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浩荡的长江水系中,有一抹灵动的身影,有着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穿行在烟涛之中有2500万年之久了。古代文人墨客不吝对它的描写:
摄影/张帆
黑者江豚,白者白鬐。状异名殊,同宅大水。
……
若俯若仰,若跃若跪。舟人相语,惊澜将作。
《江豚诗》孔武仲
在浩荡的长江水系中,有一抹灵动的身影,有着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穿行在烟涛之中有2500万年之久了。古代文人墨客不吝对它的描写:
“依凭风水恣豩豪,吞啖鱼虾颇肥腯。”
“鼻中有声,脑上有孔,喷水直上,出入波浪中,见则有风。”
这惯将鱼虾“掠以肥己”、又喜欢在起浪时浮出水面的,便是长江江豚,民间也称其江猪、拜江猪。
古时候,江豚对长江上的渔民有着预示风浪的作用,一旦江面上出现长江江豚在“若俯若仰”地拜风,渔民便知惊澜将至,可以迅速做出反应来应对风暴。同倚长江而生,长江江豚与长江渔民的“缘分”已绵延千年,但江豚和人类之间的故事却远不止于此。
精灵
长江江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身形小巧,成年江豚体长约1.2—1.6米,体重约50—70千克。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灰黑色的皮肤光滑如绸,在水面上时隐时现。没有高耸的背鳍,江豚背部只有一条狭窄的脊状物,上面布满疣状小结节,在江浪间灵活穿梭时,宛如自然赋予长江的精灵。
摄影 / 陈曙明
除了身形更小外,江豚与海豚有着另一处显著区别,便是可爱的圆额短吻。微微上翘的嘴角下的露几十齿微笑(江豚上下颌每侧有铲形牙齿15—19枚),是独属于长江的“标准笑容”。
江豚的微笑
和善可亲的外表下,长江江豚的性格也颇为亲人、喜欢热闹。虽然不像海豚那样习惯群居,但江豚大多两两成对出现,性情活泼,喜欢追随渔船,与人玩闹。中国国家地理的《博物》团队于2021年造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的“白豚馆”后曾写道:
“大多数时候,江豚只能见到在豚馆工作的五个人,所以看到陌生人有点兴奋。”疏老师说。它们在观察窗前反复徘徊,从左游到右,再从右游到左,有时还头下尾上,在窗前“表演”水下自由落体倒栽葱—然而从始至终,它们的眼神一直望向窗外的我们。江豚的脖子明显比一般海豚灵活,可以做出轻微的扭头动作。面对“歪头杀”攻势,所有人都只得投降,直呼“太可爱了!”江豚母性极强,幼豚刚出生时协调性较差,也不善于游泳,母豚会便把它托出水面,帮助它呼吸,假如幼豚不慎误入渔网,母豚也不忍将其抛下独自离去,因此往往会双双被渔网缠住,直至窒息。
母豚托举起幼豚
人有人规、豚有豚规。在江豚的社会中,“托举、援助”的对象并不仅限于自己的幼仔,早在几年前,便发生过江豚将落水者托浮上岸的故事。然而人类却并未像“伸手不打笑脸人”那样长期善待江中的“笑脸豚”,江豚的生存处境一度危机四伏。
危机
提到江豚的生存环境,必得提及长江。
长江自唐古拉山格拉丹东雪峰源起,一路劈山开路、浩荡入海,流域覆盖中国16个省,造就了富饶的江南中下游平原。这一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流域多湿地、湖泊,因此渔业发达,鱼虾肥美。
长江
丰富的泥沙、肥美的鱼虾,为江豚提供了充分的宜居环境,又因在水中没有天敌,江豚在长江的分布一度十分广泛。
然而长江供养着的不仅是江水中的生灵,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口。从多年前开始,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成为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区域,城市持续扩张,水上交通量大幅增加,渔业捕捞量大增,甚至挖沙船往来作业,江水水质也一度情况堪忧。
行走在岸上,依靠空气中的氧气、共振来呼吸、交流的我们,似乎无法想象这些变化对于水里的江豚来说意味着什么。
江豚的身体密码(出自《博物》)
江底泥沙是江豚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挖沙彻底颠覆了这个生态系统。水质恶化和食物链失衡,直接削减了江豚的日常生存品质;因异物窒息、被船舶的高速螺旋桨打死打伤,更是让江豚的处境雪上加霜;船舶的水下噪声还会干扰江豚的声呐,而江豚正是利用声呐来导航和捕猎的……
就这样,曾经供成千上万头江豚栖息的长江里,如今只有大约 1,000 头江豚仍在游弋,野生江豚的数量甚至比大熊猫还要少。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
摄影/张帆
