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接力棒”代代传递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15:14 1

摘要:地处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荒漠化土地有19.69万平方公里,占比高达72.92%。面对如此环境,阿拉善人始终秉持“与沙共生 向绿而行”的理念,一茬接着一茬干,从个人的默默坚守到团体的主动担当,再到全民积极行动

地处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荒漠化土地有19.69万平方公里,占比高达72.92%。面对如此环境,阿拉善人始终秉持“与沙共生 向绿而行”的理念,一茬接着一茬干,从个人的默默坚守到团体的主动担当,再到全民积极行动,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在阿拉善,时代楷模苏和老人的治沙精神代代相传。作为苏和老人的儿子,苏胡青接过了父亲的植绿“接力棒”。

夏日的一天,额济纳旗沙漠腹地气温直逼40℃。一大早,苏胡青就备好了水车和各类浇水用具。作为苏和老人梭梭林的第二代守护者,他要和二十多名志愿者一同深入沙漠腹地,为梭梭苗浇水。“爸爸临终前说,林子活了,人就不能撤。”苏和的临终遗言,让苏胡青接过了父亲的铁锹,继续守护这片梭梭林。每年春秋两季,他都会组织志愿者补种新苗,让父亲留下的“绿色版图”不断延伸。如今,这片曾经肆虐的流沙地,已被9.6万亩梭梭林牢牢锁住,3万亩流动沙丘止步于此。

在苏和老人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农牧民、志愿者纷纷加入梭梭种植队伍,共同在风沙中播种希望。“是苏和老人的精神把我们聚到这儿的,一个人能改变一片沙漠,一群人就能筑起‘绿色长城’。人多力量大,我们会接好治沙‘接力棒’。”志愿者牛嘉琪坚定地说。

守边是责任,治沙是使命。在距离黑城500多公里的腾格里沙漠东缘“青年世纪林”里,目光所及,成片的梭梭、沙枣、柠条、花棒等沙生植物枝干劲挺,仿佛一排排坚强的“哨兵”,筑起了坚实的生态屏障。

这片郁郁葱葱的防沙治沙林,始终牵动着阿拉善军分区原司令员李德海的心。尽管如今居住在北京,但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回到这里,和管护人员一同查看那些亲手栽种的苗木。

24年前,李德海从阿拉善军分区退休后,没有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扛起铁锹,走进了沙漠。李德海说:“当年当兵守边防线,现在退休守生态线,都是保家卫国。”24年来,他带领团队种下60万亩沙枣、花棒和梭梭,在沙海里筑起一条“绿色长廊”。他的迷彩服口袋里,始终装着一张泛黄的军用地图,上面标满了红蓝箭头——不是作战部署,而是他24年治沙的“战场态势图”。他笑着说:“治沙和打仗一样,讲究战术。”他创新的“沙丘背风种植法”,让苗木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到85%。

有人形象地比喻:在阿拉善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李德海却凭着执着信念,用汗水在阿拉善书写治沙故事,誓把戈壁荒漠变成片片绿洲。在这位边防老兵模范行动的引领感召下,不少企业和志愿者纷纷参与其中,履行社会责任。

绿,是阿拉善人的责任,更是心底的期盼。这份责任与期盼,化作全盟上下年复一年的坚持——每年春季,全盟都会掀起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的生态建设热潮。今年3月12日,阿拉善盟在沙海中展开一场万人大会战。盟四大班子领导和干部职工、边防官兵、青年学生齐聚巴彦浩特扎海乌素嘎查,挥锹奋战在植树治沙一线。而这样的行动不仅在春季,夏季精心养护、秋冬及时补植,四季接力,向绿而行。

今年以来,阿拉善盟累计有2.3万人次踏入沙漠腹地,让100万株新绿昂首挺立、焕发生机。如今,一条长达1856公里的绿色林草带“合龙”,围住了肆虐的沙漠,承担起守护家园的重任。

“过去是我们几个人干,现在是全盟人民一起干。”阿拉善盟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图布新说,阿拉善在多年防沙治沙实践中,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采取政府引领、社会参与、联防联治等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同步发展沙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实现了沙化土地缩减、植被覆盖率提升、生态产业链形成的新局面。未来,阿拉善盟将持续创新治理模式,优化生态布局,推动价值转化,持续巩固和提升防沙治沙成效。

来源:额济纳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