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碧草丹心,星月长明——《绿色的火焰》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和昆明同步进行。《绿色的火焰》是张庆国的最新非虚构作品,全景式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化抗战全貌,通过跨越十五省二十五地的寻访,勾勒出张元济、梁思成、穆旦、冼星海等文化巨匠守护中华文明火种的自觉意识
近日,“碧草丹心,星月长明——《绿色的火焰》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和昆明同步进行。《绿色的火焰》是张庆国的最新非虚构作品,全景式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化抗战全貌,通过跨越十五省二十五地的寻访,勾勒出张元济、梁思成、穆旦、冼星海等文化巨匠守护中华文明火种的自觉意识。在北京会场,作家张庆国与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围绕新书展开探讨。在云南昆明会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等人深度对谈。
“凡是写到的地方我必须要到达”
张庆国表示,为了创作这部非虚构作品,他找到现居昆明的抗战史专家齐春风进行采访,对方为他讲述了两个多小时的抗战史,并发来几十本书籍供他参考。读过之后,考虑到这本非虚构作品中需要多处关于人物性格、行为以及生活细节的描写,他又购买了三十多本人物传记,用半年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继而写下提纲。
“凡是写到的地方我必须要到达,我从卢沟桥、宛平城开始,从抗战‘七七事变’的起始点开始,然后开车去天津,接着去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长沙、南昌、吉安、太和县等等,到达了将要写到的所有地方之后,我才开始写作。”张庆国谈起他的走访采风经历,为了这部非虚构作品,他纵贯中国十五个省共二十五个地区,进行了持续一百多天的田野调查,写下共十五万字的调查日记,整理出五十万字的现场录音采访文字。“我长途跋涉,行走半个中国,就是为了到达所有文中将会写到的事件现场,看到实物,即使是已经变化的现场,对我的写作也很重要。站在那个位置,我的内心会有触动,捕捉这种情感并寻找更好的表达,是写好本书的关键。”
张庆国表示,创作《绿色的火焰》对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荣光。“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前辈们致敬的过程。比如书中写到钱穆,他到了昆明以后跑到郊县的一个寺庙里面住着,写下了《国史大纲》。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书,它写出中国的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在国家危急的时候激励了一代青年。在写作中,我学习到了文化在人类最危急的时候如何存在和延续,在先辈的身上感受到了文人的使命感、责任心。”
今天的我们需要怎样的报告文学?
非虚构写作未来应该循着什么样的路径发展?当代的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如何发展,如何走进读者、塑造其经典性?
梁鸿鹰认为,张庆国写作手法的丰富多样避免了纪实作品的平铺直叙:“他以考古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严谨,诗人的敏感,画家的精微,放大感官细节增强历史在场感,通过意象隐喻、多重视角、微观考古与时空折叠等艺术手法,打破线性叙事局限,让抗战时期与当代形成对话,不同身份的声音编织成合唱,将散落的历史碎片连缀为立体画卷。”全书结构颇富巧思,从“思想”“声音”“杏坛”直到“秘密”等七个板块看似独立,实则围绕“文化存续”展开多维对话。而第一部“思想”与第七部“秘密”首尾呼应,形成“书写—破坏—修复”的完整闭环,形成跨越时空的哲学追问,更具历史厚重感。梁鸿鹰对《绿色的火焰》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予以高度肯定:“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更在于它提供了新的认知——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物质载体的坚固,而在于核心价值的感召力,文明在绝境中自我更新,文化在苦难中传承发展,是历史给予的最宝贵馈赠。”
“我们创作非虚构作品时,会力求两个链条即时间链条和逻辑链条的完整,这样文本才具有合理性并且可以验证。为了链条的完整,可以假设、推理,但不能捏合、虚构。我一直记得冯至先生在《杜甫传》前记中有一句话——‘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他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张庆国在《绿色的火焰》中体现了这种真诚严谨。”顾建平表示,张庆国的笔端存在两种激情,一种是写小说的激情、虚构的激情;还有一种是探索真相、纪实传真的激情,也就是非虚构写作的激情。
顾建平认为,写报告文学作品除了知识积累之外,还必须具有对资料真伪可信度、轻重主次的甄别判断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他尤其赞赏本书的结构:“一般写文化抗战大后方都是分开来写,而张庆国合在一起写,互相之间有所映照,互相成为背景,立体呈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化抗战的整体景象。”同时,顾建平表示,《绿色的火焰》现场感极强,这离不开作者的实证精神。“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曾有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总是以某种方式在现实中存活。抗战历史、抗战精神依然存在于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绿色的火焰》让历史获得了现场感,让冷冰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具有了温度,让遥远的回望变成亲见亲闻。历史与现实发生了联接,成了活着的历史。
文化之星月长明,民族之精神不死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宛平城也是张庆国创作《绿色的火焰》二十五地寻访之旅的起点。活动开始前,在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鲁爱国的陪同下,各位嘉宾漫步宛平城内,登高远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八十年光阴流转,馆前人潮涌动。盛世之中,人们在此静穆回望,致敬历史与英雄不朽的荣光。
“山河破碎,文明仍在延续,炮火连天,人类的文化活动仍然存在。有人在战壕里写作,有人在炸塌的剧场唱歌。任何时刻,人类的文化活动都不会终止,后人应该追溯这些伟大的经历。”张庆国在《绿色的火焰》的跋中写下这段话,既源于对历史的敬畏,也来自记录历史的责任——正是这份信念,推动他完成了《绿色的火焰》。活动尾声,韩敬群感慨道:“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国家多难之时,文人常常如此感叹。但笔墨、管弦也是武器,杏坛、书斋也是战场。文化之星月长明,民族之精神不死。而中华历史之中,还有许多重大事件、英雄人物,有待我们去书写和唤醒。”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