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20年代,一颗闪亮的红星—中国共产党升起在大别山上,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起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抗击着数十倍国民党军队和地主反动武装,进行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勇战斗。每一场
红28军坚持鄂豫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
在那葱笼滴翠、万仞峥嵘、群峰如海的大别山上,有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有可爱的人民和芳香的土地。
20世纪20年代,一颗闪亮的红星—中国共产党升起在大别山上,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起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抗击着数十倍国民党军队和地主反动武装,进行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勇战斗。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1932年秋和1934年秋,在红四方面军西去,红25军北上后,整个鄂豫皖地区几乎没有正规红军了,革命转入了浪谷之底。然而,共产党人、红军战士并没有胆怯,也没有被杀绝,在这危在旦夕的时刻,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和少数红军,又继续举起了党的旗帜,重建了红28军,进行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红色的种子,壮大了革命的力量,终于迎来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到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编为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红28军战斗的一员,我参加了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这段斗争的艰苦性、残酷性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也是我永生难以忘怀的。
历史的责任在催促着我,我有一个多年的夙愿,就是尽自己晚年的精力,把自己的这段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出来,留给年青一代。尽管它缺少文采,也没有神话的魅力,但它终究是红28军和鄂豫皖边区人民坚持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我愿以此做为对死去的先烈、共难的战友和革命人民的永久的纪念,以表我对故乡—安徽人民深深地怀念之情。
第一章为坚持鄂豫皖边区革命
斗争重建红28军
(1934年10月—1935年1月)
一、红二十五军离开哪豫皖边区时根据地情况
敌人对我鄂豫皖边区根据地的摧残,在古今中外都是骇人听闻的,他们的口号是“有民就有匪、民尽匪尽”,“驻尽山头,宰尽猪羊,见影就打,鸡犬不留”。敌人每当冲进我根据地后就组织杀人队,开展杀人比赛。在金寨县柳树庄挖了一个长达5华里的大坑,一夜就活埋人民群众3500人;在黄安的阂家河大屠杀后,把尸体投人河里垫成桥墩,铺上木板过人过马。反动民团头子顾敬之每到一处,大喊大叫要开“人肉案子”,他在商城清区周围百十里内,用铡刀铡死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1万多人。
