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陕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界石,陕西由此得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6 07:59 1

摘要: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周公旦和召公奭共同辅政,为便于治理,以陕塬(今河南陕县张汴塬)为界,将周王朝统治区域分为东西两部分,分陕石便作为界石被立于此地。陕西由此得名。

分陕石是一块高3.5米的青色石柱,是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的界石。

这块石头讲述了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周公旦和召公奭共同辅政,为便于治理,以陕塬(今河南陕县张汴塬)为界,将周王朝统治区域分为东西两部分,分陕石便作为界石被立于此地。陕西由此得名。

分陕石原立于陕塬,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唐朝时有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但铭文今已不存。此后,分陕石历经多次迁移,1932年北移至陕州民众教育馆,1957年因三门峡大坝蓄水移至人民公园,1967年移至市图书馆,1977年移至文化宫,1981年移至三门峡博物馆,1988年移到车马塑像展厅门口的水池旁,2005年7月20日,采用封闭式保护。

“周召分陕”为后世的政治管理提供了一种借鉴模式,展示了在庞大国家治理中合理分工、分区管理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周初政治管理分区的实物见证,体现了周公、召公的政治智慧,对西周统治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周召分陕”是西周初期的一个重要政治事件。这种分区治理的方式明确了职责,提高管理效率,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困难的情况下,使周王朝能够对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维护了西周初期的政治稳定。

来源:大史渠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