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肿瘤防治领域,中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守护。近日,《郑州中医名家讲堂》邀请到广东省名中医林丽珠与郑州市中医院肿瘤血液介入科主任焦勤书两位专家,围绕中医治肿瘤的整体思路、临床应用、饮食调养及情志调护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顶端新闻记者 熊卓甜
在肿瘤防治领域,中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守护。近日,《郑州中医名家讲堂》邀请到广东省名中医林丽珠与郑州市中医院肿瘤血液介入科主任焦勤书两位专家,围绕中医治肿瘤的整体思路、临床应用、饮食调养及情志调护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网友直呼“太实用”
中医治肿瘤:以“整体观念”贯穿预防到治疗全链条
“中医治肿瘤,核心在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并非只针对肿瘤本身,更注重患者全身状况的调理。”林丽珠点明中医肿瘤防治的核心思路。她指出,中医对肿瘤的认知遵循“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理念,形成了从预防到干预再到治疗的完整体系。
“上医治未病”:提前阻断肿瘤发生风险
肿瘤的发生并非突然,长期熬夜、焦虑、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会逐渐破坏身体平衡。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科普讲座、体质辨识等方式,指导民众从饮食、情绪、生活习惯入手调理身体。例如有家族肿瘤史、长期接触致癌物的人群,可通过中药提前调理,增强身体“抵抗力”,不给肿瘤生长机会。
“中医治欲病”:及时干预癌前病变
当身体出现疲劳、免疫力下降等“亚健康”信号,或查出肠息肉、乳腺增生、乙肝后肝硬化等癌前病变时,中医可通过舌苔、脉象判断身体“失衡”(如气滞、痰湿重),用中药疏肝理气、化痰祛湿,阻止病变发展为癌症。“我国70%-80%的肝癌由乙肝-肝硬化发展而来,中医药干预正是‘治欲病’的典型应用。”林丽珠补充道。
“下医治已病”:中西医协同提升治疗效果
肿瘤确诊后,中医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与西医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协同。焦勤书举例,临床中通过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拔罐等方式,可减轻放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乏力等副作用,提高患者耐受性;康复期则通过中药调理,增强免疫力,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实现“既消灭癌细胞,又保护身体主战场”的目标。
体质辨识、结节调理与术后饮食有讲究
针对网友关心的体质调理、结节治疗、术后饮食等具体问题,两位专家结合临床经验给出了详细解答。
体质辨识:精准预防肿瘤的“金钥匙”
中医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痰湿质等9种类型,不同体质对肿瘤的易感性不同。林丽珠教授介绍,通过观察舌象、脉象及询问生活习惯,可判断体质类型并针对性调理。例如痰湿体质者应多吃薏米、赤小豆、山药等健脾利湿食物,避免油腻、甜食和冷饮,同时坚持运动排出体内湿气;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气郁体质者,可用玫瑰花、陈皮泡茶,疏肝理气。
结节处理:多数良性,中医可“化痰散结”
体检中常见的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多数为良性,少数可能恶变。焦勤书表示,中医认为结节是“痰瘀互结”的结果,可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干预:“乳腺结节常用玫瑰花、陈皮、夏枯草调理,配合按揉丰隆穴(化痰)、太冲穴(理气);阴虚体质者加麦冬、玉竹,气郁体质者加柴胡、郁金,实现辨证施治。”他同时提醒,结节调理需因人而异,而且要及时观察结节的状态,不要掉以轻心。
术后饮食:辨证施食助力康复
“术后患者身体虚弱,饮食调养需‘对症’。”焦勤书强调,化疗后白细胞低、乏力的“气血两虚”患者,可喝黄芪乌鸡汤补气养血;放疗后口干、便秘的“阴虚内热”患者,适合银耳百合粥滋阴润燥。针对胃癌术后患者,他建议以清淡、易消化的小米粥、山药粥为主,避免辛辣、硬质食物;林丽珠则补充,所有肿瘤患者均应遵循“多吃新鲜蔬果、少吃油腻辛辣、保持饮食多样”的通用原则,同时可结合季节调整,如春季吃芽菜疏肝、夏季喝冬瓜绿豆汤解暑。
情志与康复:好心态是肿瘤治疗的“重要助力”
“怒伤肝,肝郁致癌”,林丽珠指出,情志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她建议通过三种方式调节情绪:一是做疏肝操,每天早晚各5分钟,疏通肝气;二是听五音疗法音乐,根据情绪选择对应曲目;三是打太极,在运动中平复心情。
对于癌痛管理这一患者“痛点”,焦勤书表示,中医有针灸、穴位贴敷、中药内服等多种方法,可有效缓解疼痛,减少对镇痛药物的依赖。
而在肿瘤康复阶段,好心态的作用更为凸显:“临床中常见两类患者,心态积极的患者能主动配合治疗,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康复速度明显更快;而长期焦虑、抑郁的患者,不仅治疗耐受性差,还可能加重病情。”
他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肺癌术后患者,初期因担心复发整日愁眉不展,身体恢复缓慢。在医生指导下,他开始练习太极、参加病友交流活动,逐渐调整心态,配合中药调理后,复查指标持续稳定,生活质量大幅提升。“这说明,情志调护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是肿瘤康复不可或缺的一环。”
两位专家最后强调,中医肿瘤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健康人群的“未病先防”,还是患者的“已病防变”,都需结合体质、病情、生活习惯等综合施策。相信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的不断普及,将有更多人受益于中医智慧,实现更优质的健康守护。
本文来自【顶端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