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新媒体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正在深刻改变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催生出一个多元并存、观点碰撞的舆论生态。
作者:于存水
在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新媒体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正在深刻改变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催生出一个多元并存、观点碰撞的舆论生态。
话语权不再由传统媒体和权威机构垄断,普通网民亦可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声,由此构建起的话语平权格局既增强了社会监督与民主参与的广度,也带来了舆情传播速度快、情绪化倾向强等治理难题,亟须政府与主流媒体共同应对。
01
话语平权推动舆论生态重塑
以社交媒体、“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传播体系中的单一话语中心,推动形成“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格局。话语权的广泛下沉使内容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与观点表达者在同一平台上共存共生,构建起开放、多元的舆论空间。
在这一新型舆论场中,信息传播呈现出扁平化结构、碎片化内容和情绪化表达特征,其去中心化特质在提升公众表达自由度的同时,也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舆论场的多极分化趋势日益明显,舆情走向更加依赖共鸣机制与情绪驱动,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实现理性引导、构建舆论共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02
多元舆论场的双重效应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权力与话语”理论中指出,话语不仅承担信息传递功能,更通过建构社会现实来界定“真理”的边界,成为权力运作的关键工具。
在数字化媒介环境中,话语权的广泛分散催生出多中心、多参与主体并存的舆论结构。这一结构在拓展公共讨论空间、激发公众参与热情的同时,也带来舆情治理复杂性上升、情绪化扩散等问题,展现出典型的双重效应。
(一)多元参与促进事实澄清
传统新闻事件的调查往往受限于信息来源单一、获取渠道受阻等客观条件,事件真相难以全面还原。而在多元舆论场中,网络身份的隐匿性、表达空间的开放性和话语渠道的多样性,使得事件相关的各类主体可以主动介入并发布信息,从而实现对事件真相的共同挖掘。
“北极鲶鱼事件”即为一例。2023年3月,一名自称“北极鲶鱼”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炫富,称家中存款过亿,并嘲讽普通百姓为“韭菜”。网友通过其社交平台内容,推测其爷爷为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原局长钟某某,并质疑其家庭财产来源不明。随着事件不断发酵,更多知情者加入讨论,形成了一种“众包式”的信息验证机制。在网民持续推动下,深圳市纪委监委介入调查,并于2023年10月通报钟某某因涉嫌职务违法被开除党籍,相关财产被依法收缴。
可见,公众参与和话语共建机制为还原事实真相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动力。
(二)全民发声拓展民主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场的平等化和开放性特征使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更为便捷,话语民主有了更加制度化的形式和力量,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也日益为政府所重视。
2023年9月,“山西大同小学生校园欺凌事件”在网络上曝光,迅速激起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的关注,呼吁加强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9月下旬,山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将校园欺凌防控机制写入法条,明确校长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第一责任人地位。
这一过程显示出新媒体舆论在制度建构与政策推进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反映出公众话语权在民主治理中的制度化价值。
(三)情绪共振引发舆情联动
人们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往往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潜伏于日常生活之中。在多元舆论场中,特定事件与言论等诱因的出现触发网民类似记忆和关联情感的开关,极易引发广泛关注和快速传播,形成舆情联动效应。
2025年1月,演员王星在赴泰国参加商业活动时失联,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尽管王星最终被安全解救,但由于事件牵涉电信诈骗、非法拘禁等敏感议题,引发了对东南亚地区安全形象的广泛质疑。据观察者网报道,社交平台上短时间内涌现出超过38万条相关内容,大量游客选择取消赴泰行程,甚至影响到演艺活动的正常举办,歌手陈奕迅原定于2月22日在曼谷的演唱会即因此取消。
可见,在多元舆论场中,热点事件通过情绪放大的链式传播机制,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大范围的社会行为反应,进一步放大事件的外溢效应。
(四)非理性表达成为舆论危机导火索
多元舆论场提升了社会表达的自由度,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情绪化、片面化甚至极端化的非理性表达。网民在认知结构尚不完善、情绪积压尚未释放的情况下,易在网络匿名性和情绪驱动下快速作出判断,形成“群体极化”现象,从而激化矛盾,引发舆论危机。
2022年6月10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因事件画面极具冲击力而引发社会公愤。虽然警方迅速介入并抓获涉案人员,但由于嫌疑人有涉黑前科,舆论开始质疑地方执法公正性,并延伸至其他历史事件的联想炒作,舆情出现明显偏移。关键时刻,人民日报、央视网等主流媒体及时介入发声,从法治角度评析事件背景,引导舆论关注事实与治理层面问题,逐步将讨论引导回理性轨道。
此案例表明,在非理性言论泛滥的语境中,若缺乏权威引导和有效干预,极易诱发公众认知错位甚至损害社会信任基础。
03
敲好“定音鼓”,在众声喧哗中奏响主旋律
多元舆论场的去中心化使得传统的舆论引导机制面临话语争夺和效果减弱的双重挑战,必须健全网络事件真相披露机制、强化权威信息发布机制、完善网络回应表达机制,系统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坚持真相导向,夯实舆论根基
真相是新闻传播的生命线,是舆论引导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支撑,舆论引导才能真正赢得公众信任,引导情绪回归理性,推动社会共识形成。
以2021年“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为例,起初因信息不透明引发公众质疑,社交平台言论迅速发酵。随着调查深入,警方及时公布完整监控视频和相关证据,虚假信息在真相面前逐步瓦解,舆论也随之趋于平稳。
该事件充分说明,唯有坚持真相导向,方能有效遏制谣言传播,夯实理性认知的基础。
(二)抢占话语先机,彰显权威立场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治理的核心主体,具备独特的信息资源与制度优势,理应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主动占据舆论制高点,发挥“定音鼓”的关键作用。
2025年5月,湖南慈利县一处喀斯特溶洞被污染相关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该溶洞垂直深度约150米,洞内存有陈年垃圾、污水,因暴雨导致污水外溢。事发后当地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迅速核查处置,对涉嫌污染的3家养殖场依法立案调查,有效回应了公众关切,化解了公众疑虑。
可见,舆论引导只要坚持主动性、及时性与权威性原则,便能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
(三)多元联动发声,凝聚主流共识
现代舆论生态呈现出多层级、多平台、多群体共构的特征,单一主体已难以实现高效引导,应通过当事人澄清、媒体调查、官方发声、网民互动等渠道形成联动机制,构建“协同合唱”的舆论表达格局。
主流媒体应秉持理性、客观、鲜明立场,敢于向错误思潮亮剑,善于以平实、有逻辑的语言激发共鸣,避免陷入“喊口号”“空对空”的传播困境。质朴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的体现,是传播可信度与影响力的支撑。
(四)完善治理机制,遏制非理性扩散
网络舆论场中非理性表达频现,多表现为情绪化、片面化和对立化,严重时甚至谣言四起,冲击社会秩序。
对此,平台治理与行政监管须协同发力。一方面,应加强辟谣机制建设,确保权威信息快速有效传达;另一方面,对明显偏离公共讨论正轨、引发社会不稳定情绪的内容,应通过技术手段予以提醒、限流甚至删除,以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
04
结 语
受传媒形态、社会心态以及舆论生态变革的影响,当下舆论引导工作宛如闯入一片未知的茂密丛林,机遇与挑战像交错的藤蔓般相互缠绕。只有通过独具慧眼的敏锐判断、科学精准的治理策略和有的放矢的调控手段,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提升舆论引导水平、保持社会稳定,有效维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作者为山东广播电视台舆论监督部编导)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7月号,原标题为《如何在多元舆论场敲好“定音鼓”》。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