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迷雾与高铁幻影:中印邻里的认知错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09:33 1

摘要:吾球商业地理:当班加罗尔程序员敲击键盘的节奏与孟买贫民窟的生存挣扎形成交响;当TATA纳米汽车与牛车并驾齐驱;当仿制药工厂的流水线旁瑜伽师在冥想;当德里体育部长在贫民窟投影奥运场馆效果图时,22公里外的建筑工人正用智能手机观看宝莱坞翻拍的《摔跤吧!爸爸》……这

城市头条/印度

没有不被水流过的土地

没有不被商业塑造的城

吾球商业地理:

当班加罗尔程序员敲击键盘的节奏与孟买贫民窟的生存挣扎形成交响;当TATA纳米汽车与牛车并驾齐驱;当仿制药工厂的流水线旁瑜伽师在冥想;当德里体育部长在贫民窟投影奥运场馆效果图时,22公里外的建筑工人正用智能手机观看宝莱坞翻拍的《摔跤吧!爸爸》……这个14亿人口的文明体正在多重时空维度中寻找平衡。也许最值得它深思的是:如何在现代性进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范式?

采写/朱亚栋

主编/王千马;

图片/网络;

编制/大腰精+牛儿响叮当+哟嚯

这段时间刷视频,中印之间的对比,比中美之间的话题似乎还要火热。

有中国博主拍印度的视频,无不像那恒河水一样,透着混乱、肮脏,尤其是印度人的美食,让人看到了食物从人体出来后的模样,而且是肠胃不好的那种;

而印度博主也开始热衷往中国跑,在他们印象中,这个要落后他们几十年的国家,一定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只可惜频频被高铁、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以及洁净的街道打脸,最后,他们在北京二环的胡同中终于得偿所愿,原来中国的城市还是有很多“贫民窟”的。但等等,为什么这种贫民窟会停了那么多豪车,墙上还到处挂着空调的外机?

【印度菜肴之所以很多是糊糊状,跟香料使用、气候炎热、宗教信仰和主食偏淡有很大关系|来自网络】

每次看到这种视频,都会叫人乐呵。这种貌似熟悉的邻居,在串门时才发现你不懂我,我不了解你,由此而产生的滑稽,不免让人感叹,这个世界原来是如此的不同。只是,我家的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

事实上,我也很想去印度看看。这个早在公元627年,就有玄奘和尚到达过的地方,有着众多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胡马雍陵、拉贾斯坦邦的雄伟城堡、科纳拉克太阳神神庙以及名声在外的泰姬陵,但是多年来与西方和美国的往来,常常让人忽略了这位邻居的存在。很多人对印度的了解,也许只剩下佛教,以及让中国都叹为观止的人口出生率。直到有一天,“吾球商业地理”特约观察员周为筠在中东走过一圈之后才发现,中国制造赶紧要出海,不然世界有被印度人占领的“趋势”。事实也正如视频上所表现的那样,以前感觉还很陌生的印度人,现在也频繁出没在我们身边了。

不过人多了也有烦恼,就业压力、资源紧张,这些问题够政府喝一壶的。尤其在各方面建设跟不上的情况下,出行都是个困难。中国高铁可以实现一日千里,他们只能挂在火车上,跟着火车蠕动。所以,每个来中国的印度人,如此关注中国的高铁,就非常能理解了。事实上,印度政府对如此高的出生率也并非无动于衷。早在1952年,印度首创并正式实施人口控制计划。初期以宣传避孕和自愿节育为主,但效果有限。而在1976年至1977年的一年时间内,由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强硬主导并推行的强制绝育手术,更是称得上是印度版的“计划生育”——就像我们不曾了解这位邻居的爱,也不曾了解这位邻居的痛。直到最近一部名叫《黑白魔女英迪拉》的电影面世,我们才得以一睹这个热衷于生育的国度,原来是如何挣扎在人口发展的泥沼之中。与此同时,将英迪拉称为“黑白魔女”,可见她那手段,绝对不是菩萨心肠。

【一提印度火车,大家很容易就想到这样的场景|来自网络】

这是一部还没有上映,就得到印度男性捐款10.8亿卢布,并得到3000万人点赞支持的印度纪实电影,反映的正是当年惨绝人伦的印度大绝育事件!

