息时,我们经常不愿意启动;而当我们开始做之后,往往又忘了停下来休息。

所以,如果我们能尽可能减少启动的心理障碍和阻力,就能为每天省下大量被不知不觉消耗掉的时间。

怎么减少阻力呢?我给自己定的规则是:一旦我坐下来了,打开了电脑,我就一定要先开始做一点「有效的事情」。做完之后,再去干别的,比如刷网页、看消息、上网闲逛……

什么叫「有效的事情」呢?以工作为例,它可以是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是手头正在做的项目,也可以是一些细小而琐碎,但是能一劳永逸提高效率的事情,比如:

整理自己近几天的日志、把文件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好……

总而言之,就是能够对成果有所助益的事情。

不妨找个时间,把这些事情罗列出来,形成一个清单,这就是你的「启动清单」。

当你准备开始工作时,不要下意识去漫无目的地闲逛,而是先打开这张清单,从里面随便找一件事情(按照心情来就好),开始去做。

做完之后,把它划掉,然后,想休息一下或是继续工作下去,都可以。

你可能会发现,许多时候,经过这样一件事的启动,你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可以着手去做其他重要的任务了。

这就是它的作用:让你快速热身,保持手感,同时,又能为你提供立等可用的成就感和反馈,让你能够有动力立刻开始行动。

用「发呆时间」来巩固学习

许多人对「效率」的理解可能是:我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做更多的事情。因此,许多人每天都恨不得把每一秒都掰成两半来用,仿佛把时间利用得越充分,就占了越大的便宜。

但实际上,我想告诉你的是:有时候,「什么都不做」,比起你不断地去做事情,效率反而要更高。

什么意思呢?不妨考虑下面这个问题:

(1)在2小时的时间里,你可以看书、上网、聊天,自由地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学习任何东西。

(2)在2小时的时间里,前1个小时你可以看书、上网、学习;后1个小时,切断你所有的信息输入,你只能安静地坐着发呆,什么都做不了。

在上面两种情境中,哪一种情境下,你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可能很多人会选择第一种。但实际上,专门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尼尔森·考文发现:后者的效果比前者要好得多。

2004 年和 2012 年,尼尔森·考文做了两个实验,发现:学习之后有一段时间进行休息的参与者,对学到的知识记得更牢,甚至在经过7天之后,遗忘率也更低。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当我们学习之后安静待着,什么也不做时,大脑后台其实在忙碌地做一件事:对我们学到的知识进行「回放」。

这种回放是无意识的、快速的,因此你觉察不到它。但是,通过对大脑的扫描,能够发现参与者的海马体正有节奏地产生高频脑波,这就是大脑在努力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

研究人员发现:大脑每天都会清理掉一部分当天获取的新信息,回放次数越多的信息,就越不容易被清理。反之,回放次数越少的信息,就越容易被清理掉。

所以,如果你想最大化学习成果,那么请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排得太紧,而是容许自己发呆和放空。这能够极大地提升学习和思考的效率。

用「散步思考」来激发大脑的创造力

如果你是从事创意工作的,比如设计、文案、策划、新媒体……那么你一定有这样的需求: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创造力?

又或者,你面临工作上的瓶颈,需要想到别出心裁的方式,那么,你也一定会有这样的需求。

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且非常有效的办法:从办公桌前站起来,走出去,去散步。

2014 年一个研究发现:散步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创造力,并且这种效应在结束散步之后,还能维持15分钟以上。

原因在于:散步其实是一种高效的放松和休憩。它能够让你从注意力的牢笼中挣脱出来,让你疲惫不堪的精神得到放松和喘息,重新恢复精力。

当你的思维彻底放松下来时,你会暂时关闭外界的信息输入,而任由思绪在后台随机地、踊跃地激活各种不同的节点。这时,就有可能产生「远距联系」,把原本无关的节点联系起来。反映在外,就是产生创意或灵感。

并且,当我们步行时,脚步对身体的反作用力会在血管中形成细微的湍流。它可以让更多的血液和氧气进入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再比如,散步这种高度有节奏感、韵律感的活动,能够让大脑处于一种平衡的、舒适的状态里,对脑波活动进行调节,让各个脑区之间的协作更紧密高效。

同时:散步可以促进BNDF(脑源形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提高突触的可塑性,从而让我们对知识记得更牢、思维更清晰。

如果你感到思维和工作遇到了瓶颈,那么不妨试一试,离开办公桌,到外面走一走。

很有可能,走着走着,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又或者,脑海里会涌现出一些奇思妙想的点子,想到一些全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用「切换环境」来刷新思维惰性

大脑有两个非常底层的功能:

一是,它善于在事物之间创造联系;

