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大楼 颜值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20:09 3

摘要:位于伯多禄局长街(白马行)的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大楼,前身是圣辣非医院,俗称白马行医院,由1569年创立的慈善机构--澳门仁慈堂创办,是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建筑价值。

位于伯多禄局长街(白马行)的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大楼,前身是圣辣非医院,俗称白马行医院,由1569年创立的慈善机构--澳门仁慈堂创办,是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建筑价值。

中国首间西医医院

昔日白马行医院外貌

圣辣非医院曾经多次改建,在镜湖医院、军人医院(后改称为仁伯爵医院,俗称山顶医院)开办前,是澳门唯一的西医医院。《澳门记略》记载道:“医人庙,于澳之东,医者数人。凡夷人鳏寡茕独,有疾不能自疗者,许就庙医,其费给自支粮庙。”

正由于其为早期澳门唯一西医院,所在的街道直接命名为医院街(Rua do Hospital)。其后,邻近的渣甸洋行宣传名下代理的白马牌威士忌,并竖起白马广告画,居民遂把街道称为白马行。

醫院大樓的側立面

从20世纪初的照片可见,医院为两层建筑,呈古典折衷风格,门前尚未辟建花园。内部病房是一个大厅,屋顶以三角形木桁架支撑,病房两侧都开有大窗。

1915年,《澳门政府宪报》第44号颁布白马行医院章程,规定非穷人入院就医者必须遵行:头等房无论男女每日缴纳院费3元,倘有剖割等事不在此列;二等房无论男女每日缴纳院费2元,倘有剖割等事不在此列;三等房非属穷人无论男女每日缴纳院费5毫。

新楼改用现代化设计

目前所见的大楼外貌是由1939年改建而成

现今的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大楼于1939年落成,据当年报纸报导,白马行医院楼高三层,可容纳数百名病患。为避免脚步声扰乱病人休养,所有通道及办公室地板均铺设树胶。其中较为优等的病房,还附有私家浴室及厕所,设备完善。门前的空地则拟辟为花园,供病人休憩使用。

同年另有报导:“医院大楼用三合土建筑,坚固异常。四周颇广,高三层,堂皇美丽,比之前的医院大两倍,且房间布置均为现代化,适合病人休养。”1939年10月5日,白马行医院重新开业。然而,后来因病人数量日渐减少,医院于1975年11月1日结束营运。

功能转型与文物保护

大楼俯瞰面

白马行医院关闭后,大楼曾用作帝汶难民收容所及越南难民营。1983年,因其文物价值获列为受保护建筑,建设政务司与教育文化政务司指示工务运输司及澳门文化学会研究大楼的再利用方案。

1987年,政府计划耗资550万元收购大楼,拟将地面层改为会议中心及展览厅,展出澳门制造的产品,二楼及三楼则改建为酒店客房。1989年起用作澳门货币暨汇兑监理署(现称澳门金融管理局)办公楼,并斥资450万元修缮,保留门面设计和外形。

澳门回归后,白马行医院成为葡萄牙驻澳总领事馆。

重建设计由建筑师柯万钻(Irene Ó)及苏东波(António Bruno Soares)负责,建筑物保留外立面原貌,内部则采用现代结构重建,地面层设门厅、接待处,后部有会议厅及被大楼围合的花园。而大楼前的花园,增建了地下停车场。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立,大楼用作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同时,葡萄牙经贸投资促进局(AICEP)、东方葡萄牙学会(IPOR)以及葡萄牙通讯社(Lusa)也设于该处。

新古典风格与历史痕迹的融合

侧立面及后立面的木百叶窗

总领事馆楼高3层,主立面朝向花园,呈新古典风格,采用柱廊式阳台设计,地面层建于高起的地台上。中央入口设宽阔的“八”字形梯级,一楼阳台栏杆下饰有葡萄牙国徽,二楼三角形山花中央刻有“HSR”(圣辣非医院的葡文缩写)。

柱廊阳台不仅给建筑增添典雅气质,当初设计原意便是让病人享有更多阳光与新鲜空气。一楼及二楼均采用落地百叶门,方便从房间直接步出阳台。正立面两端楼房向外凸出,设计较为封闭,凸显大楼气势。至于沿街的侧立面及后立面,均以木百叶窗为主,各层以白色饰线分隔,简洁而统一。

石柱仍可看到AN17的字样

虽然大楼立面建于1939年,内部于1989年重建,但入口“八”字形梯级两侧的栏杆扶手,仍保留了从早期医院留下,极具历史价值的矮石柱。两矮石柱上面分别刻有“AN17”与“NO 66”,合拼一起为“1766年”的意思,诉说着建筑的悠久渊源。

大楼及花园平日不对外开放,但每年6月的“葡萄牙日、贾梅士日暨葡侨日”,总领事馆都会举办展览、讲座、葡萄牙电影放映等一系列活动,公众可借机入内欣赏这座历史建筑的独特魅力。

提到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馆,当然要介绍一下葡萄牙驻澳门总领事官邸。虽然它也是一座文物建筑,但并不靠近总领事馆,座落在南湾湖与西湾湖之间的西望洋山山腰。

大楼具体建造年份不明,据说约建于1870年;1890年,英国船长威廉‧克拉克(William Clarke)及其妻子卡特琳‧汉娜克(Catherine Hannack)将其买入,并将其改建成一座酒店,而由于大楼所处位置有着美丽的景观,故酒店被取名为“好景酒店”(Hotel Boa Vista);而自1936年起,酒店更名为“峰景酒店”(Hotel Bela Vista)。

该大楼自经营酒店以来,曾几易其主,数度关闭,亦曾被用作为学校、葡侨难民营及英军休养中心,但最后酒店均能重开。直至1999年3月29日,酒店终告结业,其后被用作为葡萄牙领事官邸,并一直沿用至今。

本期内容取材自《澳门》杂志第166期,原文可查看
https://www.macauzine.net/viewnews?itemid=2921&sessionid=-116369778。

内容制作及资料来源

来源:月半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