01手术刀“挥向”印度男人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第一位女总理,同时也在1966年1月24日—1977年3月24日,1980年1月14日—1984年10月31日期间两度出任过总理。原名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尼赫鲁,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她是印度如假包换的“官二代”,她的父亲正是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所以行事相当“硬朗”。所以,当她签署《国家人口政策决议》时,这位被称为“印度铁娘子”的总理也许早已预见,她将开启人类史上最激进的男性绝育计划——与后来我们针对于女性不同,印度的计划生育针对的是男性,认为男性绝育更简单,20分钟就能完成且恢复快,规定生完二胎的男性必须强制绝育!

在德里尘土飞扬的街头,军警用配给卡作诱饵,将低种姓劳工拖往临时手术室——那里日均完成2.2万例输精管结扎术,它们有些在没有麻醉的条件下实施,消毒棉短缺时甚至以恒河水替代。13个月间,810万男性在强制绝育中失去生育能力,相当于每天有2个整编师被“解除武装”。当政策执行者陆军上将杰恩的勋章因超额完成百万指标而叮当作响时,北方邦的妇女们正用纱丽边缘擦拭丈夫手术感染后的脓血。这让人不由得感叹,在男女地位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印度男性,没想到会在这方面“栽跟头”。

常常想,为什么印度会有这么多人。它的面积顶多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却装上了14亿人口。这与它相对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关。这个从北至南分别是山地、平原和高原的国度,大部分地区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印度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适宜农业生产,而且在热量丰富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一年三熟。印度的耕地面积达到1.6亿公顷,比中国的1.2亿公顷还要大。

但进一步了解印度你才会发现,这其实和印度自身的“混乱”有关。熟悉印度历史的可能都清楚,印度自古以来都只是地理名词,而印度成为国家概念还得等到现代社会。尽管它位于南亚大陆,北部紧贴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和南方则是高原和山地,再往外就是海洋,可谓具有十足的安全感,然而,这种地形使得印度在陆地上缺乏战略纵深,容易受到外部威胁。

更要命的是,北边本来严丝合缝的山脉,却有一个开伯尔山口——这个位于兴都库什山脉与苏莱曼山脉之间,全长53公里,最窄处不超过600米的山口,一如传统中国的河西走廊。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通过河西走廊,入侵中原,同理,很多外来势力不断通过开伯尔山口入侵印度次大陆。如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帝国,以及16世纪初的蒙古人——占据印度次大陆330年的莫卧儿帝国就是他们所创立。

很多人不免疑问,为什么印度人不在开伯尔山口那里设立关卡,就像汉朝在河西走廊往那里进行移民实边,并设立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和敦煌郡等五郡,而在朱元璋手上,更是修建了600年未被攻破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但是多年来被多种势力染指、一直四分五裂的印度次大陆,显然并没有统一的政权来做这样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统治印度次大陆的政权也不会将开伯尔山口给关起来,因为它们本就来自外面。关起来岂不是连后路都被断了。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英国人于1947年退出、印度于1950年1月26正式建国。但让印度人无奈的是,英国人走了,却留下了印巴分治。今天的开伯尔山口,是在巴基斯坦的手中。

【开伯尔山口地形|来自网络】

也正是历经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蒙古人、以及英国人来回翻烙饼,给了这块土地苦难的同时,也给这块土地带来了诸多的文化,和信仰。这里不仅有佛教,还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教派多了也会暗自竞争。所以有些教义普遍鼓励生育,认为多生孩子有助于自身的传播和扩大影响力。

【这就是传统的印度式家庭|来自网络】

一脉相承,今天印度上层认为人口多是优势,在国际上说话也更有底气,而普通民众也认为多生孩子多有福。

当然,和中国过去一样,孩子中必须得有儿子,没有儿子就不断地“招娣(弟)”“望娣(弟)”“盼娣(弟)”,所以人口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

02粮食增长下的人口冲天

更重要的是,西方殖民者不仅让印度这个南亚次大陆国家走向了全世界,东印度公司还引入了鸦片贸易与发展新型农业经济模式,导致印度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逆转。

在英国人推行的种植园经济中,印度人虽然被备受剥削:比如改种小麦等作物,就像18世纪孟加拉棉花种植园里,英国监工用皮鞭将稻田改造成经济作物区;又比如粮食也被英国大量收购进而运回英国,让印度农民改变了粮食储存习惯,进而在遇到自然灾难时,只能听天由命——1770年,罕见的干旱造成1000万人死亡,比二战期间被杀害的犹太人还要多几百万。这场大饥荒让当时孟加拉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John Fiske在他的《未见的世界》一书中写到:1770年孟加拉大饥荒死亡人数要比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死亡人数还要多。