敌54师在上楼房等地杀害群众,又割掉烈士的耳朵几担,向蒋介石报功。黄安七里坪等地都有尸骨累累的万人坑。剪发和穿对襟衣衫的妇女被称为“党婆子”,多半被处死。大批青年妇女被蹂埔或贩卖。幸而没有被杀死的群众,敌人也把他们集中到“难民收容所”里进行摧残。
仅商城一地就有4个“收容所”,每所关有根据地群众四、五千人,他们每天只喝少量用石灰淹过的米煮的稀饭,这种稀饭喝后不知不觉就中毒而死,每天都有上百人死亡,不到半年,被关群众所剩无几。敌军兽蹄所至,尸骨遍野,火光冲天,庐舍成墟,田园荒芜,许多地方成了满目凄凉的无人区。敌人还到处逼迫群众插“白旗”、“移民并村”。豪绅地主等反动分子纷纷随军还乡,并到处组织保安队、民团和“剿共义勇队”推行保甲制度,实行反革命复辟。对我深山区的游击队、便衣队和地方武装实施封山、烧山,妄图将我革命武装逼死、困死、饿死在深山中。故至1934年底只存下皖西的赤城、赤南、六安六区、鄂东北等四块残缺不全的小块根据地。
赤城根据地,南迄金家园子和长冲,北到花园,东临杨家滩,西至皮坊,南北长约70余华里,东西宽仅20华里。该根据地原是我巩固区,村庄多,以后几经敌人摧残,乃人烟稀少,一片荒凉。仅陈上和尚有一二十户群众,南金家园子,赵家园子和长冲,胡家园子几个较大的庄子,群众亦很少,各约二三十户。赤城根据地在县委领导下分两个区,南胡堂子一带为一区,熊家河一带为二区。坚持该地区活动的有我赤城县地方机关及警卫队五六十人,2路游击师3个连和通信班约200人,二区游击队(以后改名商北大队)70余人,还有红25军留下的一个医院(名二分院),有伤病员七八十人。
赤南根据地,以岗家山、南溪、胭脂、麦园为中心,南北七八十华里,东西三四十华里。下属二、三、四三个区,蔡家祠堂、南溪地区为第二区,小河地区为第三区,胭脂、麦园地区为第四区。在此根据地活动的有赤南县地方机关三四十人,1路游击师200余人,赤南县游击队200余人等。此外,皖西最高领导机关皖西北道委会200余人,也常在此活动。
六安六区根据地,以洪家大山为中心,方圆约一二十余里山区。该根据地直属皖西北道委领导,行政上划分为两个乡,有一地方游击队约40人。
鄂东北根据地,东起光山南区,西至大悟莲花石,南起黄安五区,北至光山,由老君山、三角山、天台山、凌隐寺、鸟头尖五大山组成。是当时鄂豫皖边区较大的一块根据地。此地丛林密布,宜于隐蔽,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源地。正因如此,受敌人摧残也特大。人民群众被赶出山外,山区已无群众。坚持在这一根据地活动的有:鄂东北道委会领导机关,交通队、便衣队百余人,罗山县委下属一小工厂、医院等共约四五百人,鄂东北独立团约600人,有红25军留下的一医院,下分3个所,伤病员200余人。此外,尚有零星的便衣队、游击队。整个根据地内机关、部队总共1000余人。
虽然根据地大部丧失,但是久经锻炼的鄂豫皖边区根据地军民,他们在斗争中表现了坚强的意志与崇高的革命气节。如:在霍山我一区某村一次遭敌集体屠杀后,群众夜间偷偷掩埋烈士尸体时,发现区主席尸体还是热的,经抢救,他苏醒后第一句话就是:“敌人没有杀死我,我还要干革命,我忘不了革命。”第二天,敌人发现烈士尸体不见了,把全村老小300多人集中在广场上,要老百姓交出区主席的尸首,但群众与敌人坚决斗争,誓死不讲。正当敌人要对全村300多老小下毒手时,区主席毅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大喝一声:“住手!是你们没有杀死我,为什么要杀老百姓?”这种视死如归和泰山压顶不低头的气概,把敌人吓呆了。又如:在黄安,我一干部逃出敌人监狱时,还在墙上留诗一首:“大别山里出好汉,生就骨头似铁坚,今夜逃出虎狼口,明天回来报仇冤!”我根据地各地方武装、游击队和便衣队,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利用深山密林和对根据地地形熟悉的有利条件,积极活动于敌人的据点之间,到处袭击敌人,镇压反动分子,破坏敌人交通线。