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周之内,国际投行高盛两次上调寒武纪目标价,将这家AI芯片公司的目标股价推高至2104元的天际线,而寒武纪自己却紧急发布风险提示公告。
一周之内,国际投行高盛两次上调寒武纪目标价,将这家AI芯片公司的目标股价推高至2104元的天际线,而寒武纪自己却紧急发布风险提示公告。
“当前股价存在脱离基本面的风险,投资者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较大风险。”这是寒武纪在股价暴涨133.86%后发出的警告。
与此同时,高盛却在最新报告中将寒武纪12个月目标价从1835元上调至2104元,增幅达14.7%。这一幕堪称A股市场的奇幻场景:一边是公司自身的风险警示,一边是国际投行的强烈看好。
01 投行乐观:高盛为何连续上调目标价?
高盛在短短一周内两次上调寒武纪目标价,从1223元到1835元,再至2104元。这份乐观背后,是中国AI芯片市场的狂热需求。
高盛分析师Verena Jeng和Allen Chang在9月1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云服务巨头正在加速AI基础设施投资。阿里巴巴2025年第二季度资本支出达到390亿元,环比增长57%,同比增长一倍。
腾讯同期的资本支出也实现了119%的同比增长,均超出市场预期。这些巨额投入正转化为对本土AI芯片的迫切需求。
高盛预计,寒武纪的AI芯片出货量将从2025年的14.5万片,增长至2028年的超过100万片,并在2030年达到200万片以上。
02 业绩狂飙:营收暴增43倍背后的虚实
寒武纪2025年中报确实亮眼: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上升4347.82%;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同比上升295.82%,实现扭亏为盈。
更重要的是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6月,寒武纪过去12个月的“人均创收”已从2024年底的200万元人民币增至500万元人民币。
合同负债的增长反映了公司在手订单充足。第二季度末,公司合同负债余额达到5.43亿元,相比第一季度末的142万元暴增。
03 风险暗藏:公司自曝的诸多隐患
与投行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武纪自身的冷静警示。公司公告明确指出:当前股价存在脱离基本面的风险。
寒武纪的估值指标已达到惊人水平。滚动市盈率高达5117.75倍,而所属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市盈率仅为88.97倍,两者相差近58倍。
市净率方面,寒武纪达到113.98倍,同样远超行业平均的5.95倍水平。这种极端的估值溢价暗示着巨大的估值回归风险。
公司还明确表示“目前没有新产品发布计划”,并澄清近期网络上关于新产品的传言均为不实信息。
04 供应链风险:“实体清单”下的隐忧
作为采用Fabless模式的芯片设计公司,寒武纪依赖IP授权厂商、服务器厂商、晶圆制造厂和封装测试厂等供应商。
公告特别提及,由于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实体清单”,这将对供应链稳定性造成一定风险,可能对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依赖在全球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尤其危险,因为产能高度集中。寒武纪的生产命脉,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外部合作伙伴手中。
05 存货与回款:高增长下的财务隐患
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存货余额达到26.90亿元,较期初增长51.64%。存货/营收比已达229.05%,存货占比偏高。
更令人担忧的是客户集中度风险。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了85.31%的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高度依赖少数客户。
更糟糕的是,公司对部分应收账款已计提了高达50.71%的坏账准备,反映出“出货容易、回款难”的问题。
06 生态挑战:与英伟达的差距依然巨大
寒武纪在财报中有一个非常诚实且清醒的判断:“目前,英伟达在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中仍占有绝对优势”。
以CUDA为核心,英伟达已经建立了一个极其强大的软硬件生态护城河。这个生态吸引了全球数百万的开发者,积累了海量的成熟算法和应用。
寒武纪虽然在金融、运营商、互联网等领域实现了落地,但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07 散户困境:信息不对称下的投资博弈
面对这种投行热情与公司谨慎的明显分歧,散户投资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机构投资者能够更早获取行业数据、更深理解技术趋势、更快做出投资决策。当高盛谈论2030年69倍估值倍数时,普通投资者可能难以理解这些远期预测的可靠性。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在寒武纪这类热门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股价上涨时,乐观情绪会自我强化;一旦市场情绪转变,下跌同样会加剧。
寒武纪的市盈率已经达到5117.75倍,所属行业平均仅为88.97倍。但高盛给出的目标价仍意味着该股较8月29日收盘价有41%的上涨空间。
市场上已有传言称阿里云采购寒武纪15万片GPU,但已被否认。机构投资者可能借助这些传闻拉高出货,留给散户的是一地鸡毛。
散户投资者需要认识到:投行的目标价不等于未来的股价,公司的当前热度不等于持续的盈利能力。在AI热潮中,赚钱的往往是卖铲子的人,而非淘金者。
来源:AI投资人,唤醒国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