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先生”毛奇龄:经史纵横 博学鸿儒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6:19 1

摘要:城厢古韵悠,梦随流水远。明末的百尺溇一带,白墙黑瓦间氤氲着水汽与书香。1623年,在书香门第的毛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家人翻遍典籍,从郭璞《游仙诗》“奇龄迈五龙”中择定其名——毛奇龄。

城厢古韵悠,梦随流水远。明末的百尺溇一带,白墙黑瓦间氤氲着水汽与书香。1623年,在书香门第的毛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家人翻遍典籍,从郭璞《游仙诗》“奇龄迈五龙”中择定其名——毛奇龄。

朝代接替,他历经风雨沧桑,饱受流离苦难。世事变迁,他应召入仕,经世致用,成为清代前期久负盛名的文化学者,在经学、史学、文学、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用鸿篇巨著为后世留下了恢宏的文化宝藏。

自幼聪颖 流年辗转

毛奇龄展示馆展陈

少时,毛奇龄就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他从小聪颖过人,读书过目能诵,以诗名扬乡里。13岁应童子试,毛奇龄名列第一。主考官见他年龄小,和他开玩笑:“黄毛未退,亦来应试?”谁知少年毛奇龄毫不怯场,昂首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众人闻之皆惊。这场对话如同一次奇妙的预言:这个少年,终将在日后振响文坛。

15岁,毛奇龄便考入县学为诸生,也称秀才。他成绩优异,曾在一月内四次考取第一。在家乡,他与同样优秀的长兄毛万龄齐名,被合称为“大小毛生”。

不仅诗文颇具才气,毛奇龄还天赋异禀,博闻强识。据《清稗类钞》记载,有一次,他和朋友骑马经过闹市,默默记下了路旁的商铺招牌,回家便将招牌上的内容全部依序默写下来。第二天,朋友拿着这份记录到街上比对,竟然一字不差。

如果没有突然而至的山河巨变,毛奇龄或许会顺利走上通经入仕的道路。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闻知明亡的噩耗,21岁的毛奇龄在萧山县学痛哭三日。

虽然命运似乎总在有意捉弄,但毛奇龄却始终百折不挠。明朝灭亡后,萧山纷乱四起。毛奇龄与好友藏身深山,躲避动荡。在山中简陋的土室中,他们仍好学不辍,遍览群书,试图找出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他曾受同族推荐加入西陵军中,英勇抗清,后遭受陷害,侥幸逃脱,也曾屡次遭受仇家构陷,又一次次在友人的帮助下化险为夷。面对混乱时局,他感慨“生死命也”,削发为僧,也曾寄寓江湖,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江西、河南、山东等地,以担任官员幕僚为生。即便如此,他始终没有放弃学术创作。凭借以浓厚的越乡情怀,他遍搜浙江文人的诗作,完成了《越郡诗选》的编辑。

入仕修史 还乡解经

康熙十七年(1678),毛奇龄的人生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那时,康熙尊儒祭孔,恢复翰林院,并诏令各地举荐人才,多位地方官举荐了毛奇龄。

但已56岁的毛奇龄却陷入了纠结,数十年的颠沛流离足以磨灭士人雄心。志平天下的理想信念依稀还在,双鬓渐白的迫切现实也在眼前,他以“无学、多病”为由三次辞谢后,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应召北上。

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各省推荐的名士共143人参加博学鸿儒科制试,钦取五十人,毛奇龄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成为文学侍从之臣。

入仕后,毛奇龄的主要工作是纂修《明史》。他一展才华,在馆七年间,负责撰写弘治、正德两朝纪传以及《名臣》《土司》《盗贼》《后妃》诸杂传,“曾经分题起草,为纪传大小二百余篇”,受到同馆称许。

修史之余,毛奇龄也参与朝廷制度建设,为康熙的礼乐典制提供理论论证,纠正现行事典中不合礼仪的地方。他还积极考识古韵,写成《古今通韵》一书,受到康熙嘉奖。

毛奇龄展示馆展陈

在性格方面,毛奇龄有着双面性:与好友交往时,他虚怀若谷、谦虚谨慎;但涉及学术时,他又敢于挑战权威。清初著名学者、清代考据学代表人物阎若璩曾作《疏证》,以定《古文尚书》为伪作,而毛奇龄不惧权威,作《古文尚书冤词》力辨为真。他最常攻驳的唯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三位博学重望者,在他看来,其他学者“不足齿录”,其个性傲睨可见一斑。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毛奇龄的评价:“纵横博辨,傲睨一世”“著述之富,甲于近代”。据统计,其著述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有30种,存目36种,数量上名列第一。

