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感染新亚型流感(禽流感)是由某些感染禽类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毒株,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常,禽流感病毒不会从鸟类传播给人,中国香港1997年发现首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收到来自亚洲、非洲和北美洲16个国家的病例报告,病死率为52.7%。自
人感染新亚型流感(禽流感)是由某些感染禽类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毒株,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常,禽流感病毒不会从鸟类传播给人,中国香港1997年发现首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收到来自亚洲、非洲和北美洲16个国家的病例报告,病死率为52.7%。自上海市2013年发现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以来,全球报告病例的病死率约为40%。近年来,我国先后报告了H10N8、H5N6、H9N2、H7N7、H6N1、H7N4等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病死率均较高,由此可见,禽流感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非常强悍的致死性病毒。
禽流感的传染源
主要是患病或携带病毒的家禽和家猪,可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传统的活禽交易摊位是感染、传播禽流感病毒的温床,因此控制活禽交易对于控制禽流感疫情极为关键。
人感染禽流感
的 临 床 症 状
根据病毒亚型和患者病情不同,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部分可能仅有轻微呼吸道症状或眼部结膜炎。有的高危患者则病情严重,早期相似于普通流感,伴呼吸道症状和发热、咳嗽、头痛、肌肉酸痛。随后,大部分患者都会进展为肺炎,甚至重症肺炎。
若病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将快速形成全身性炎症反应,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度感染性休克,病情凶险,致死风险非常高。如果患者近期接触过活禽,并且出现较为严重的流感样症状,例如发热、头痛、鼻塞、流涕或眼部结膜炎等应该尽快去医院接受检查。
高危人群
各类与家禽或禽类制品密切接触的从业人员,以及习惯生食禽类或蛋类的人群。
禽流感预防措施需从个人卫生、环境管理、养殖防控及应急响应四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一、个人卫生防护
勤洗手:接触禽类、处理生肉或外出回家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避免接触传播源:减少活禽(尤其是病死禽)接触,处理后及时洗手并更换衣物;避免触摸眼、鼻、口,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
饮食安全:确保禽肉、蛋类彻底煮熟(H7N9病毒需100℃高温1分钟),避免食用半生不熟食物,生熟砧板分开使用。
二、环境与养殖管理
养殖环境清洁:定期消毒禽舍,保持干燥通风,及时清理粪便,减少病毒滋生。
合理饲养:避免过度拥挤,保证营养均衡,发现异常禽只立即隔离并上报。
人员防护:养殖、运输人员佩戴口罩、手套,工作服定期消毒,接触污物后洗手。
三、应急响应
与高风险人群管理
及时就医: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禽类接触史,避免前往密闭场所。
疫苗接种:高风险人群(如养殖人员、兽医)优先接种疫苗,普通人群可咨询医生后接种。
四、其他防护措施
室内通风:每日开窗通风30分钟,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清洁空调滤网。
预防禽流感的关键是避免接触活禽和避免活禽交易市场暴露,禽、蛋类食品务必煮熟后食用。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禽流感传播风险,保护个人及养殖业健康。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