但话又说回来,因为殖民者在剥削的同时,也会多多少少引进一些技术,加上在印度建立了铁路和蒸汽船运输系统,虽然主要是为了满足英国的需求,但客观上推动了印度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1911年人口普查官霍顿在报告中写道:“3亿人口是我们的资产,更是他们的枷锁。”这种被刻意维持的高密度人口,既为殖民者提供廉价劳力,也埋下独立后的发展隐患——当尼赫鲁推行绿色革命创造粮食奇迹时,6.3的生育率正将新印度拖向马尔萨斯陷阱。

所谓绿色革命,是印度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尽可能提高粮食产量。这是印度在土地改革未见成效之后的次优选择。在这场绿色革命中,学习引进欧美先进农业技术和种子是一种途径。尤其是来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育种家诺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培育出的高产矮杆小麦,在他极力抗衡印度当权派中守旧的传统主义者并取得胜利后,被广泛种植。自此,矮杆小麦与矮杆水稻一起,在化肥以及扩大灌溉的推动下,被认为彻底革新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避免了饥荒——尤其是在人口过剩的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只能靠成船的美国小麦维持生存。此外,印度还对全国适宜种植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推广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为农民提供农业信贷和技术培训。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印度的粮食产量,使印度从粮食进口国逐渐转变为粮食自给国,甚至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尤其是锡克人居多的旁遮普邦,更是被他们打造成了“印度的粮仓”。

【1966年,林登·约翰逊与英迪拉·甘地(时任印度总理)在白宫|来自网络】

在这场绿色革命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英迪拉·甘地的作为。毋庸置疑,她让很多印度人重新端起了饭碗。除此之外,在她执政时期,印度在稳定平衡中发展,科技人才数量居全球第三,成为国际核武俱乐部的第六成员,把贫穷落后的印度打造成世界排名第十位的工业化国家。但与此同时,她在1977年前后推行的“计划生育”,让很多印度男人失去了“雄风”,也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这位印度的“女王”“铁娘子”死在了她的锡克族护卫枪下!

也因为英迪拉·甘地强制计划生育政策的失败,1980年代后,政策转向更加注重健康教育和自愿选择,提供避孕方法和生殖健康服务。但是这样温水煮青蛙,没等水烧开,青蛙则把铁锅蹬破了。

于是,也就有了印度人口的一飞冲天。

03不可忽视的“印度力量”

就像至今我们依旧还有很多人认为,存钱不如存人。也正是巨大的“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以及城市化。

这也一度给了印度人迷一般的错觉。他们相信巨大的人口规模,一定会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存在。但问题是,靠人海战术并不一定能实现经济腾飞,如果这是真理的话,那么,非洲不少国家早就是世界强国了。

一方面,它需要教育的提升,光有人口,没有人口素质,一切白搭;

另一方面,得有政治上的平等。当很多中国大山里的娃娃可以靠着高考改变命运,大批中国农民在上世纪洗脚上岸,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能在珠三角、长三角创业当老板,今天的很多印度人还陷在种姓制度中,导致至今很难改变不平等和阶层固化。

也正是印度普通人缺失出路和选择,所以很多印度本土培养的人才在1991年经济自由化,以及印度IT产业崛起后,涌入硅谷、伦敦、新加坡。目前全球有超过3540万印度人定居海外,每年约250万人移民世界各地。而这些移民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中东和澳大利亚。在美国印度裔人口达540万,是第二大移民族群;在阿联酋有356万印度人,99%是外来务工人员;

在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印度裔是仅次于白人的第二大族裔。

【在中东出没的印度人|摄自周为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通过早期技术移民在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成长起来的印度裔开始从技术工程师,垄断商界职业经理人,如今,硅谷30%的科技公司由印度裔创立,硅谷科技公司中印度裔高管占比超15%,TCS、Infosys等外包巨头雇佣超100万员工,为全球企业提供低成本服务;美国每3个医生中就有1个是印度裔,英国40%的注册会计师来自印度移民;而标普500公司中印度裔CEO达12%,例如微软、谷歌、Adobe、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万事达卡、诺华制药等科技和非科技企业,可谓在银行、制药、快消、能源等领域全面渗透。

另外,这些印度裔还纷纷进军所在国的政界,例如新加坡现任总统尚达曼、英国现任首相里希·苏纳、美国前任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等,印度正在通过移民拓展自身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一种另类的“农村包围城市”。可以想想,当这些印度裔不断取得非凡的成就和影响力之后,他们一定会反过来改变现在的印度。所以,尽管我们对今天的印度还充满着“揶揄”,但我们不能怀疑它的未来。

何况今天的印度也在突飞猛进当中。班加罗尔“硅谷”聚集了Apple、Google等科技巨头研发中心,培育出InMobi(估值10亿)、Snapdeal(估值5亿)等本土独角兽。塔塔集团则以35亿英镑收购英国钢铁厂,Reliance集团在非洲布局石化产业,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35%的零部件来自印度供应商(The Economic Times, 2023)。米其林、三星等跨国企业已在印度建立完整供应链体系,形成“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的产业生态。印度程序员主导全球开源社区(GitHub印度开发者占比12%),为Meta、谷歌等巨头提供核心代码,印度外包产业每年创造1500亿美元出口!