然而,繁重的任务和微薄的俸禄,使暮年毛奇龄生活清贫寒苦,身体每况愈下,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他萌生归意,于次年夏天回到家乡萧山。因“自以受姓郡号称西河”,人们称其为“西河先生”。

《后鉴录》,清康熙五十九年刻《西河合集》本

回乡后,毛奇龄摒弃诗词杂务,致力于对经学的研究。为了正本清源,毛奇龄主张“以经解经”的研究方法、“求实”的治学态度,反对空言说经,用详实严谨的考据研究儒家经典,为后世乾嘉学派开辟了道路。《清史稿》称“奇龄淹贯群书,所自负者在经学”,可见其在经学方面的造诣。

由于毛奇龄声名远播,众多学子慕名而来,师从他学习礼乐,讲论经史,切磋书画,后又编校刊行《西河合集》,对于传承毛奇龄的学术功不可没。

心系故里 造福家乡

出走大半生,暮年回乡,毛奇龄对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

他钟情于湘湖风光,不仅为湘湖写下诸多赞美诗篇,还身体力行保护湘湖。康熙二十八年(1689)夏季,湘湖干旱严重,湖民孙凯臣等人趁机私自筑堤架桥,影响农田灌溉,严重破坏湘湖水文系统。毛奇龄不惧孙氏湖豪势力的威胁,上呈《请毁私筑湖堤揭子》和《湘湖私筑跨水横塘补议》,痛陈筑堤之害,迫使其毁堤复湖,并勒石永禁。后来,他又撰写《湘湖水利永禁私筑勒石记》,为后世保湖提供依据。

不仅如此,毛奇龄还曾为杭城造福。当时,杭州商贸繁华,但城内火灾频繁,百姓苦不堪言。六十余岁的毛奇龄僦居杭州期间,驳斥了各种迷信之说,认为建筑材料易燃、房屋密集、人们的生活习惯才是火灾频繁的重要原因。他提出预防重于灭火,建筑材料须多用砖瓦,并实行“徇火令”“撤小屋、涂大屋”“断火巷”“严火罚”等一整套防火、救火措施,有效遏制了杭城火患。

毛奇龄展示馆展陈

作为修史文官,毛奇龄对地方志的研究十分热心,著有《杭志三诘三误辨》《萧山县志刊误》等,列举了萧山新修县志中80多条错误予以纠正,只为将细密精详的史料留给后世。

他还致力研究浙江地方方言,而证以古音、古训。其《越语肯綮录》以越语写成,可与现代的浙江方言比较研究,体现了浙江方言在清代时的发展轨迹,是研究汉语方言俗语词汇的重要文献。

年逾古稀之时,毛奇龄撰写了一篇《自为墓志铭》,以近似“盖棺论定”的笔调,简述其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谈到了个人学术思想的转变,更深刻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91岁的毛奇龄走完了他的一生,葬于萧山北干后山浦滩。一代学术深湛、个性鲜明的文化巨擘最终谢幕。

展馆开放 生命回响

毛奇龄展示馆展陈:毛奇龄书画欣赏

三百年后,在他晚年居住的城厢百尺溇一带,宁静的直石板弄里,一座毛奇龄展示馆于今年6月正式开馆。

步入二楼展厅,如同走入历史深处。布展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的诗意,也有阶梯排布的巧思,以传承文化与历史对话为主题,展示了大量与毛奇龄有关的书画作品,及他所有著作、相关资料的照片。

沿着“城厢世家子”“流年辗转苦”“征车入朝阙”“典籍永流光”“悠悠乡梓情”的脉络,毛奇龄颠沛而传奇的人生在此徐徐展开。观众或细详文献展陈,或观摩实物复原,或体验数字交互,体味着“西河先生”毛奇龄颠沛而传奇的一生,也见证着城厢的运河文化和古城风貌。

在古香古色的展馆中,驻足侧耳,似乎能倾听到这位“西河先生”穿越时空、依然蓬勃的生命回响。

来源:萧山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