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除踊跃参加地方武装、游击队和便衣队外,还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采取各种手段同敌人进行斗争,积极地为我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侦察、带路、送信、运输、筹集粮草、收容、掩护伤员等。敌人未到,群众就坚壁清野,进深山密林同敌人周旋。敌人烧山毁林,群众依然同敌人坚决斗争,并写了“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到处有红军!”等豪言壮语,表达了坚决斗争到底的决心。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群众经常挨饿受冻,有时数日未进一餐,只得拣些野树叶和草根充饥,很多群众宁愿饿死于山上,也不作国民党的“顺民”。群众的革命气概,可惊天地,泣鬼神。
二、敌人拼凑兵力,部署“三个月清剿计划”
当时,敌部署在鄂豫皖边区的正规部队有:25路军32师,该师战斗力强,战术狡猾,装备亦佳,善追击,可谓鄂豫皖边区的“剿共”主力,下属3个步兵旅,每旅3个团,此外还有独立5旅,炮兵团,特务团,补充团,共计14个团,师部驻罗田,所属部队分驻皖西各县镇;其次是11路军刘镇华部,下属2个步兵师,1个独立旅和1个补充团,总兵力3万余人,总部驻金寨,部队分驻赤城东南各地;再次是东北军张学良部5个师,每师3个团,每团约300(〕人,共计4.5万余人,该部装备优良,每排都有机枪,弹药亦充足,善防守,不善游击,除108师驻固始、商北外,其余4个师驻在鄂东北;此外,还有中央军13师,驻鄂东。
除上述十多万正规军外,还有具有长期丰富“剿共”经验、血债累累的保安部队。省属保安团10余个,专驻各地负责“驻剿”;商城顾敬之部,约1000余人;罗山易本应部约800人;麻城郑其玉、柯少垣部约200人;霍山的九五保“老小八团”约800人。
1934年11月,红25军的战略转移,打乱了敌人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清剿”计划,使敌人妄图彻底消灭红军主力的梦想破产。但是,敌人并不就此甘心,在尾追向西挺进的红25军不成后,又回过头来,重新拼凑兵力,部署“三个月清剿”计划,准备对我鄂豫皖边区仅有的几小块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武装进行新的“清洗”。蒋介石还亲自任命梁冠英为鄂豫皖“剿匪”总指挥,刘茂恩为副总指挥。并电令要在3个月内将鄂豫皖边区根据地革命武装“完全扑灭,永绝后患,彻底肃清,以竟全功”。
三、红218团成立
1934年9,10月间,鄂豫皖边区省委决定,调原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任红25.军政治部主任,由75师政委高敬亭接任皖西北道委书记,他俩都在随25军行动中进行交接工作。陶家河战斗后,红25军向鄂东北转移,高敬亭率红82师在霍山、六安地区活动,而后将82师派出去霍山、潜山地区活动,高敬亭只带道委手枪队等少数部队,回赤南道委所在地,对道委机关和后方进行整顿,并布置赤南、赤城地区工作。
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针对当时皖西红军武装力量零散不统一,缺少拳头的情况,1934年11月上旬,皖西北道委认为必须组织一支新的统一的骨干武装,来应付新局面,保卫皖西革命根据地,决定成立红218团,下属1,2营和生产队,后又将生产队改编为3营,全团约700人,其各营的组成情况是:
1营:由红25军74师2营4连、3营8连、9连3个连编成,上述3个连均是红25军由皖西向鄂东北转移时,于1934年10月下旬,在陶家河战斗中担负护送伤员和掩护主力转移时,与主力失去联系而到赤城熊家河地区的。
2营:由原红82师200余人组成。坚持皖西地区活动的红82师600余人,1934年10月在霍山长山冲地区被敌32师重围,我82师师长在突围中牺牲,最后仅突围出200余人,后由皖西3路游击师师长率领,回到熊家河地区后,即改编为218团第2营。