二是,它善于发现事物跟以往不同的地方,对新奇的事物更感兴趣。

那么,将这两个功能结合起来,我们其实可以得到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

当你想学习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时,不妨换一个新的环境去学习。

举个例子:比如你天天待在家里,现在想考一个证书,那么更好的做法,不是在家里学习,而是出门,找一个平时没去过或很少去的地方,咖啡馆、图书馆、自习室……在里面学习。

为什么?因为当你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的时候,大脑会被高强度地激活起来。

大脑会更容易将这个「新的环境」跟你所学习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把它跟「旧的知识」区分开来,让你对新知识记得更牢固、更深刻。

同样,当你想处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时,也可以试着换一个新环境,这样可以削弱旧环境跟旧工作的联系,让你的思维和状态不容易受到过去经历的限制和束缚,更容易想到新的点子和做法。

甚至,你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些「新场景」,比如:

不要在一个座位待太久,每几天就换一个位置,高频度刺激大脑;试着去不同的地点和场所学习,每一个场所学习相似的内容,增强联系;在特定的日子学习更重要的内容,比如,在大雨倾盆的时候学习更困难的知识,让「坏天气+新场景」成为一个更强的记忆线索……

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当你回忆某个知识点时,你未必能立刻想起来;但一旦你回想起看到这个知识点的场景,比如回想起当时所在的场所、当时的天气、周围的人群,甚至包括听到的声音和嗅到的气味……这个知识就会鲜明地涌现出来。

所以,如果你需要高强度地学习和思考,那么,一定不要长期待在同一个地方,而是不断给大脑新的刺激。

这会让这些新的知识,在你脑海中变得更牢固、更稳定。

用「场景线索」来帮助自己改变行为

我们的选择和行动是受什么影响的呢?答案可能让你意外:绝大多数时候,其实都是受环境影响的。

举个例子:两家咖啡店,前一家店里的人都在玩游戏、刷视频,后一家店里的人都在认真工作、看书、学习。那么,你去前一家店一定更容易开小差,而在后一家店里一定会更专注。

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周围环境中的信息,这些信息加起来,会形成一种非常强的势能,推动我们去做出选择、决策和行动。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选择是自主做出的,其实都是被环境推动和影响的。

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是:想办法设计一个有助于行动的环境。

你想更多地去做什么事情,就设计更多的环境线索来强调它、突出它、方便它;你想减少什么事情,就把它藏起来,让自己看不到它,需要花精力去找它。

工作的时候,你把手机放在抽屉里,就能有效减少玩手机的行为。哪怕只是「打开抽屉,拿出手机」这么一个简单的行为,也足以减少你许多次下意识想玩手机的冲动。

你想经常浏览某个网站,就把它放在浏览器的首页,一打开浏览器就能看到。或者设置成固定标签页,置顶在标签栏里,不需要从书签收藏里面去找。

你想记住一个事情,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不是在脑海中不断回忆它,这很难做到,而是把它写到便签上,贴在一转眼就能看见的地方,让它更容易进入你的注意力范围。

你想多在书桌上看看书、干干工作,平时就多清洁书桌,不要在上面摆很多东西,让它随时随地处于一个「随时都能坐下来开工」的状态。

你想养成运动的习惯,那就把运动的装备准备好,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让自己毫不费力就能开始运动。

你想让自己有空时多读点书,那就把书放在沙发旁边,而不是放在书架上。这样,当你处理好一天的事情,坐在沙发上时,就更容易随手拿起书、翻上几页……

通过这些小创造,让你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让周围的一切成为你的助力,引导你去做出行动。这就是改变行为的秘诀。

用「精力节律」来安排自己一天的工作

什么叫节律?简单来说,就是你一天里面,精力和状态的波动情况。有些人白天精力十足,有些人下午状态最好,有些人晚上大脑特别活跃……这些,都是专属于自己的节律。

在波峰期去做最重要、最需要聚精会神的工作,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在波谷期强迫自己全神贯注去工作,那就很容易疲惫、分心、走神。

所以,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自己的精力节律。

不妨试着每天写一写日记,记录一下今天在什么时间段处理了什么事情,以及自己处理事情时感受到的状态。如果长期来看,某个时间段你的思维特别活跃,精力似乎很旺盛,总是能把事情很快做完,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你的「波峰时间」。

一旦你找到自己的「波峰时间」,那么对应的,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波谷时间」和「正常时间」。那么不妨按照这个节奏,来安排自己的任务:

最琐碎的、最不重要的、不需要费脑力的(一般是整理和操作性事务),以及可以快速得到反馈的,安排在「波谷时间」;日常的事务,沟通,协作,信息回复,安排在「正常时间」;最重要的工作,包括跟自己业绩目标紧密挂钩,需要做出亮点和成果的,又或者需要投入精力去学习的,安排在「波峰时间」。

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6个方法,你学会了吗?

分享给你的朋友,新的一周一起加油~

作者:李睿秋Lachel,来源: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来源:读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