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彦虎,这名字在清末西北,像是一阵风,有人觉得他是匪,有人敬他是英雄。左宗棠对他是什么情感?恨?怕?还是那种“非杀不可”的执拗?也有人问,究竟白彦虎做了什么,能让一个堂堂大臣死死地追着他不松手。咱们细说,其实这里头不光是权力的角力,还有时候,是性命攸关的赌气—
白彦虎,这名字在清末西北,像是一阵风,有人觉得他是匪,有人敬他是英雄。左宗棠对他是什么情感?恨?怕?还是那种“非杀不可”的执拗?也有人问,究竟白彦虎做了什么,能让一个堂堂大臣死死地追着他不松手。咱们细说,其实这里头不光是权力的角力,还有时候,是性命攸关的赌气——到底是“你死我活”,还是谁剩下一口气。
那年是1869,西北还冷着。左宗棠领着清军大部从陕甘一路打到宁夏,摁死了金积堡。你要是问那时候的战士,金积堡什么样?固若金汤,城里都是回民起义军老兵,马化龙、陈林这些人物,咬着牙扛,谁也不肯认输。左宗棠这边也不是吃素的,他能把这堡垒攻下来,靠的是一帮悍将。队伍里有个叫刘松山的,说句实话,比老虎还硬气。大战过后,那座堡垒终于砸烂了,只是人心的火还没熄。
金积堡失了,清军觉得该收官了,可局势又不是这么算的。人散了,心没散。白彦虎在陕西听到风声,心里咯噔一下,说要集结残部,闹回去。他这人性子就这样——不服,绝不按牌理。号令一发,带着剩下的兄弟还想再斗一番。你要说打仗拼的是什么?其实最难的是一点信念。
西北天干地冷,两边都憋着劲儿,清军压着反击,回军则逮着机会偷袭,抢粮抢马,各自有急事。左宗棠其实也是一肚子苦水。有时候兵力不够,粮草紧张,嘴上硬,心里也怕折这笔。双方都耗着,像是在熬一锅没底的粥,谁先松手谁就要栽。
有个插曲,清军增援来不了,粮草不够,左宗棠急得在军营里发火。马化龙这边本来要投降,结果回军里有人不乐意,杀了来接降的清军大将刘松山。湘军顿时乱了阵脚,回军趁着场面一锅端,杀了个回马枪。能错到这份上,也算是历史里的“岔道口”。左宗棠那一刻,如果你站在他身边,估计能闻到他袖子里的汗味——那是真焦虑啊。
之后的日子就像下了一场不断抽风的雨。左宗棠被清廷训斥,李鸿章被叫来调兵,但天津出了教案,李又走了,位置空着又轮到左宗棠顶上。人有时候就是这样,被命运拉扯着往回走。左宗棠这次也算憋了口气,拉了一批年轻将领,不怕死的、敢冲头阵的,整个西北战局换了一班新鲜血。
白彦虎这边没消停。他也是个狠人,看到机会就一头扎进长武、邠州,抢城极快,把清军又搅得跟翻锅炒菜一样。左宗棠让自己的侄儿刘锦棠带兵,三下五除二又围攻金积堡。几个月下来,回军主力扛不住了,头目都得归降。历史说到这儿,总让人心酸。白彦虎还在苦撑,其实心头也是迷糊。兄弟们散得差不多,他带剩下的人,想去青海再拼一下。你说理想和现实,哪边硬?当时的清军已经缠得他喘不过气。
西宁成了最后的希望,但左宗棠很忌他——“手下留虎患”,绝不能让他卷土重来。于是派刘锦棠跟进,湟中一战,白彦虎再次被打残。白彦虎不是没想过破局,手下的将士,一个个心浮气躁,能跟他拼命的越来越少。他最后一狠心,带着几千精锐,一路摸黑跑进河西,又蹿到肃州。不少时候,清军追在后头,回军冷不防来一记伏击,也差点把左宗棠的希望截断。可惜薄脆了,最后还是被夹在死路——只能一路奔新疆。
这仗不是一般的输赢,白彦虎这几步,无论是靠逃还是靠拼,最后就只能当“西北亡命之王”。他一辈子怕被清军盯上,也怕弟兄散尽。左宗棠为什么对他那么恨,说是一切罪恶都归他头上——什么“虎帅”,“杀人如麻”,谁说了算?其实很多事到最后,仇怨和正义都活在各自阵营里。
清末动荡,谁敢心软?左宗棠也不像外表看起来那么一板一眼,大军震慑,杀伐果断。他在金积堡之后,苦心拉拢投降的回民军,允他们编入军队,但对白彦虎,誓言不共戴天。话经他嘴说出来,滴水不漏:“谁都能降,白彦虎必须杀。”甚至白彦虎投降都没用,他说“只要我在,便绝不留他一条命”。某种意义上,两个男人都陷进时代的死胡同,只能往绝路上冲。
最后一战,白彦虎西逃新疆,没能如愿,落得遍体鳞伤,靠阿古柏苟且残喘,终究还是被赶出边疆。左宗棠那时候心里怎么想?悔不当初吧。也许他最在乎的是那个永远清不掉的结——白彦虎始终没死在他手里,这口气,估计到死都没解开。
历史都说要评价白彦虎、左宗棠,说到底,也未必能说得明白。你要问他们谁对谁错,谁是英雄,谁是恶人?恐怕只剩各自的命和各自的选择。那场西北的烟火,带着血腥,也有种死不服输的倔强。我们回头看这些人——或许他们也不过是被大势推着往前走的棋子,谁都没能在棋盘之外活过自己。
那些响彻边地的呐喊,可能真的已经成了一张泛黄的旧纸,但人淬火的精神、干到底的狠劲,是烧不掉的。白彦虎如此,左宗棠也是。谁能解开世间的仇恨?也许只有时间。
反正故事落幕,余音还在,或许某个夜里,西北风里还残留着他们的呼声。你说,一个人挑天命到底值不值?谁又能真的说清楚呢。
来源:正大光明可乐w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