生产队(3营):218团生产队原为红25军生产队亦叫苦工队,90余人,陶家河战斗担负运送伤员至皖西地区。平时主要担负运粮任务,每人一条扁担,还配有少量大刀和步枪。
红25军西征后,敌主力尾追西去,新的“清剿”尚未全面展开,此时,皖西根据地出现了暂时相对安定的局面。为了解决部队,机关和根据地人民吃粮问题,于11月15日,红218团带道委机关打粮人员和一部分群众,到白大贩地区筹粮。红218团担任外围警戒,该团生产队配属道委机关交通队两个班,在白大贩东北侧香罗山对大顾店方向实施警戒。
当日13时许,安徽省保安团从大顾店方向,向白大贩我打粮部队进犯,在迅速向团部报告的同时,生产队干部认真的分析了情况,认为敌系保安团,怯战怕死,战斗力不强。我虽只有扁担、大刀和少量武器,但我红军干部战士苦大仇深,英勇善战,遂决心依托有利地形,隐蔽设伏,以现有装备与敌人展开近战,为团主力全歼该敌创造条件。该队即利用山上茂密的草木,全部潜伏起来。14时,敌前卫营越过漫林河后,成三角形向山上搜索前进,先是对山上一阵盲目射击,见山上无动静,便一拥而上。当敌人大部进入我伏击区后,突然一声“打”生产队全队突然跃起,“为根据地人民报仇!”在一片喊杀声中,从三面冲人敌群,几十条扁担对敌人左劈右砍。敌人遭我突然打击,陷人混乱,后见我只有扁担、大刀时,遂行顽抗,战斗十分激烈。但由于我在高处,敌在低处,地形对敌不利,使其兵力展不开,同时我生产队冲入敌群与敌搅在一起,展开白刃格斗,敌人的火力也大部分失去作用。不久一阵杀声从香罗山西南方向传来。我红218团1营赶到,首先切断了敌人向漫林河之逃路,而后从东、西、北三个方向直插敌群。生产队干部、战士见我主力赶到,士气更旺,敌遭我四面打击,死伤过半,余敌在我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下纷纷缴械投降,敌前卫营全部被我歼、俘。敌后续部队见此情况,吓得不敢前进,逃回大顾店。战后将缴获的武器装备,以生产队为基础扩编为218团第3营。
皖西红218团的成立,抓住了独立坚持革命斗争的最主要的一个环节—组织武装。从当时根据地所处形势和需要来看,都是完全正确的和非常及时的。使力量得以必要的集中,形成了对敌斗争的拳头,起到了对敌斗争的骨干作用。
四、坚持哪豫皖边区革命斗争及,建红28军
(一)焦家河突阅
红218团刚一组建,敌人就接踵而来,于1934年12月5日开始,同时向我发起进攻,仅对熊家河这块地区,就投下10个正规团的兵力。企图采取这种大兵压境,四处合围的办法,彻底扑灭我皖西的革命火种。
在这种严重的局势面前,由于皖西北道委会对敌人“围剿”形势估计不足,没有及时组织部队迅速转移,避开敌人,反而摆开架势,与敌人打硬仗、拼消耗。令赤城县的1,2路游击师到外线去牵制敌人,红218团在熊家河坚守。1,2路游击师共只有一二百人,无力牵制敌人;218团又是分兵三路把守,同敌人硬拼。敌人梯队重叠,粮弹充足;我兵力少,粮草不济,弹药不足。虽然顽强死守,击退了敌人数次冲锋,但是同优势敌人硬拼,对我是不利的。红218团同敌人拼杀了3昼夜,第4日下午,叶家院墙方向打响了,我们左后背受到严重威胁,如果不迅速的撤退,就有被敌人全歼的危险。这时,我218团才被迫向朝阳山方向撤退,但还未赶到朝阳山,敌人又从朝阳山上包抄下来,218团随即向小南京突围。经我218团顽强战斗,且战且退,黄昏后到了熊家河东之小南京。
时值严冬季节,但我红军干部战士仍穿着单衣,在激烈的战斗里并不知道冷,到小南京休息后,就觉得寒风刺骨。特别入夜后,云层越来越低,不久就下起大雪和刮起大风。荒山上没有一处避寒之地,在四周又有敌人的情况下又不能升火取暖。218团干部战士又得与风雪严寒搏斗,一夜不能人睡。
次日天亮,敌人已尾追至山下,部队未及吃早饭,就迅速转移,连续越过几个山头,一直到熊家河正南之黄眉尖,才把敌人甩掉。但不久又得知敌人正在向黄眉尖合围,形势更加严重。道委会即决定留下商北大队就地坚持阻击敌人,红218团突出敌人合围圈。
经过几天与敌人激战和风雪搏斗,218团到达胭脂、麦园时已陷于粮绝的境地,每天只能吃一点野芹菜,且又没有盐,行军亦感到非常困难。但是我红军战士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叫苦,没有一个被困难所吓倒,最后终于突出了敌人的合围圈。