【网络上总结的印度工业|来自网络】

不得不说的还有印度药企,通过“强制许可”生产仿制药,使艾滋病药物价格从每年1万美元降至300美元,拯救全球数百万人。但这一模式也引发西方药企的专利战,2020年美国将印度列入“汇率操纵国”黑名单,部分原因正是针对其仿制药竞争。俄乌战争后,印度承接了西方企业撤离俄罗斯的订单,成为全球“去风险化”中的受益者。

2023年,印度对东盟出口增长28%,在电动汽车、光伏组件领域挑战中国优势。这一年,印度海外投资存量达1.2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制造中心”。其“Jugaad”(低成本创新)模式,如印度手机以10美元价格抢占非洲市场,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

宝莱坞电影覆盖全球10亿观众,印度餐饮(如Tandoori烤肉、奶茶)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符号。瑜伽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印度教哲学在西方新灵性运动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文化渗透”与经济扩张形成合力,使印度成为不可忽视的全球存在!

也许,这是印度孜孜不倦进行多次尝试申办夏奥、冬奥会的雄心之所在。即使孟买的申奥计划因贫民窟改造争议、交通基建滞后(地铁覆盖率仅12%)而失败,印度对于举办奥运会的壮志从未熄灭过——也许,通过奥运向世界展示“现代化”面貌,可以一举掩盖其种姓制度、宗教冲突等问题。但就像谁也不能无视它的发展那样,也不要忽略这样的“存在”:它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却有2.3亿人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拥有世界第三大科技人才库,40%妇女仍是文盲。

这也让我们意外发现,此前追求多子多福,即使国家强制计划下也没能改变的生育意愿,却在今天的经济发展、现实的压力下开始意兴阑珊。

04需要找到自己的发展样式

如今的印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文明重构——其人口结构转型、经济增长模式更替、全球角色嬗变,本质上是一场古老文明对现代性的适应性变革。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所言:“印度的伟大,在于它用最多元的文化包容了最极端的发展悖论。”

当班加罗尔程序员敲击键盘的节奏与孟买贫民窟的生存挣扎形成交响;当TATA纳米汽车与牛车并驾齐驱;当仿制药工厂的流水线旁瑜伽师在冥想;当德里体育部长在贫民窟投影奥运场馆效果图时,22公里外的建筑工人正用智能手机观看宝莱坞翻拍的《摔跤吧!爸爸》……这个14亿人口的文明体正在多重时空维度中寻找平衡。

也许最值得它深思的是:如何在现代性进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范式?

【这样的印度,也似乎符合很多外人的想象|来自网络】

在“吾球商业地理”看来,它也许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我国。它大国地位的实现程度,将更大取决于内部改革效能与外部环境互动的综合作用。

印度的全球扩张和人口增长,既是一场经济奇迹,也是一场生存挑战。它像“隐形的蝗虫”,通过技术、资本和文化的渗透改变世界,却在基础设施、公平分配和治理能力上深陷泥潭。印度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将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本,将全球化野心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一面在鼓励生育,但另一方面也在努力推动人口红利走向工程师红利。机器代人,以及快速发展的智能制造,让低端劳动力不再具有竞争的优势。与此同时,中国要想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就必须要在产业链上向上游延伸。这些都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极大的要求。

这对印度无疑是个巨大的启示。印度需要沉下心来,向自己的近邻学习。但对于我们来说,不能否认和忽视的是,已经从地理概念变成了国家版图的印度,如今基本上具备了作为地区大国和世界强国的资格,而且,从独立开始印度就有领导世界的野心!这种野心曾让他们将侵略战争打成了首都保卫战。

我们愿意与这位邻居和平共处,但是,只要野心冒头,我们就应该坚决地让他们重新回味其运载火箭常标注的梵文箴言:

“毁灭与创造本是湿婆的同一支舞。”

来源:齐鲁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