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6年2月,红军东征前夕,毛主席写下了一首波澜壮阔的词《沁园春・雪》,里面有一句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文/编辑:小西
1936年2月,红军东征前夕,毛主席写下了一首波澜壮阔的词《沁园春・雪》,里面有一句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秦始皇统一六国却严刑峻法,汉武帝开疆拓土但穷兵黩武,在文化建设上略有不足。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虽有政治智慧,但却缺乏变革精神。但是在军事上面,毛主席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颇高。
唐太宗李世民被网友戏称为“7世纪亚洲话事人,最厉害的碳基生物”,他既是战场上的“开挂战神”,又是治国理政的全能皇帝,被北方游牧民族尊为“天可汗”。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千古一帝”,历史上到底有多厉害!
公元前615年,隋炀帝杨广被突厥10万铁骑围困在雁门关。
年仅17岁的李世民就开始展现出他的军事才能,他给隋军将领献计:命令士兵日夜击鼓,漫山遍野竖旗。
李世民的这招“疑兵之计”成功吓退了突厥大军,成功救出了被包围的隋炀帝杨广。
公元617年,隋朝大厦将倾,天下大乱,全国各地爆发大规模起义。
李世民敏锐的察觉到了时局,于是他连续三天三夜跪劝李渊:“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若守小节,危亡无日!”
最终他说服了李渊在晋阳起兵,李渊在起兵造反过程中,因为粮草短缺想要退兵。也是李世民进谏道:“今遇小敌即退,必失天下人心,届时我等皆为鱼肉!”
李世民此番这番肺腑之言,彻底扭转了李唐集团的命运,也为大唐建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扬州被叛军逼迫自缢而亡。同年李渊逼迫隋恭帝禅让皇位于他,改国号为唐,大唐正式建立。
但当时群雄逐鹿,李渊要统一天下就得把造反的群雄一一收拾干净。
公元621年,23岁的李世民奉命率军攻打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不敌向山东的窦建德求援。
窦建德率10万大军驰援王世充,而当时的李世民只有3500人的玄甲军。
他先命士兵在汜水畔饮马佯装懈怠,待敌军阵型松散时,亲率骑兵如尖刀般直插敌阵。
这样兵力严重悬殊的情况下,李世民在此中还是战生擒了窦建德,逼降王世充。
毛主席读史至此时批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是李世民的高明之处。”
而虎牢关之战从谋划到决胜仅用十日,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闪电战典范。
渭水之盟更是展现了李世民顶级心理战的手段。公元626年,刚刚经历玄武门之变取得皇位的李世民就遭到了突厥颉利可汗的突袭。
颉利可汗率十万铁骑陈兵渭水,长安危在旦夕。29岁的李世民单骑出城,隔河怒斥:“昔日盟约墨迹未干,今日刀兵相向,可汗岂不知中原尚有雄师百万?”
突厥人慑于他百战威名,竟不战而退。后来被俘的颉利可汗坦言:“闻秦王马蹄声,草原勇士亦胆寒。”此役未动一兵一卒化解危机,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政治智慧李世民继位后,大唐国度长安城满目疮痍。李世民当众焚烧隋朝赋税账簿,宣告:“苛政猛于虎,自今日起,与天下约法三章!”
他推行的均田制让流民重获土地,三年间关中粮仓“积粟可供十年”;将赋税降至隋朝三分之一,百姓称其为“减税明君”。
有官员拍马屁建议他重修洛阳宫殿,他指着奏折训诫:“隋炀帝广筑宫室,身死国灭,尔等欲使朕效之?”
在人才选拔上,他打破世家门阀垄断。把隋朝的科举制度改善发扬光大,科举制让许多寒门学子都能入仕为官。
他还赦免了曾刺杀自己的突厥将领阿史那社尔,此人后来成为平定西域的悍将。
对于政敌旧部,他秉持“使功不如使过”的哲学,建成太子旧臣王珪、韦挺、魏征均被委以重任,魏征更是成为著名的“谏臣标杆”。
在法治这块李世民也是相当有建树,他推行的《唐律》规定判死刑得复核五次,就怕冤假错案。
有次大理寺卿戴胄因量刑问题与他争执,他最终采纳谏言,并赏赐绢帛:“朕宁可失颜面,不可失法度。”
李世民这种政治胸怀,使得贞观年间官吏多基本没有贪官污吏,就连大牢里都快空得长草了。
人格魅力别看李世民战场上凶得跟阎王似的,私下里却是个喜欢哭的主儿。好兄弟杜如晦病逝后,他连续三天不上朝,瞅见房玄龄又睹物思人哭得不行。
魏征去世后,他更是对着墓碑痛哭:“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
对待异族文化,他展现出超前包容。长安西市胡商云集,突厥贵族可衣冠上殿。
征服高昌后,他亲自为阵亡敌将立碑:“各为其主,忠勇可嘉。”这种气度令各部落首领感动得嗷嗷哭,都尊他为“天可汗”,纵观历史,他算是独一份了。
晚年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失败,也勇于承担失败,他公开下罪己诏:“辽东之役,非唯杀伐过甚,实乃朕之过也。”
临终前撰《帝范》告诫太子:“夫谗佞之徒,国之蟊贼也。争荣华于旦夕,竞势利于市朝。以谄谀为能,以忠正为罪。”
这般清醒认知,让贞观盛世避免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李世民给中国留下的家底,厚实得吓人。安西都护府的设立,直接唐朝疆域扩充到波斯边境。
长安也成为世界级都会,胡商贩客“十里长街尽驼铃”,日本遣唐使抄录的《唐律》成为《大宝律令》蓝本。
他的军事思想影响也是不得了。毛主席总结李世民“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战略写入《论持久战》。
成吉思汗将玄甲军战术改良为“怯薛军”建制。
文化融合更是一绝。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与霓裳羽衣曲同台,昭陵石碑刻着六种民族文字,正是“天可汗”精神的具象化。
当我们自称“唐人”、海外游子聚居“唐人街”时,仍在延续他缔造的文化共同体。
结语李世民这位千古帝王,他为夺权亲生屠戮过兄弟,但他的功绩也被万民称赞为仁德之君。
战场上凶神恶煞,回家对着兄弟哭鼻子;当皇帝说一不二,被大臣怼了还赔笑脸,这种真实感,恰恰说明了他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帝王。
从军事角度看,他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闪电战”典范;从治国维度论,他构建了法律、道德、人才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从文明视野观,他打破了“华夷之辨”的桎梏。
说到底,毛主席夸他不是没道理。能打胜仗的皇帝不少,但打完仗能把国家治理成“夜不闭户”的,上下五千年真没几个。
更难得的是,他把汉人的中原、游牧的草原、西域的商道,硬是揉成了个超级文明共同体。这或许就是“天可汗”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吧!
参考资料:
毛泽东评点李世民,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 红歌会网
毛泽东同志如何评点李世民和武则天? − 轶事趣谈 − 博古通今 − 文化博览 − 宣讲家网
来源:小西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