几天后,商北大队与218团在麦园会合,同时带来了熊家河地区已被敌重兵驻守,隐蔽在熊家河附近西峰山上的我后方医院遭到敌人破坏,几十个伤员和工作人员全部被敌人杀害的不幸消息,更加激起了全体指挥员对敌人的仇恨心。
红218团被迫撤出熊家河和赤南地区,向潜(山)、太(湖)边境游击活动,才摆脱了死守被动挨打的困境,摆脱红28军坚持部像皖边区三年游击战争·55了敌人,保存了力量,为皖西革命斗争走向新阶段奠定了基础。
(二)抱儿山红218阅与邢东北拉立团汇合
红218团从熊家河突围后向潜(山)、太(湖)边境转移。
1935年1月31日,在抱儿山同由方永乐率领从鄂东J匕转战而来皖西的鄂东北独立团胜利会师,同时鄂东北独立团带来了原鄂豫皖边区省委在率红25军西征时给省委常委、皖西领导人高敬亭的指示信。信中转达了党中央的指示,说明了原省委率红25军西进的伟大意义,以及花山寨最后一次省委常委会的精神,同时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责成高敬亭组织鄂豫皖边区党的新的领导机构,并以鄂豫皖边区现有的武装为基础,再次组建红28军(1933年1月至10月,曾两次组建过红28军,后均合并到红25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在此以前,由于敌人所隔,一直在皖西活动的高敬亭,还不知道省委已率红25军西征转移,鄂东北独立团和红218团是红25军离开鄂豫皖边区后,活动在边区根据地的两支主力部队,他们脱离省委领导,又被敌人“围剿”所隔开。今天胜利会师,无不欢欣鼓舞。为了不使敌人嗅到踪迹,当晚,两支部队一起转移,于1935年2月3日到达太湖凉亭坳地区。
(三)凉拳场会议重建红28军
根据原省委指示信的精神,1935年2月3日,高敬亭在太湖凉亭坳主持召开了党的干部会议。会上认真传达了上级指示,分析了整个鄂豫皖边区的形势,研究制定了今后坚持鄂豫皖边区根据地,展开敌后游击战争的初步打算。为适应当时斗争形势,做出了三项决议:1.确定高敬亭统一领导整个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全盘工作。
2.整编部队。将皖西红218团和鄂东北独立团合编成立红28军,下属82师和手枪团。由高敬亭任28军政委,熊大海任军政治部主任,吴先元任经济部(即后勤部)主任。
82师下辖244团和直属特务营。师长罗成云,师政委方永乐,原赤城县委书记石裕田任师政治部主任。244团由原218团改编。团长徐贤才,团政委徐承基;原218团1,2,3营改为244团1,2,3营。
特务营由原鄂东北独立团大部改编。下辖1,2,3连。
手枪团由原红25军手枪团一个分队、皖西北道委会手枪队和鄂东北独立团手枪队合编而成,共3个分队,团长是余雄。全军共约1400人。
3.巩固发展敌后游击队,建立游击根据地,对老根据地内原政权工作人员、零散的游击队、便衣队进行充实编组,积极开展敌后斗争。并以鄂东北独立团一个战斗连为基础,成立4路游击师,在太(湖)、潜(山)、霍(山)、英(山)4县交界处创立游击根据地。
凉亭坳会议,是鄂豫皖边区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它分析了红25军走后鄂豫皖边区的形势,初步统一了坚持大别山区革命斗争的认识,树立了坚持游击战争的信心。在斗争策略上,明确提出了在原老根据地被敌人全部占领情况下,必须大胆的、积极的寻找新的立足点,恢复和建立新的根据地,而红28军的成立,又有了作为坚持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的骨干力量。在以后的斗争中,在久经锻炼的鄂豫皖边区根据地人民的支持下,在脱离了中央直接领导的情况下,肩负了党所交给的保存党的力量;保存党的旗帜;坚持鄂豫皖边区游击战争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来源:白马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