开篇提到的《江豚诗》第一句里,与江豚共生于大江之中的“白鬐”白鳍豚,已被推定为功能性灭绝(指某个或某类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减少到无法维持繁衍的状态;换言之,在宏观上已经灭绝)。曾经如莹白珍珠般在长江碧波里鲜活游弋的白鳍豚,成为了无数“令人惊骇”“引人深思”的教训中的一个,人们记住它、怀念它,却也无法代替它多呼吸一口长江水上的空气。
而如今每一只长江江豚的消失,都是向我们鸣起的警钟。我们在挽回、在拯救的不是江豚,而是人类最宝贵的“与万物共生”的能力。
转机
曾经被称为长江江豚“唯一天敌”的人类中,终于有一部分先一步伸出了双手,托举起这片水域的生息。
近年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保护江豚的举措。从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令,到栖息地修复和保护区建设,再到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长江江豚的命运迎来了转机。如今,江豚保护已形成科学、稳定的流程,成效斐然。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从2017年的1012头回升至1249头,江豚的微笑正在长江重绽光芒。
摄影/陈曙明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江豚,关注长江生态,《中国国家地理》和安踏,特别邀请了体操世界冠军张博恒,一起走进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中心,亲身体验守护江豚的流程。
作为长江江豚最集中的栖息地之一。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多年来深耕于此,他们的努力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守护江豚的坚实力量。协会成员们会驾驶监测船,穿梭于江面,记录江豚的活动轨迹;用专业、系统的手段,为江豚提供最科学的守护。
跟随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张博恒体验了科研监测、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项目,也了解了保护长江江豚对同水域其他水生生物的伞护意义。
守护
目前,中国在长江流域建立了7个自然保护区和2个半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现存的江豚种群。除了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外,位于湖北的天鹅洲保护区、位于江西的鄱阳湖保护区、位于湖南的洞庭湖保护区等,都为保护江豚做了大量工作。
鄱阳湖湿地
保护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圈养繁殖计划。比如自 1996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已成功养育了数量有限的江豚。一些从长江捕获或救出的江豚被重新引入天鹅洲半自然保护区,并在那里成功繁殖。这些项目通过确保生物多样性和提供重新放归野外的机会,为该物种的未来带来了希望。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除了专业的科学工作者,长江沿岸的居民们,也在为这些可爱的生灵挣出生机。退捕还渔、主动吸收和传播科普知识……很多渔民已经完成了转业,成为“江豚守护神”中的一员。
长江江豚的命运,正因这些点滴努力而悄然改变。如今,长江江豚已经摆脱了极度濒危的困境,种群逐渐恢复,长江的碧波中,越来越多的银灰色身影搅动起跃动的涟漪。
摄影/张帆
守护江豚的路上,离不开坚韧的陪伴。2025年,安踏以“与中华旗舰种同行”行动,致敬和支持为保护如江豚这样的自然精灵而付出努力的人们。
安踏特别推出“风暴甲江豚款”冲锋衣,以江豚的流线为灵感,设计简约灵动。面料采用高性能防水透气的安踏膜,能应对江畔的湿冷与风雨;轻便耐磨的特性,则让穿着者在野外行动中无惧挑战。
安踏“风暴甲”江豚款陪伴着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的志愿者,走过泥泞的江岸,记录江豚的生存现状;也陪伴着每一个关注江豚的人,用行动温暖这片水域。
江豚的微笑,是长江的灵魂,也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镜子。在与中华旗舰种同行的过程中,“熊猫季”见证了伞护力量的共生共荣,“江豚季”则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共生”的珍贵。
鄱阳湖湿地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景观