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北京富通康影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成功量产光子计数CT【探测器前端模块】。这一成果意义重大,不仅解决了国产光子计数CT关键零部件“被卡脖子”的困境,更为精准医疗普及和产业链自主可控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北京富通康影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成功量产光子计数CT【探测器前端模块】。这一成果意义重大,不仅解决了国产光子计数CT关键零部件“被卡脖子”的困境,更为精准医疗普及和产业链自主可控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牵头单位,该公司通过全链条自主研发,构建起从芯片设计到整机集成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成为全球唯一突破该技术封锁的企业。
其量产模块良率超90%,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50%以上。
2021年9月30日,西门子医疗光子计数CT系统NAEOTOM Alpha获FDA批准。这项被认定为“近十年CT领域最重大技术突破”的设备,通过逐个计数X射线光子,将辐射剂量降低80%,同时使肿瘤、血管病变等微小结构的显示精度达到亚毫米级,引发医学界广泛关注。该设备于2023年10月通过中国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然而,在光子计数CT这一前沿领域,全球市场长期面临着严峻的技术封锁局面。西门子医疗与佳能医疗(收购Redlen公司后)形成了双寡头垄断格局,全球能量产光子计数探测器模块的企业仅此两家。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态势,使得国产设备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面临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困境,技术突围之路困难重重。
更严峻的是,国际供应链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国产设备停产。
不过,技术突破的接力棒在后续逐渐传递到中国厂商手中。先是联影医疗uCT Ultima与东软医疗NeuViz P10(在发布会上明确其NeuViz P10采用自主研发的碲锌镉探测器)相继取得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再到北京富通康影科技有限公司也宣布成功量产光子计数CT【探测器前端模块】,这一系列成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在光子计数CT领域的技术发展。
【探测器前端模块】这块不足信用卡大小的金属板上,密布着微米级别的通道,每个通道都能独立完成光子计数、能量解析和信号放大。
为了突破传统CT探测器常用的BGA封装技术局限,研发团队联合航天微电子专家,开发出三维堆叠封装工艺,将芯片与晶体阵列的互联密度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这种创新并非偶然。从2021年承担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开始,富通康影就确立了"全链条自主"的研发路径。
他们没有选择购买国外现成的ASIC芯片,而是从底层电路设计开始重构:在芯片基板设计中,工程师们发现0.33mm的像素尺寸并非最优解,通过调整晶体电极形状和防散射滤线栅结构,最终将像素面积优化至0.35mm×0.38mm的矩形设计。
这个看似微小的调整,使探测器的剂量效率保持在80%的同时,将空间分辨率提升至64lp/cm,超过国际同行20%-30%。
为了进一步重构产业生态,富通康影甚至自主研发了多射线源标定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同步模拟不同能级的X射线,进而对探测器模块进行毫米级的精准校准,为医疗影像设备的性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套多射线源标定系统只是富通康影12类创新工具中的典型代表,这些创新工具全面覆盖了从芯片测试到整机验证的医疗影像设备研发全流程。
凭借这些创新成果,富通康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已有5家国内企业基于其技术标准开发配套部件,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作;3家高校科研团队与富通康影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了“技术输出 - 生态共建”的创新循环模式,有力推动了整个产业生态的优化升级。
富通康影的这种突破具有深远意义,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范畴。
在医疗应用层面,当光子计数CT搭载其先进技术进入基层医院,将带来显著改变。肺癌筛查的辐射剂量可从目前的5mSv大幅降至1mSv以下,大大降低了患者接受检查时的辐射风险,提高了筛查的安全性和可及性。在设备成本方面,国产设备成本的降低幅度可达50%,这意味着更多发展中国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先进的诊疗手段,让全球更多患者受益,体现了技术普惠的价值。正如富通康影创始人所言:“我们不是在造一台CT,而是在构建一个技术平权的新生态。”
新的标杆。富通康影底层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国产设备的技术水平,更在成本控制、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医疗装备的深度融合,其所构建的技术生态,正逐步释放出强大的发展动能。可以预见,这种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路径,将推动国产医疗影像设备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来源:金飞鹰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