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福建漳州正新轮胎公司的车间里,石登小伙范文攀摩挲着刚下线的摩托车轮胎,橡胶的温热掠过掌心,激起这位“山里汉子”心头的柔软。掌心那道熟悉的温度,一度熨平了他在异乡闯荡的人生褶皱——七年前,那个蜷缩在绿皮火车硬座上的山区小伙绝不会想到,如今的自己会成为连接滇西山
在福建漳州正新轮胎公司的车间里,石登小伙范文攀摩挲着刚下线的摩托车轮胎,橡胶的温热掠过掌心,激起这位“山里汉子”心头的柔软。掌心那道熟悉的温度,一度熨平了他在异乡闯荡的人生褶皱——七年前,那个蜷缩在绿皮火车硬座上的山区小伙绝不会想到,如今的自己会成为连接滇西山区与东南沿海的“就业摆渡人”。
“闯出去”:把恐惧熬成铠甲
2019年初春,范文攀和妻子怀揣着东拼西凑的2000元路费,挤在开往福建的绿皮火车上,眼前晃过的连绵隧道与陌生灯火,让这个与家乡渐远的“山中糙汉”心中充满忐忑与不安。“每年仅靠在县城打零工挣的不到2万块钱的工资,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难……”谈及外出初衷,范文攀记忆犹新。
初到正新(漳州)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时,轰鸣的注塑机、刺鼻的橡胶味、潮热的天气,让劳碌一天的他躺在床上仍彻夜难眠,种种不适,让他在心中打了多次退堂鼓。但流水线上“多劳多得”的计件工资单,让他看到希望,坚持了下来。“到手5000多元的工资,相当于在老家半年的种地收入。”回忆起拿到的第一个月工资,范文攀不经感叹。
“沉下去”:在机器声中找到人生节拍
面对工厂精密的生产设备,初中文化的范文攀从零起步。在公司严格的“师徒制”培养模式下,他仍坚持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研究模具构造、温习操作技术,那本翻得皱巴的笔记本里,记满橡胶配方比例、硫化温度参数……“师傅夸我‘比质检员还较真’。”凭借着一股子钻劲,范文攀半年便熟练掌握12种设备操作,三年便从普通操作工晋升为企业主管,薪资翻了一番,还让团队的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6%以上。
更让他自豪的是,从外出务工到现在,他不仅学到了一身别人拿不走的本领,还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翻新了家中的旧房、在老家的县城买了新房、把儿子转到了福建城里的中学、带母亲治好了陈年旧疾.......“这些,过去的我,想都不敢想。”范文攀的眉眼间洋溢着跨过“千重浪”的释怀与自豪。
“带着去”:构建山乡的“信任链”
2023年春节,返乡过节的范文攀发现,老家的村里仍有大量劳动力困于“想出去又怕出去”的纠结。于是,在大家的支持下,他带着公司的宣传册,走村入户,用亲身经历破除乡亲们的担忧。“公司宿舍有热水器、WiFi”“生病有医保报销”“孩子能进厦门的公立学校”……为进一步打消乡亲顾虑,范文攀还创新“体验式招工”——邀请有外出务工意愿的乡亲赴漳州工厂参观体验,现代化的车间、舒适的食宿环境、让人放心的子弟学校,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范文攀带领更多老乡留在外地务工,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2024年,由他带领的兰坪籍务工团队获评公司“先进集体”,其中的20余人顺利晋升技术岗位。
“破界者”的启示
在乡村振兴聚焦“如何引人、育人、留人”的同时,石登的“范文攀”们,因地制宜,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着“怎样让偏远山区的劳动力流动得更具建设性”。
范文攀,这位山区小伙,用七年的时间证明:外出务工者,可以是技术创新的参与者、城乡文明的转译者,更可以是新生产关系的构建者、带领乡亲致富的链接者。他将“吃苦耐劳”的“山区精神”转化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东海之滨播下滇西北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石登的“范文攀”们,通过努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新活力,用他们的故事重新定义着:外出务工,不再是逃离大山的权宜之计,而是重塑山乡的主动进击。
来源:砚山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