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工作者热议“科普月”|共绘科普新画卷,同筑科技强国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6:50 1

摘要:8月28日,河南省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在省科技馆盛大启幕。活动期间,省首席科普专家、高校教授及科技馆辅导员等不同领域的科普工作者,围绕科普月的意义及行业实践等方面分享见解,传递出投身科普事业的热忱与担当。

8月28日,河南省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在省科技馆盛大启幕。活动期间,省首席科普专家、高校教授及科技馆辅导员等不同领域的科普工作者,围绕科普月的意义及行业实践等方面分享见解,传递出投身科普事业的热忱与担当。

科普月:从时间扩容到价值升维

从全国科普日到全国科普月,这一转变意义深远。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从国家战略层面解读这一升级:“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契合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需求——只有让先进理论、技术通过科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强国建设才能走得更稳、更快。”

茹振钢表示,“科普月”时间的延长,显示出其重要程度的提升,做好科普工作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关键一环,能够更扎实有效地展现科技实力和国力。在他看来,农业领域尤其需要长期科普,从粮食种植到农产品深加工,从田间地头到产业链末端,系统的科普能让农民真正掌握实用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河南省科技馆展览教育部科技辅导员王玉也认为,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是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她从另一维度诠释升级意义:“通过系统性的科普活动,可以弥补公众科学素养的地区差异,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和青少年群体的科学启蒙具有显著作用。”在王玉看来,科普月让科学变得“可感可知”,通过互动体验让公众直观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实践密码:大地讲堂与科技展台让种子扎根

作为知名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在农业科普领域经验丰富。从田间掰麦穗讲解,到显微镜下的“小麦生命课”;从编写技术手册,到短视频解答“面粉颜色与营养”之谜——他用40年实践总结出:“把科学知识变成百姓能懂的语言,让科学方法成为农民会用的实招。”

“科普是打通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桥梁。”茹振钢表示,“再高产的种子,不种进农民心里,就永远困在试验田。”他认为,农业科普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要着眼于让大地长出好庄稼、产出好粮食。农业科技工作者应注重将科学理论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用得好,把高端科技成果落到实处。

王玉所在的河南省科技馆在全国科普月活动中积极发挥作用。王玉介绍,活动促使省科技馆开发了更多丰富的探究式学习课程,这些课程将科普与展项相结合,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她说:“让科学可感可知,比单向灌输更有效。”这位全国金牌辅导员深有体会:“当孩子眼睛发亮地追问‘小麦晚上会长吗’,那就是科学火种被点燃的时刻。”

薪火相传:构建科普共同体的时代课题

面对首个科普月,科普工作者们期待着更美好的愿景。

“高校要培育既懂科研又擅科普的‘双栖人才’。”茹振钢呼吁。作为河南科技学院教授,他亲历了实验室成果因科普不足而“养在深闺”的遗憾。如今他带着学生走进麦田讲堂,足迹遍布中原沃野。他提出高校应打造专属科普队伍:“过去高校多侧重教学与科研,未来要培养既懂科研又会科普的人才,让科学家写科普书、讲科普课,把高校的智力资源转化为科普优势。”

王玉则期待科普月能推动形成长效机制:“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活动,让科普融入日常生活,持续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王玉倡议,在科普方式上,要注重互动体验。她举例说,在一些科普活动中,省科技馆设置了机器人展示、科学实验互动等环节,让公众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这些项目效果非常显著。“未来,我们将细化受众研究,推行分龄科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设计不同的科普内容和活动。要让科技馆不仅成为知识殿堂,更成为孕育创新种子的沃土。”她说。

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为科普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他们将用专业、热情与创新,编织起一张覆盖全领域、服务全民的科普网络,在科普月中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河南科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